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血戰巴爾幹-一戰爆發的前因後果

血戰巴爾幹-一戰爆發的前因後果

巴爾幹半島(Balkan)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幹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

巴爾幹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後,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阿瓦爾(柔然)、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治。公元4到7世紀,匈奴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餘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鬥爭。

從19世紀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

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戰爭,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主要戰爭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兩次俄土戰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幹戰爭。戰爭使半島各國的對立及列強間的矛盾加劇,於1914年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刺為導火線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半島各國都被捲入戰爭。一戰後,半島政治格局發生了極大變化,由於帝國主義再次爭奪激烈,該地區一直矛盾重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半島曾被德、意法西斯佔領,各國都進行了反法西斯的鬥爭。

歐洲火藥桶——巴爾幹

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衝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併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幹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總結:巴爾幹戰爭的爆發並非偶然性,不同的政治利益導致兵戎相見,讓巴爾幹本就已經積累的矛盾猶如火藥桶遇火花,兩個對立軍事實體爆發戰爭實屬難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戰爭史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歷史戰爭史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