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致敬三位鋼琴巨匠

隨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致敬三位鋼琴巨匠

2008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為北京奧運會打造的「鋼琴之夜」中, 十位世界級鋼琴家齊聚一堂,締造了一個難忘的鋼琴盛會。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作為鋼琴家之一,更於次日加辦了一場精彩的獨奏音樂會。

2018年4月12日,國家大劇院「2018國際鋼琴系列」將再度迎來這位備受中國觀眾喜愛的鋼琴大師,聆聽他指尖流淌出的曼妙樂音,隨他一同致敬巴赫、貝多芬、肖邦三位鍵盤音樂的不朽巨匠。

鋼琴大師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

為普及鋼琴藝術,讓觀眾既能「走進來」,又能「聽得懂」,國家大劇院「2018國際鋼琴系列」特別推出了「小折頁大文章」的策劃:邀約數位樂界知名專家學者、資深專業人士為各場音樂會折頁撰寫音樂會介紹,使觀眾通過閱讀獲得專業、準確、權威的音樂知識,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賞古典音樂獨特的魅力。

下面我們就來走近本場音樂會的曲目策劃,感受音樂的豐富內涵。

本文字數:1600字

閱讀時間:7分鐘

小折頁大文章

本場音樂會曲目全部出自18世紀上葉至19世紀上葉這一百年余間。雖然時間跨度並不算長,但卻包納三個迥異不同的風格斷代(巴洛克、古典、浪漫),涉及這三個風格斷代中的三位代表性作曲家(巴赫、貝多芬、肖邦)。

J.S. Bach: Partita No.1 in B flat, BWV 825 - 1. Praeludium

 Bach, J.S.: 6 Partitas

András Schiff 

00:00/02:04

巴赫(1685-1750)的《降B大調第一帕蒂塔》首次出版於1726年,此時作曲家到萊比錫托馬斯教堂任樂長一職剛剛三年有餘。「帕蒂塔」一詞是義大利語「Partita」的音譯,原指由多個部分或樂章聯合起來的樂曲,但在此並無特別意涵,僅是巴洛克組曲的某種代稱。《第一帕蒂塔》在六首帕蒂塔中演出頻率最高,顯然這是由於它的生動樂思、洗鍊技法和完美形式。一出場的「序曲」以閑庭信步的筆法讓動聽的主題樂思在三個聲部中穿插游弋。緊隨著的「阿列曼德」(意思是「德意志舞曲」)非常活躍,音樂線條上下快速穿梭,似在模仿某種彈撥弦樂器。義大利風的「庫朗特」舞蹈感更強,稠密的步履、強健的音樂流動、以及豐富而不協和的和聲進行都是巴赫獨有的風範。源自西班牙的「薩拉班德」是全曲的情感中心,緩慢、自由,帶有明顯的即興和冥想氣質——只有巴赫才能將一支自如伸展的「無終旋律」表達得如此豐沛、深邃而婉轉。在兩段矜持、方正的貴族氣「小步舞曲」的調劑之後,迎來了整個組曲的終曲——來自英國的「吉格」舞曲,一首精美、迅捷的巴洛克「無窮動」:此曲最凸顯的演奏技術特徵是鋼琴家左右手的交叉翻騰,這會給演奏者和聽者帶來某種只有巴赫所代表的巴洛克音樂才具備的亢奮快感。

I. Grave,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Ivan Moravec Plays Beethoven

Ivan Moravec 

00:00/08:49

貝多芬(1770-1827)的《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於1799年面世。此時的歐洲正處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展露頭角的當口,而貝多芬憑藉自己的音樂才能(鋼琴演奏與作曲)已在維也納的貴族圈子裡贏得尊敬,但他的聽覺病兆也日益明顯。這首奏鳴曲作為貝多芬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所刻意追求的「悲愴」性格和雄渾氣質顯然與當時的時代氛圍和作曲家的個人境遇都有直接關聯。「悲愴」(Pathétique)一詞出現在最早的樂譜印刷版上,顯然是貝多芬自己命名,或至少得到過作曲家的認可。全曲開篇的慢板引子是具有歌劇姿態的戲劇性宣言,沉重、悲憤,減七和弦的錘擊、倚音的嘆息、突然的休止、以及激情的迸發,這種濃郁、主觀的表情在音樂中前所未有。隨後的快板主題是貝多芬典型的「火箭上升」式旋律的絕佳例證,它的力量與衝勁影響著整個樂章的建構。第二樂章是迴旋曲慢板,主題是一個帶有宗教感的深摯旋律。第三樂章的情緒較為明快,但依然保持了不屈不撓的英雄品格。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Instrumental)

 Chopin: Ballades, Preludes and Etudes (Volume 2)

Vladimir Horowitz 

00:00/08:51

肖邦(1810-1849)的全部四首敘事曲作於19世紀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初。這是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走向成熟的年代,也是肖邦自己的創作黃金期。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為古典風格的體裁代表,既是浪漫派年輕一代鋼琴作曲家的崇敬對象,也是他們在探索自己道路時有意要繞開的堡壘。「敘事曲」即是肖邦探索寫作「非奏鳴曲」、但又要讓鋼琴音樂具備奏鳴曲般容量和複雜性的成功嘗試。所謂「敘事」,指的就是「講故事」。但抽象的音樂如何能夠講述具體的故事?肖邦的敘事曲巧妙地用音樂捕捉到講述故事的口吻和情節發展的動態,但從未掉入具體寫實與刻畫的泥潭。不少人試圖用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1798-1855)敘事詩的內容來圖解肖邦的敘事曲,但往往顯得牽強附會。肖邦每一首敘事曲均以「從前有一個傳聞……」的徐緩講述口吻開始,但隨後的展開和運行則千姿百態,從不會就範於任何固定的模式,尾聲往往是全曲的高潮所在,情緒和速度都達至沸點。這四首敘事曲將奏鳴曲、變奏曲和迴旋曲的原則冶於一爐,融會貫通,從中表達出極為豐富、深刻、宏闊而多彩的思想內涵、情感意韻與結構創意,因而被公認是肖邦鋼琴創作中的大型作品典範。如果說《第一敘事曲》以浪漫的激情表達為特色,《第二敘事曲》著力強調對比和衝突,則《第三敘事曲》用高妙筆法勾勒了一條由緩至急的線型敘事線索,而《第四敘事曲》以複雜的運行成就了肖邦敘事曲中最具悲劇性、最深刻的抽象表白。

本文作者: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燕迪

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 楊丹赫

(註:原創版權作者所有,引用需標明出處)

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是前蘇聯家喻戶曉的音樂家,後來到美國。他的音樂受到當時美國總統里根的推崇,也因此獲得了在白宮舉行美國首場音樂會的榮譽。與他傳奇的個人經歷一樣,他的藝術造詣頗為樂迷所津津樂道。作為鋼琴家、指揮家,他曾與美國各大著名交響樂團合作登上世界最負盛名的音樂舞台,曲目範圍涵蓋了從巴洛克音樂至今各風格、各流派的作品,其所錄製的巴赫鍵盤作品集(共六套)、貝多芬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等,深受樂迷喜愛,也受到了世界各大媒體的讚譽。《紐約時報》認為費爾茲曼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芝加哥論壇報》評論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巴赫演奏家之一!」

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錄製的唱片備受樂迷追捧

Sonata in A Minor, D 537: II. Allegretto quasi Andantino

 Schubert: Piano Music, Vol. 1

Vladimir Feltsman 

00:00/06:55

4月12日的音樂會中,費爾茲曼就將帶來巴赫、貝多芬、肖邦的作品,這三位作曲家橫跨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費爾茲曼也甄選了他們各自最具代表性的鋼琴體裁——帕蒂塔、奏鳴曲、敘事曲,觀眾既能感受到這位「全能鋼琴家」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作品的精彩詮釋,也能在一場音樂會中看到古典音樂的發展與傳承。

2018國際鋼琴系列

「獨步天下」:弗拉基米爾·費爾茲曼

鋼琴獨奏音樂會

通訊員 | 趙雨暄

頁面編輯 | 高建

國家大劇院

藝術改變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大劇院 的精彩文章:

這一次,屬於《白雪公主》

TAG:國家大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