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仲丹:戰爭與反思

陳仲丹:戰爭與反思

全文共3788字 | 閱讀需要7分鐘

此文根據《中國國家歷史》梅家塢品茶論史沙龍活動發言稿整理而成

感謝陳仲丹教授授權《中國國家歷史》獨家發表!

很高興《中國國家歷史》邀請我來參加此次沙龍活動。首先我們從《中國國家歷史》說起,因為這是《中國國家歷史》辦的一個活動。《中國國家歷史》第一期我們就給它寫稿子了。最早主編劉軍老師一直想辦這個刊物,現在已經辦得很不錯了。實際上它是一個大眾史學的刊物,大眾史學就是為公眾服務的。嚴格說起來,它是一個公共歷史學的產物,因為歷史它的受眾面其實是很廣的。這個我們不詳細多說了。《中國國家歷史》每年度都要辦一個活動。去年是辦了十月革命的活動,我們也參加了這個活動。

今年是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實際上這次就是一個百年祭的活動。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就分幾點來談一談這個話題。一戰實際上是個研究比較透徹的話題了。在20世紀中、前期的時候,國際史學界曾有一個很大規模的出版檔案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示意圖

德國最早出檔案,因為大家都把這個責任(一戰)都歸到德國身上,認為是德國挑起戰爭的,所以德國的歷史學家就覺得這個事情要說清楚。他們編了大批檔案,來說明全部責任並不是都在德國身上。其他國家也相繼編,例如英國和法國這些主要參戰國家,都相繼編檔案。從研究角度來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研究比較深入的話題,該出版的檔案大概都出版得差不多了。特別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也就是為什麼一戰會爆發研究是比較透徹的。這個我們都知道美國有個學者叫弗·S.B.(Sidney B.Fay),寫過一個兩卷本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這是一個史學名著。

這本書是在1966年以前出版的,現在已經不大有人讀了。實際上有些很好的書,它的價值很高,但是現在的人卻不再讀了。我一直想寫一篇文章,因為我看到《中國國家歷史》要登一個「丘吉爾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這樣一個話題。我在讀丘吉爾的《英語國家史略》,這是翻譯成中文的。最近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做《至暗時刻》,電影很紅,我就想起來讀這個丘吉爾的《英語國家史略》,讀了以後很有感覺。

電影《至暗時刻》海報

很多人在研究英國史的時候,都把丘吉爾的這部著作順帶提一下,因為丘吉爾這部著作非常好。好在什麼地方?我感覺他就是《中國國家歷史》的一種寫法,就是一種非常注重細節的寫法。

比如,我們都知道歷史上1066年威廉征服英國,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丘吉爾也寫到這個話題。我記得他寫到這個話題時,舉了一系列非常生動的例子。我記得威廉是第一個跑到黑斯廷斯登陸的時候,他摔了個跟頭,後來旁邊人就覺得很不解,你怎麼摔個跟頭,他說「我抓到了英國的土地」,就是我可能要獲得(英國)了。

比如這個威廉一世,他是一個法國人,大家知道最近還發生一件事情,就是英國準備把那個貝葉掛毯,就是描寫這個事件的掛毯,準備給法國借展,大概幾年後要借來,你看這都是一些國際的熱點話題,但它也是跟歷史結合的。像這些老書,好多是有新意的。

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這本書,它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剖析得非常透徹。它是分成兩步,學的是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寫法,就是把歷史分成原因和事件。第一步是原因,講大戰為什麼爆發。第二步他就寫爆發的具體事件。他這個編法是很標準的一個編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實際上已經是非常充分的了。比如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內容,戰爭的後果。

貝葉掛毯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大概從17世紀開始,每個世紀開頭的十幾年都要發生大規模戰爭。比如說17世紀,大家知道在這個世紀前期,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被認為是國際戰爭中的第一次國際規模的戰爭。到了18世紀的時候,有所謂英法百年戰爭,這個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路易十四開始的英法百年戰爭。那麼到了19世紀,有拿破崙戰爭,它也是處在這個世紀初期的。到了20世紀的時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所以我發現歷史上這樣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不是在21世紀也有可能發生。這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21世紀初是不是也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比如說大規模的戰爭,這個就很有趣,為什麼會爆發戰爭?為什麼會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它實際上是原來的均衡勢力被打破了。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延續的一個問題。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沒有解決好,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有一個外交官就說,這個是停至30年的停戰,他講得非常準確,正好就是30年。1919年簽訂巴黎合約,然後就是凡爾賽和約,然後發生的就是30年戰爭。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第一次大戰的一個延續。

歷史上就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每到這個世紀初的時候,它都是用一個大規模的戰爭來進行國際政治的重新布局,所以德國覺得很冤枉,它覺得好像戰爭責任不應該全部在我。英國、法國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不能把戰爭責任全部推給他們,所以後來要編這個材料。

因此我想,如果你重新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它的意義就是,它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啟示?那麼回到這個話題,就是戰爭的爆發能不能避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能不能避免戰爭。

比如說我們講抗日戰爭,大家知道十四年抗戰的爆發,全面抗戰是從盧溝橋事變開始的。日本的史學界也認為這件事能不能避免?因為它是個很偶然的士兵失蹤事件,後來把它擴大。但是在當時那個情況下,日本覺得他不能示弱,這是他們的一個強烈願望。那個推動著戰爭爆發的人叫牟田口廉也,這個人後來到了東南亞戰場,參加英帕爾戰役,最後回到日本去開了一個料理店。

牟田口廉也

再就是在民族主義的狂潮中,有的時候人是不能夠冷靜的。比如說俄羅斯現在跟西方國家的對抗,比如說中國的中美貿易戰,這個好像就有規模越來越大的延續可能。因為中國跟美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大家是個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很複雜。

我對一戰的一個考慮,就是從學術上來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是個充分的研究,但它的歷史價值在什麼地方?歷史價值就是時時被人提起,就是以前我們講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話題,我現在考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一個想法。這是第一個話題。

第二個話題呢,我想講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在於,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的話,它是一個新武器產生不斷產生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個創造新武器,而不太充分地使用新武器,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時期。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創造出來的,比如坦克、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創造的新武器就是導彈和原子彈,就是我們講的兩彈,但這兩個武器主要是用於二戰以後的大規模戰爭。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一個什麼特點?就是它這個武器的殺傷力增強了,這是一個跟其他戰爭不一樣的一個現象。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中世紀戰爭,大家都是重裝鎧甲,重裝鎧甲的死亡率很低。這個當然也會死人,但是死幾萬人差不多這個戰爭就可以結束了。比如說我是一個騎兵將軍,那麼我會掉下來,因為走也走不動了,就去做俘虜了,俘虜了以後就用贖金把我贖回來,所以這個戰爭帶有中世紀騎士這種遊戲的傳統。到了這個拿破崙戰爭前的時候,18世紀拿火槍作戰的時候也是這樣的,那時候武器的殺傷力不強。

比如說大家知道有一些戰爭,都是排著隊列走近。經常一個大規模的戰爭,往往是在一天內結束的。比如說七年戰爭中,在加拿大打了一天,就是沃爾夫給打死的那一場戰爭。這種戰爭它對人心靈的影響不是太大。

馬克沁重機槍發明以後,就發現問題了。比如說對日俄戰爭中的旅順作戰,就是第一次大戰的預演,死了很多的人,但是戰局卻沒有變化,一點變化都沒有,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很特殊的地方。當時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爭的殘酷性充分的展現出來。

馬克沁重機槍

所以為什麼我剛才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武器,這種新式武器到現在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因為真正大規模使用,人類創造的文明可能承受不了它的殺傷力,所以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

我有一次到牛津去看到那個學院裡面很多死亡者名單,都是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的人。比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一個比較殘酷的地方,就是即使死了100萬人,戰局沒有發生變化,戰線就在幾公里內,它沒有決定戰局,戰爭就變成一個單純的殺戮現象了。

重機槍、重炮和防禦工事的出現,使得後來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就是世界大戰給人帶來嚴重的心靈創傷。我們會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文學,比如說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遺產。

《西方的沒落》

包括我們看《至暗時刻》裡面,丘吉爾的對手張伯倫,他是主張和平的。張伯倫主張和平,不是說表現他的軟弱,實際上他們是在某種意義上片面地吸收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認為為什麼不能做一點讓步,使這個戰爭就此停止下來。比如說給德國一定合理的利益,然後英國也獲得部分利益,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的一個重大啟示。它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走向和哲學思考、對人類命運的反思,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力。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這麼強烈的、對人的精神上的衝擊。

謝謝大家耐心地聽完我這個臨時的想法,有什麼問題我們再一起討論,我在這裡就拋磚引玉了。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聚焦 | 福島核泄露過去幾年了,現在的樣子如同世界末日
《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之六)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