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閩都風土】閩安古港:朝貢貿易中催化成長

【閩都風土】閩安古港:朝貢貿易中催化成長

原標題:【閩都風土】閩安古港:朝貢貿易中催化成長


閩安古鎮從漢代以來,都是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留存許多有關海貿的遺址。閩安的海絲故事源自一條河——邢港。漫步河畔,風光無限,千年的古事從這裡泌泌流出……


一座古橋見證了閩安海上貿易的繁盛,迥龍橋的架設暢通了海路,辟海通津引船入市,奠定了閩安在福州海絲之路的地位。閩安海絲的故事由此衍生,「秋來海有長陣雁,船到城添外國人」。


閩安古鎮


閩安港全盛於明清時代,朝貢貿易是閩安古港成長催化劑。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下令實施海禁。海外貿易陷入絕境,海外諸國來明朝的朝貢也出現「貢使漸稀」的局面。東南沿海民生堪憂,海外物產在中國出現稀缺,供求矛盾劇增。此時福州與琉球的朝貢貿易從未中斷。明洪武(1389)年,明太祖派總管推官楊載出使琉球,並「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古閩安人多有隨隊前往者。船隊自閩安邢港出發。


明代閩江航運業得到發展。閩江因其天然優勢,江寬水深,許多外來大噸位貿易船可直抵福州城下。明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南遷福州,福州成為中琉朝貢貿易的唯一窗口。閩安港也因此進入了全盛時期。明成化至萬曆年間,閩安外貿進入黃金時代,以閩安為中心福洲港成為全國中心港口,日本、朝鮮、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無不體現在福州與琉球的貿易之中,而作為中琉貿易的停泊處、出發地、受檢點,閩安經濟一時繁榮興盛。


閩安港


由於明朝對朝貢貿易優待多多,琉球國就想方設法增加朝貢次數,名義上的二年一貢,實際上演變成了一年數貢。但凡明朝派出冊封使,琉球國都要派謝恩使來朝入貢。每當明朝皇帝駕崩,琉球國就派使入朝進香,新皇登基,又派慶賀使入朝祝賀,再加上派接貢船、護難舟等招術,設法來華朝貢,以賺取大明朝的豐厚賞賜。《明實錄》記載:明成化初年至嘉靖末年(1465-1566年)一百多年間,琉球到福州入明朝朝貢區達78次。


除官方正常貿易外,私人貿易在閩安也很興旺。中國出使琉球使者私下從福州帶貨到琉球貿易。琉球使者到中國,在「朝貢」名義下也進行走私貿易。而朝廷對此,總是「遠人當懷之,以不足罪」來處理。從而加速了走私貿易的發展,促進了閩安對外貿易。當年,閩安古鎮牙行遍布,一時成為番貨的主要集散地。通宵達且,燈火通明。


琉球國地小物稀,其入明朝朝貢貨物多來自東南亞諸國,而運往東南亞諸國交易的物產又多來自中國。因此,中琉貿易演變為中國貨物與東南亞物產之間的交流。琉球國從閩安運往海外諸國貿易的物品包括綢、緞、絲、羅、瓷,漆器以及杭州金扇、徽州墨、湖州筆等。福州周邊地區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四庫全書》


閩安作為中琉貿易的唯一通道,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二十年(1684年),清廷遣海寶及徐葆光經邢港往琉球國測繪地圖,回國後所繪地圖入編《四庫全書》。清嘉慶年間,閩安水師左營都司陳瑞芳領兵百名護送冊封使赴琉球途中殉職,受到琉球王與嘉慶贈銀撫恤。閩安鎮怡山院至今尚存一塊石碑,碑文載有「新建天后祠,琉球副使內閣中書、長蘆於官篆」字樣。明清兩代,從福州駛往琉球國的冊封使船及琉球國朝貢船都停泊此江邊地,上岸祭祀媽祖後開往琉球。


明清兩代,500年間,福州成為中琉貿易唯一通道。琉球商船、貢船需停泊閩安待檢後,方可進入福州。在海外船舶到來時節,閩安番商雲集、舟車輳輻,繁榮異常。由於中國冊封琉球和琉球進貢中國,每次都是從福州港往返,且「明清歷次冊封琉球,均在福建招募冊封使團從役,一次達數百人之多,中琉貿易所需商品也都在福州置辦」,於是產自福州的瓷器絲綢,土特產及各地彙集福州的物質在閩安檢查後運往琉球、日本、爪哇及東南亞諸國。中琉貿易從明洪武五年持續到清光緒五年,閩安是中琉交通的必經之地。每次朝貢,貢船一般是兩艘,包括主船和護送船,兩船承載人數約兩百人。此外,還有接貢船,即第一年進貢停留在福州未回,第二年派船來接。進貢使團除了少數進京朝貢外,大部分留在福州買賣貨物。在此期間,在福州去世的貢使、通事、職員、水手、商人、留學生等,有的就葬在閩安西碼頭山麓一帶,他們是中琉貿易繁榮的直接見證者。


明清兩朝中琉朝貢貿易的興盛,使閩安成為東南海貿重要的節點,隨著琉球貿易的繁榮而成長為海貿重鎮。

(來源:《福州宣傳》2017年第7期·林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林則徐的為官之道
科學保護合理利用 重煥歷史遺迹光彩 ——石建平廳長調研林則徐系列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