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韓國消費GDP佔比連續第六年下跌,面對貿易戰更加脆弱

韓國消費GDP佔比連續第六年下跌,面對貿易戰更加脆弱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

中美貿易戰陰雲下,中國的近鄰——韓國可能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受害者。

與中國類似,韓國同樣是一個嚴重依賴出口的經濟體,近年來一直與日本爭奪著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

去年,中國出口了價值142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79%為中間產品,尤其集中在機械、電子、光學和化工領域。據韓國現代研究所(Hyundai Research Institute)估計,若中國對美出口下滑,相應的韓國對中國出口將下降大約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與中國近年來內需不斷增強相比,韓國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卻還在逐年下降。這意味著,一旦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韓國經濟恐將很難找到一條替代性的發展道路。

韓國消費GDP佔比6連跌

韓聯社4月3日消息,韓國央行3日發布數據,去年韓國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48.1%,為自2012年以來的第六年下跌,樹枝也跌至該國有此項統計以來最低。更為嚴重的是,這一數據是自08年以來長期下滑趨勢的延續。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一國GDP的「三駕馬車」,三者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分別構成投資率、消費率和凈出口貢獻率。消費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經濟發展惠及國內民眾的情況。

韓聯社稱,以往消費佔比下滑很大程度上與不斷增長的貿易投資有著此消彼長的關係,但最近的佔比下滑更多的是工作及收入不穩定、老齡化加劇、福利制度不發達致使消費者捂緊錢袋的結果。

且與美國68.1%、英國64.9%、日本56.6、德國53.9%等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韓國的消費佔GDP比重一直偏低,且新世紀以來呈快速下滑勢頭。

世界銀行數據:10年來中、美、德、日、韓家庭消費率

來自統計網站Ycharts.com的年度數據顯示(下圖),韓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呈基本逐年走低,2017年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率48.1%的數據是這一趨勢的延續。

從歷史上看,即使1988年(87-88年全球金融危機)、1992年(英鎊危機)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等個別年份的數據,也沒有低至目前的水平。

簡要回顧韓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從一個貧困農業國發展為發達工業國的歷史,就可以發現,韓國的居民消費率長期以來相對偏低是其走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發展道路,同時高度依賴投資快速擴張的必然結果。

投資主導的韓國經濟

據全球中小企業聯盟網站(globalsmes.org)資料,上世紀7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騰飛是由當時大量投資流入國內重工業開始的,這一時期是韓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當時,居民消費率水平也迅速由70%以上降到1979年的60%左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併重組,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隨著日本被逼簽署「廣場協議」,部分高端產業和大量國際資本向韓國轉移,韓國的居民消費率進一步下滑到50%左右。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入世界化進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极參与烏拉圭回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1996年韓加入OECD,標誌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一片繁榮的經濟奇蹟中,一顆定時炸彈從一開始就埋在韓國體內。投資,是小型經濟體快速發展的興奮劑,同時,在現代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投資也是債務的同義詞。

癥結在於負債

韓國在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為自己攢下了不可逆的「慢性病」。

韓國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成為韓國經濟體內的定時炸彈。

韓國財閥寡頭是韓國經濟的主角,在 30 年左右的時間裡,它們的規模急劇膨脹,投資率從1963年的13.5%上升到70年代末的30%以上,1995年達到37.5%。財閥的資金來源並非源自利潤積累和股票發行,而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因此,韓國財閥的資本負債率畸高。

1996年,韓國企業的平均凈資產負債率為335%,財閥集團則為449%,遠高於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同期,美國這一數據為153.5%,日本為193.2%

「中等收入陷阱」一觸即發。

1996年,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1997年10月,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滿地雞毛……

最終在中國的「狙擊」和IMF的救助下,韓國挺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但債務規模進一步增加。據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1998年10月數據,截止1998年3月底,平均凈資產負債率由危機前的449%進一步提高到522.1%。

韓國家庭的處境也是類似,由於國內市場規模不足,韓國政府始終鼓勵透支消費以拉動經濟復甦,尤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的消費者金融行業迎來「黃金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受到了巨大打擊,不過,對於韓國的消費者金融行業來講,卻迎來的「黃金期」。

1997年制定的《專業信貸金融業法》,更是為韓國信用卡公司大舉進入消費者金融的其他領域大開方便之門。雖然在經濟危機的過程中,韓國信用卡的發行量略有放緩,但仍然保持個位數的增長態勢,「拆東牆補西牆」(以信用卡取現,來償還銀行或另一個信用卡的欠賬)成為韓國社會的流行詞。

1998年2月,在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救濟資金以後,韓國政府宣布廢除貸款的最高利率,而這也為彼時因「負利率」而困擾的日本資金帶來巨大機遇。當時日本政府指定的小額貸款年利率峰值僅為29.5%。日本歐力士、三和、SBI等多家金融企業紛紛進軍韓國市場,從事小額貸款業務,而韓裔日本人創建的Apro金融更是發展成為韓國最大的小額貸款企業。

2002年,韓國成年人每人平均持有近6張信用卡,市場規模也以每年近30%的速度快速發展。以信用卡及小額貸款為首的消費者金融的急劇增長,一方面為韓國民眾度過金融危機提供了短暫的便利,也為韓國金融行業隱含巨大的風險。

2002年至2004年期間,在韓國金融史上被稱為「信用卡大亂」,韓國信用卡行業的問題集中爆發、壞賬率高速增加。2003年,韓國民眾人均信用卡持有量達到4張,人均信用卡債務達到2000美元。家庭儲蓄率也從1998年的25%降到了2007年的2.5%……

但飲鴆止渴輕易停不下來,韓國仍然於2011年發生過新一輪大規模辦卡潮,韓國媒體當時甚至驚呼「第二次信用卡大亂即將襲來」。

韓聯社今年3月報道,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韓國家庭負債規模在國內生產總值(GDP)所佔的比重高達94.4%,環比上升0.6個百分點,較2016年年底的92.8%相比,上升1.6個百分點。債務償還比率(DSR)增速位居世界第一。債務償還比率越高,意味著負債償還負擔越重。

韓國家庭負債規模在GDP中的佔比從2014年第二季度起連續14個季度上升,時長在受調查的43個國家中排第二。在此期間,該比重上升12.5個百分點。該比重高於韓國的僅有瑞士(127.6%)、澳大利亞(120.9%)、丹麥(116.8%)、荷蘭(106)、挪威(102%)和加拿大(100.4%)。

韓國從2014年開始放寬貸款管制,同時下調利率,導致家庭貸款規模急劇膨脹。去年,韓國央行時隔6年5個月上調基準利率,之後家庭負債規模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全球經濟資料庫(ceicdata)網站圖表:韓國2002年至2016年家庭負債率

作為對比,中國目前的家庭負債率不到50%

高額負債迫使韓國家庭「以貸養貸」,消費被抑制,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上升,進一步降低了韓國家庭償債能力,加速陷入惡性債務泥潭。

雪上加霜,貿易戰和老齡化

除了最主要的長年透支消費導致家庭負債率節節攀升的主要原因,近期的中美「貿易戰」因素,以及韓國社會長期的老齡化趨勢也使情況雪上加霜。

韓國銀行(央行)28日發布數據,初步核實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3.1%。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2.9745萬美元,今年有望突破3萬美元大關。

韓聯社分析稱,若今年韓國經濟能保三,且韓元不會貶值,人均GNI將有望突破3萬美元。人均GNI是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標,而3萬美元一般被視為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標準。

但路透社同日報道稱,韓國去年下半年經濟表現令人失望。韓國央行當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10月至12月)錄得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季度表現,主要原因是汽車出口和建築業疲弱。

2017年第四季度GDP環比縮水了0.2%,系9年來首次季度經濟增長縮水,這一跡象令人擔憂。

韓國央行在去年11月加息25個基點至1.5%,這是6年來的首次加息緊縮,結果令人失望。

今年2月,韓國央行維持指標利率(KROCRT=ECI)不變 ,符合外界預期。該行認為,通脹壓力溫和,在全球貿易戰的擔憂中需保持謹慎。

韓國央行預計今年GDP將增長3%,但這一估計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對韓國存儲晶元和其他製成品的需求,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令人擔憂。

半導體行業是韓國支柱產業之一,這一行業也會受到中美貿易戰的波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4月4日接受《中國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本質。現在很多產品是中國從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進口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通過中國加工組裝再出口第三方。美國如果對中國的產品徵稅,對很多高科技領域的產品來說會增加中間產品零部件出口商的成本。歐盟也好,日韓也好,不管他們是否加入美國陣營,在貿易戰中都不可能是旁觀者,更不會產生什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

如韓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是韓國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國,中方很多高端的零部件都是從韓國進口的,再通過我們的加工製造出口到美國或歐洲,如果美國對中國進口有關產品徵收10%的關稅,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就有可能損失高達280多億美元。如果再考慮到兩國的經濟體量,那麼中美貿易戰對韓國的衝擊遠比對中國的衝擊要大。

更何況,一旦中美髮生貿易戰,即便不從全球產業鏈考慮,也能看到全球經濟增長、全球貿易會受到重創,從而引發外部需求的萎縮,反過來對歐洲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產生影響的。沒有一個國家會置身於全球產業和全球貿易往來之外的。貿易戰里只會雙輸甚至多輸,沒有贏家,這不是一句空話。

另據財經媒體BWC中文網2017年12月報道,目前韓國老齡化現象相當嚴重。該國企劃財政部稱,作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國家,宏觀經濟面臨沉重負擔。

韓國老齡化趨勢圖(彭博社)

據韓媒報道,韓國行政安全部17年9月3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韓國65歲以上的人口為725.7288萬人,佔總人口5175.382萬人的比例為14.02%,在所有發達國家中,韓國邁向老齡社會的速度已經超過日本,排在第一位。預計2026年韓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韓國總人口的20%。與此同時,2016年韓國生育率為1.17%,創7年新低,並且韓國生育率還會不斷下跌。

路透社稱,韓國目前的債務規模達到紀錄高位,而勞動力人口正在萎縮,隨著利率上升,這或將在2018年打壓支出。韓國工作年齡人口數量將在2018年加速萎縮,遠遠快於日本和美國。

韓國在2018年的經濟預案中,已把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列為要務,希望更多地通過家庭消費而非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為此已將2018年最低薪資提高16%,至每小時7530韓元(約合人民幣44.9元),為近20年來的最大漲幅。

9年之內,韓國將進入「超老齡社會」的陷阱,如果說高負債是韓國社會消費不振的長期結構性障礙,中美貿易戰可能成為韓國經濟近期最大的外部不利因素,老齡化則可能成為壓垮韓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韓國老人在首爾寶塔公園下圍棋(Terence Lim/flickr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全球礦業巨頭一把手:西方公司要警惕被中國超越
韓國訪朝特使團訪美歸來,韓媒:明起將分別訪問中日俄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