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遊記里有兩個妖怪,一個出現過兩次,另一個一會兒幫忙、一會兒搗亂

西遊記里有兩個妖怪,一個出現過兩次,另一個一會兒幫忙、一會兒搗亂

四大名著中,《西遊記》寫的最有人情味兒。不僅寫出了豬八戒(NANREN)貪財好色的本性,更寫出了廣大妖怪一心一意吃(嫁)唐僧的真誠。

《西遊記》裡邊,大妖小妖(有名字的)幾十個,偏偏有這麼一位,好似83版電視劇《西遊記》里的馬德華,來回串場過兩次。還有一位,出場三次,簡直可以奪得最佳配角獎了!

烏雞國來了個道士

先說兩次這個,是第37到39回出現的假烏雞國王,也就是變作道士的文殊菩薩坐騎——獅子精。要說這傢伙除了把真國王推下井淹死之外,也沒做啥壞事。甚至連王后都沒碰一下,當然,好多人說這個獅子精是閹過的。不過《西遊記》里的妖怪,大多是不好色的,有數的幾個好色的,比如麒麟山獬豸洞里,使用紫金鈴的賽太歲,也是空有賊心,沒佔到一點兒便宜。回頭說這個獅子精,這次基本沒害人,而且在當國王的三年里,保佑烏雞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個妖怪把國王扔井裡三年,也是文殊菩薩給它的任務,以報那真國王將文殊菩薩淹在水裡三天的舊仇。

假變國王的獅子精

獅子精第二次出場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在西遊記第74到77回,這傢伙二次出現,身為獅駝嶺(國)的老大,下有二弟大象和三弟大鵬。但是孫悟空對它,基本上還是秒殺,沒費勁就進到了它的肚子里,而後連門牙都硌掉了兩顆。要不是金翅大鵬鳥罩著,估計沒幾下獅子精就得掛了。不過最後嘛,還是文殊菩薩出面,將坐騎收了回去。

獅駝嶺的老大還是獅子精

這兩次出場安排的是同一個妖精,而且上下行文之間沒啥聯繫,不知道是吳承恩當時記不住了,還是實在創作不出新妖精了,反正這個獅子精是全書中唯一出場兩次的妖怪。後面的九頭元聖、黃獅精等雖然也是獅子精,但是和這隻沒啥聯繫,連遠親都不是。

我們再說另外一個妖怪,他先是要吃掉唐僧,之後連續兩次給孫悟空幫忙。是性格分裂嗎?當然不是,他就是二十八宿中大名鼎鼎的奎木狼。

奎木狼的經典形象

到了奎木狼這,阿琦想多說兩句。這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重要創作,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分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一宿包含了若干星座,你可以這麼理解,就是東南西北天空中,各分成七部分,這和黃道十二宮可沒啥關係。我們熟悉的東(左)青龍,西(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就是四個大分區,然後西白虎裡邊再分成七個小分區,叫做七宿,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奎是西方第一宿,裡邊包括了仙女座和雙魚座。

二十八宿圖

這個奎木狼怎麼來的呢?這就得追溯到同樣是明朝成書的《封神演義》了,雖然《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是一個時代的書籍,但是裡面描述的時間早多了,是商末周初的事情,這裡邊有個人叫李雄,是截教的人,侍奉通天教主,也就是姜子牙的對立面,一個小反派。阿琦仔細翻閱了《封神演義》,才在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發現了這麼一句話:又來了四仙家,祭起那「誅、戮、陷、絕」四口寶劍,這般兵器難當其鋒,咫尺間斬了二十八宿。所以說,在姜子牙封神之前,李雄就已經是二十八宿當中的一員了。

有詩讚李雄曰:

三綹髭鬚一尺長,

練就三花不老方,

蓬萊海島無心戀,

斬將封為奎木狼。

當然,也有人說《西遊記》比《封神演義》成書時間還早,而且裡面的神話人物系統自成系列,所以《西遊記》里的奎木狼未必是《封神演義》里的。但是阿琦還是喜歡把這兩本書放到一起研究,裡面的內在聯繫其實是很多的,比如很多人津津樂道孫悟空是《封神演義》里的石磯娘娘轉世。兩本書的牽連很多,有時間的話可以另外寫一本書供大家娛樂。

好了,書歸正文,還說《西遊記》,奎木狼首次是以妖魔黃袍怪的形象出現的,而且大吃活人。奎木狼下凡是為了天宮裡的玉女,兩人後來在凡間結為秦晉之好,做了13年的夫妻。被孫悟空打了「小報告」之後,奎木狼被玉帝罰給太上老君扇火,後來很快就官復原職了。

要說奎木狼這個人非常大度,不計前嫌,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現就都是正面人物了。第二次出現是在小雷音寺,孫悟空被金鈸扣住之後,二十八宿集體出現幫忙,雖然真正出力的是東方第二宿的亢金龍,但畢竟奎木狼也是出力了的。

被奎木狼等四禽星抓獲的犀牛精

奎木狼第三次出現是在天竺的金平府,幫忙降服避塵、避暑、避寒三隻犀牛精的時候。在唐僧,八戒,沙僧相繼被抓之後,孫悟空勢力單薄,去天庭搬請救兵,玉帝派奎木狼等四位禽星助悟空捉妖,奎木狼殺盡玄英洞里的小妖,救出了唐僧師徒。

仔細研究,四大名著里的一些小細節是非常有意思的,將來有機會再和大家接著說。

(部分圖片、音樂來源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琦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霍金的前世今生

TAG:阿琦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