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狄仁傑曾提議放棄「安西四鎮」,幸好未被採納

狄仁傑曾提議放棄「安西四鎮」,幸好未被採納

百家號 少真道君

狄仁傑曾提議「割地求和」?是的。

唐朝建立初期,實行府兵制。府兵農忙務農、農閑訓練、戰時集合。當時軍人社會地位高、免稅、賞賜重、撫恤高、能蔭蔽後人入仕,所以人們積極參軍。這一時期,唐軍武功極盛。西北佔領了西域,設置安西四鎮;東北將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納入版圖,設置安東都護府。但是,唐高宗中後期開始,由於土地兼并、政府的腐朽、疆域的擴大,府兵制被破壞,唐軍戰力嚴重下降。

當時青藏高原上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名叫吐蕃。這個國家野心勃勃,連年進犯唐朝邊境,又與唐朝爭奪西域。唐朝和吐蕃就在安西四鎮地區進行了百餘年的拉鋸戰。

連年在遠離內地的西域作戰,對國家是個沉重的負擔。武則天廢掉唐中宗後,反武勢力興起。武則天為籠絡人心,於686年放棄安西。吐蕃乘機將安西四鎮吞併。但是武則天並不甘心,在清洗反武勢力、鞏固地位之後,連續三次進攻吐蕃,終於在692年收復安西四鎮。

爭奪安西在朝中阻力很大。許多士大夫認為,爭奪不毛之地沒有什麼用處。他們提出「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676年,吐蕃請和,條件是唐朝退出安西。朝中很多人贊成議和,其中包括狄仁傑。狄仁傑上疏:不僅要放棄安西四鎮,遼東和朝鮮半島也應該一併放棄。

狄仁傑認為:中國東面有滄海、南面有五嶺、北面有大漠、西面有西域,這是上天用來隔絕華夏和夷狄的屏障。如果越過這些屏障爭奪外面的不毛之地,就會失去天心。秦始皇窮兵黷武,國家傾覆;漢武帝南征北戰,百姓流離。開守西域,費用不支,有損無益。

所以,朝廷應該把安西、遼東統統放棄,把軍隊屯於邊關險塞,對四方夷狄採取守勢,不讓他過關就好。這樣,我們佔據主場、以逸待勞、堅壁清野,他們進犯什麼也得不到。這樣,用不著打,就能讓夷狄臣服。(以上內容來自《舊唐書 狄仁傑列傳》,別說我編造)

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是再想想,狄仁傑的設想怎麼那麼熟悉呢?宋朝以及明朝後期中國的情形和狄仁傑的設想差不多,可是中國富足、夷狄臣服了嗎?沒有。宋、明兩朝都亡於外。

從這裡可以看出,狄仁傑的戰略思維是很差的。東北有高句麗建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四帝不斷征討,終於將它消滅。為什麼這幾位帝王不與高句麗睦鄰友好,而一定要滅亡它?因為他們都看出了高句麗對中國的威脅。如果放棄西域、遼東、草原,等到這些地區出現統一的政權,必然是中國的大患。

從狄仁傑身上可以看出傳統士大夫一貫的內斂式思維,他們只注重本土,不願意向外發展。幸好唐朝還有軍功貴族能與之對抗,到了宋朝、明朝,士大夫一家獨大之後,中國武功孱弱到了什麼地步。

所以說,如果朝中一兩個狄仁傑,那是朝廷之幸,百姓之福;如果滿朝都是狄仁傑,那就是國家之大不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狄仁傑 的精彩文章:

身為狄仁傑的兒子,竟敢貪污又欺壓百姓,堪稱史上最坑爹兒子!
王者峽谷100米決賽,玄策做了這件事,竟被守約取消比賽資格?

TAG:狄仁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