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文:建設國際知名智庫 中國任重道遠

王文:建設國際知名智庫 中國任重道遠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在主題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第七部分,將智庫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高度上來論述。在同一段落中,報告明確提出智庫建設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這些具體要求再次為中國智庫人指出了前進方向,即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時代背景下,重視智庫的對外合作,提升中國智庫全球影響力,最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進展與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4月就「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首次重要批示以來,數次在公開場合講述智庫對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方面的重要作用。2015年1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的總體目標。對此,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進入五周年的重要時段,是時候就對外合作與國際影響作出階段性的評估。

過去五年,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突飛猛進,在國際影響力塑造上實現了人才、方式與制度等方面的重大進展,但真正距離「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複雜性艱巨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有效提升國家軟實力等時代需求上,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對於過去五年中國智庫在對外合作與國際影響力提升方面的具體進展與不足,筆者評估如下。

第一,一批資深官員與知名學者成為了在國際舞台上發出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但是相比於國際社會對中國聲音的急切需求,中國智庫仍存在人才短缺、能力不足、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近年來,在海外有效發聲的中國智庫案例不少。2016年7月5日,在所謂「南海仲裁案」推出前一周,戴秉國在華盛頓舉辦的「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上發出「南海仲裁案就是一張廢紙」的論述,引起全球輿論集體報道,堪稱當年在國際社會的振聾發饋之聲。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近年來在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慕尼黑安全峰會等諸多重要國際場合為中國發聲,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此外,如王緝思、閻學通、金燦榮、李世默、陳定定等多位學者頻頻在國際知名媒體上撰文,為講好中國故事添磚加瓦。然而,國際上知名與重要的論壇至少有數百個之多,但其中真正能夠用英文流利發言且能講清中國發展與改革邏輯的中國智庫人士仍屈指可數。一些有能力的智庫學者出於諸多複雜考慮與限制,也經常會對國際發聲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第二,一些中國智庫著作被翻譯成外文,智庫在海內外辦會的頻率大幅度提升,但中國思想真正走入國外「尋常百姓家」、讓他國為中國主題的會議「埋單」的難度仍非常大。

一些智庫與國際同行、出版界的合作日趨機制化。張維為教授的《中國震撼》、王義桅教授的「一帶一路」相關著作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當地市場上熱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與數十個國家智庫合作,圍繞G20、「一帶一路」等主題在他國辦會數十次,宣講中國議題的活動上百場。諸多跨國研究合作事例也屢見不鮮,社會智庫在國際合作上尤其活躍,但主導各國社會關於中國話題探討的聲音仍是所在國的智庫與學者。更糟糕的是,在思想與知識產品(包括著作、文章、視頻、會議等)的國際貿易上,中國仍處於逆差。

第三,在智庫國際合作的制度創新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一些中國智庫在海外設實體的常駐機構;但關於智庫國際合作的制度框架仍是偏緊,各類財務、會務、邀請審批程序仍未放寬,限制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的發揮。

近年來,非常明顯地看到中國智庫「走出去」的積極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匈牙利設立中東歐研究院,促進了中國與中東歐在「一帶一路」等諸多方面的合作;南京大學南海中心與中國南海研究院等機構在華盛頓共建中美研究中心,也是中國智庫走進美國的經典案例。一些智庫紛紛建立外文網站。不過,針對智庫的外事管理體系迄今仍是非常大的制度障礙。害怕違反外事紀律,擔心對外交流出錯,仍是中國智庫尤其是官方智庫在國際合作上考慮的首要問題。

多方位改革仍需推進

在中國海外利益遍及全球以及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各地的大背景下,中國智庫尚未形成走出國門的全球組織力、主導他國的國際感召力、影響國際進程的話語塑造力以及參與國際組織的人才輸送力。建設國際知名智庫,中國仍任重道遠。

智庫人需要敢為人先,勇於解放思想,大膽地在知識生產、建言獻策上走在決策者之先,走在國際博弈與解決全球困局的思想前沿,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充當詮釋、說明與宣講的角色。數千年來,中國先賢智者多有「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豪言壯語,更有「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鴻鵠之志。當代沒有任何一種職業像智庫一樣,能夠繼承古代學人優良傳統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大夫精神與天地情懷。從這個角度看,智庫強國,智庫人當自強。

好在「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近年來,國內智庫與管理部門在複雜的國家轉型升級期,努力推進國際合作、塑造國際影響力的勁頭並未減弱,意願仍很強勁。相信在以下工作上繼續深化改革,加大支持,中國智庫發展目標在可預見的將來得以實現是可期的。

在財務上,各方仍然需要繼續對智庫建設給予更大支持。筆者曾專門撰文比較,中國前十大規模的智庫與美國的相應智庫年度預算平均相差約6—10倍,中國優秀的智庫學者與美國同等學者工資的差距也在3—5倍之間。美國有數十家著名智庫或研究機構在中國有常駐機構或常設項目,每年在對華傳播與影響力打造上的預算投入巨大。這一方面是源於中美國家發展水平的差距,但也暴露出中國智庫發展不足的客觀原因。

在人才上,各方仍然需要繼續拓寬智庫的選人用人機制。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不難發現國際一流智庫往往有大量專業化、職業化的優秀人才。目前已有大量外事部門的退休領導、資深官員與新生代人才通過「旋轉門」等機制加入到中國智庫事業中來,這樣的進程應繼續加快。智庫發展不能只有學術與研究精英,更需要有更多綜合人才,尤其是兼具研究、傳播、管理、運營能力的全面人才。

在制度上,各方需繼續深化改革、落實相關文件要求。在《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有一項為「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改革」,其中明確提到要「簡化智庫外事活動管理、中外專家交流、舉辦或參加國際會議等方面的審批程序」等。這些內容已在近年來出現了各方面的政策鬆動,但仍然需要進一步推進與執行。

在創新上,各方仍然需要繼續鼓勵大膽探索、求真務實。智庫學者本人要敢於在學術觀點與政策建議上切磋討論,理論聯繫實際,研究真問題、難問題,在國際上敢於發聲、勇於發聲、善於發聲。智庫管理者也需要在各方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鼓勵與支持學者進行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構建國際對話平台,重視國際智庫人才的培養與發掘。

在政策上,各方仍需為增強智庫的國際化能力而努力。比如,如何在吸納海外智庫專家尤其是國外前政要、前高官成為中國智庫全職僱員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與認可;如何在捐款免稅、籌款機制、財務自主等方面給予更大的制度保障與高效的政策監管;如何在通過國家力量推薦知名智庫專家到國際組織任職上,獲得更大的突破。這些都將考驗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深化改革力度與成效。

總之,在經濟、軍事、社會治理等領域,中國已是全球強國,但在思想與研究的諸多領域,中國仍有差距。不強智,難以強國。唯有提升全球影響力,智庫發展才真正配得上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為此,中國智庫人應迫不及待,責無旁貸。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補齊資本、勞動力和生產率短板
劉世錦 等:後發與先發經濟體終端產品演進路徑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