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那些事兒

「清明」那些事兒

很多人都知道,清明節有祭奠祖先、踏青遊玩的習俗。但除了這兩個,還有別的民俗嗎?

「清明」在我國歲時節日中,是具有雙重含義的。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說它是節氣,全在於清明同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繫。

有民諺為證: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加,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

說它是節日,全在於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祖先的節日,也是本地人俗稱的一年中的「第一鬼節」。

是日,人們主要以祭祖先,上墳掃墓、緬懷故人為活動內容。

俗話說:「新墳不過周,老墳清明節」。

為了表明後人對已故親人的緬懷,一般人家在清明節前兩三天都要上墳填墳,將墳墓整理一新,俗稱為「鐸(duó)青」。

待及清明時節,各家各戶都要上墳燒紙,以表達對亡人的懷念。

如系新墳,家裡人還要把酒菜拿到墳前進行供奉。

此情此景正如唐詩所云:

南北山頭多墓地,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

血淚染成紅杜鵑。

這也是人們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真實寫照。

除此以外,清明這一天還有許多風俗:

一是無論大家小戶這一天都要在自家屋檐下插上柳樹條,謂之「消災避難」;

二是這一天,還有上墳插柳,成年婦女頭戴柳葉花和在河邊植柳的風俗習慣,謂之「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

三是城鎮少女時興清明節到郊外春遊,謂之「踏青」;

四是由於清明為「第一鬼節」,人們除了進行家祭和到自家先人墳上燒紙以外,有的還會向鄰近的墳墓焚紙作揖,進行祈禱:「我家老爹(老娘)在這裡安家了,請各種位多加關照,如有不到之處,請諒解,小的會給你老人家送紙錢的。」這些似為祖上做敦親睦鄰的工作,很具有人情味。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流傳下來的這些風俗,亦應客觀看待,不可拘泥,特別是對先人的緬懷和紀念,主要還是為了表達後人的心意和孝道。

因此,只要牢記先人恩澤,常懷感恩之心,無愧自我,即便有些形式未到,也大可不必自責,或是去刻意而為之。

固然掃墓祭奠先人是清明節的重要主題之一,但也要賦予新的內涵。掃墓的方式應當更文明、更健康、符合時代要求,並非只有燒紙和實物傳統的祭奠形式。

鮮花祭奠、植樹祭掃、無煙祭掃、網上祭祀等摒棄陋習的文明祭祖的形式正在興起,走出傳統悲情,讓清明節真正「清明」起來。

文:王登佐(鹽都區圖書館)

來源:鹽城社科聯推薦 江蘇社會科學普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悅讀書 的精彩文章:

縱湖的風帆——讀鄒鳳嶺散文集《歲月的饋贈》

TAG:和悅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