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小立:新媒體時代的影評生態,真正考驗的是觀眾

高小立:新媒體時代的影評生態,真正考驗的是觀眾

高小立,《文藝報》藝術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委員。編著了《梁衡散文研究》《激揚文字》《08文學記憶》《水流雲在》等文藝評論著作。撰寫了數百萬字的影視評論、述評類文章。曾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評論類一等獎。多次擔任中國電視「金鷹獎」評委。

暢所欲言與參差不齊的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快捷了,豐富了,但也隨意了」

「人人都是影評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兩次高潮期。電影是當時最受人們歡迎的觀賞藝術,那時全民寫影評人人都是影評家,但是後來電影走了下坡路,電影的評論也從大眾化走向了精英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崛起,現在的電影評論又回到了大眾化的時代,然而在每個人都可以發言評論的當下,評論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就顯露無遺,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大量影評的出現,反之又恰恰考驗了我們每一個觀眾。在龐雜的信息及豐富的評論語言中,怎麼看待和鑒賞一部電影?對觀眾是挑戰。這一現象從某種意義上有力推動了中國電影,對創作是一種助推,對觀眾鑒賞力也是一種提升。

「年度十佳」影視作品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票房和收視率不是評判一部作品優劣的唯一標準」

「票房和口碑均好,可歸為最佳」

「我對未來中國影視劇的發展充滿信心」

票房和收視率不是評判一部作品優劣的唯一標準。評判一部作品的標準,首先是其思想藝術性,其次是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髮現。收視或票房也是衡量標準之一,票房和口碑均好,可歸為最佳。

《文藝報》作為主流媒體,要擔負起自身的責任。相比去年,今年的年度盤點中,影視作品的整體質量在提升,觀眾的鑒賞水平也在提高。作品和觀眾是不能分割的一體,所以創作者必須要拿出好作品來影響觀眾,提升觀眾的鑒賞、審美能力,反過來倒逼創作者拿出好作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我對未來中國影視劇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年度盤點中選取20部作品時,首先考慮到的是作品的藝術品質,與此同時,審美髮現同樣重要。當下影視劇作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藝術家還是缺乏審美能力。我們之所以選了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這部電視劇同樣是歷史商戰題材,與《胡雪岩》《大宅門》《喬家大院》《大清鹽商》等圍繞家族爭鬥建構敘事的模式不同,《那年花開月正圓》具有新的審美髮現,它脫離了單一的敘事模式,將視角聚焦於描寫商人及商業文化之上。在作品的審美髮現方面,給觀眾帶來的是一個嶄新的視角及差異化的觀賞體驗。

當下的都市情感劇及偶像劇異常火熱,但其同質化現象同樣嚴重,較難給觀眾帶來新的觀賞體驗。越是觀眾再熟悉不過的身邊故事,無論從敘事策略,還是人物塑造上,對藝術家創作能力的要求越要見功力。影視劇不是資本熱錢的試驗田,需要從業人員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及知識儲備,創作者自身的哲學思考和視野同樣十分重要。

具有思考力和社會良知的評論家

「評論的過程,就是折射社會良知的過程」

「一部作品應當具有社會性」

「優秀作品的創作,應當立足於現實及中華美學精神」

作為一個評論家,首先需要有鑒賞力,其次需要有思考、反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社會良知。同時,文化知識儲備也是最基本的能力。當下的大部分藝術評論家都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但思考力和社會良知還略有欠缺。我們往往呼籲創作者要有社會良知,但作為一個評論家,雖沒有親歷創作,但評論的過程,就是折射其社會良知的過程,評論家的價值取向與作品的價值取向是互為的,絕不是擰巴的。

當下的一些影視評論還存在一個過分集中於技術層面評點的問題。也就是在電影的敘事策略、技巧層面的評論都很到位,但卻很難深入到作品內容和人物本身,較脫離社會意義和人的精神訴求。也正因為評論在這方面的引導不夠,才會導致很多作品蒼白現象的的出現。

一部作品應當具有社會性。文藝作品是作用於這個社會的,不應該是虛無縹緲的。所以為什麼都在呼籲要大力提倡現實題材的作品?因為其與現實的勾連非常緊密。這樣的作品如果不放在整個社會層面來評判,不從人的本體出發挖掘其精神內涵,就容易陷入一個過於注重技巧的誤區。

當下大部分電影在技巧層面上做得很到位,所謂戲劇性反轉、戲劇衝突的設置等,都能讓受眾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但對整個故事進行梳理,卻常常容易顯得空洞蒼白,當下的中國電影和國外電影相比,確實存在差距。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電影較難在國際上獲獎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下影視評論過於注重技巧性,可能是因為同西方影視理論結合得過多,或是有意識地學習西方的評論方式。其實,我們更應該立足於本國的現實和中華美學精神。

《水形物語》與《三塊廣告牌》、奧斯卡評委會與大眾群體

「奧斯卡評獎與美國當下的精神需求緊密聯繫」

「《水形物語》講述的是邊緣人的愛,直指當下社會群體的情感匱乏」

奧斯卡秉持著一個非常成熟的評選機制,《水形物語》獲獎,自然有其道理。奧斯卡評獎不僅綜合了美國當下的社會訴求,更與整個世界格局緊密相連。好萊塢電影的受眾不僅是美國人民,更是全世界觀眾。 但相對而言,其評選機制,還是更偏向於美國化一點,其與美國當下的精神需求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現代社會帶給人類的各種危機猝不及防,人們在環境惡化、恐怖襲擊等等不安中產生恐慌、焦慮與煩躁,所以需要尋找詩和遠方。但越是尋找詩和遠方,越是感到這個遠方怎麼那麼遠。現實缺失的、人們呼喚的,就會從電影里尋求答案。所以說電影是一個超現實的存在,是造夢的機制,人們通過」替代性滿足「來慰藉自己的心靈。《水形物語》講述的是邊緣人的愛,直指當下社會群體的情感匱乏。

影片的意蘊很深刻。在資本控制的當下世界裡,人們最迫切呼喚的就是不帶任何功利的愛和信任,《水形物語》講述的就是愛和信任。影片《三塊廣告牌》是一部揭露社會現實、關注女性生存的作品,同樣非常優秀。作品中對主人公人性之中非理性的呈現,塑造得非常成功。這兩年,奧斯卡評獎的風向標為「呼喚愛,呼喚信任」。這樣的評選傾向可能會與部分觀眾的期待有一定偏差,但這均屬於正常的範疇,奧斯卡的評價機制非常成熟,過分的質疑是沒有必要的。

如何看待新媒體湧現出的大V或者輿論領袖?

「他們的每一句評論,都應該負起責任」

大V、大咖所代表的新媒體行業,確實圈粉無數。正因如此,他們的每一句評論,都應該負起責任,不管是社會責任,還是對藝術負責的態度,這種引領很重要!

現實題材:不是記錄現實,也不是複製生活,最重要的是認識現實

「現實題材創作最能考驗藝術家把握現實、認識現實的能力」

「我們新聞工作者能做的東西就不需要藝術家去做」

當代影視行業領域,應提倡大力創作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文藝創作是現實的產物,即使是創作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也需要對社會現實和歷史現實進行人文關照。所以,現實題材的創作是最能考驗藝術家把握現實、認識現實的能力。現實題材,不是記錄現實,也不是複製生活,最重要的是認識現實。藝術家和新聞工作者、普通觀眾是不一樣的。藝術家具有先知先覺的洞察力、敏銳觀察現實和認識現實的能力。真正的藝術創造,在創作者認識現實後,才能產生藝術情感,進而在審美角度中進行藝術創作。很多現實主義影視作品,並非單純地複製現實,而是揭示時代和社會,以及現實生活中本質的東西。如果創作者缺乏對現實的認識,那隻能流於複製和記錄現實。記錄是新聞工作者的本職工作,那麼藝術家呢?所以,為什麼說藝術作品是情感的創作?因為它是靠情感共鳴去打動觀眾的。很多優秀作品讓人們感動,雖然敘述的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但是,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在創作者蘊含的情感積澱中,上升到審美的高度。因此,創作者只有認識現實,才會有豐富的情感積澱,才能達到藝術的審美。很多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之所以讓觀眾感覺假,問題就出在這裡,創作者必須在情感積累的基礎上把握現實進行創作,才會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影視創作的資本邏輯

「資本的力量在影視創作中不可忽視」

「年輕人是最具消費力量的群體,所以大量作品會聚焦青春題材」

「春節觀影已經成為了新的民俗」

「中老年群體有一定的觀影需求,但是現在院線適合他們看的電影太少了」

資本的力量在影視創作中不可忽視,其左右著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現在影視行業推崇的「大製作」生產模式,標榜製作項目的資本投入,成為很多影視公司的宣傳營銷策略之一。這種營銷模式拉動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實際上,資本已經滲透到影視產業的方方面面。

電視劇靠廣告賺取利潤,年輕人是最具消費力量的群體,所以我們的作品會聚焦青春題材,或者是專門為年輕觀眾量身製作的題材作品。創作者如果能吸引年輕受眾,才能獲得廣告商的青睞。青年人群的消費能力很強,而老年人群的消費能力較弱。過去的影視作品,很少考慮市場、資本的因素,所以創作者不會過多考慮作品的受眾指向是年輕群體還是老年群體。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都在為年輕人創作,這會影響影視行業的良性發展和多元化的創作環境。

從電影的角度來分析,進入影院觀影的大多是青年觀眾,隨著銀幕數的快速增長,電影必須要培育多層面的觀眾群。「春節檔」就是一個很好的培育觀眾的機會,從大城市回到家鄉的這一批觀眾,他們已經養成了觀影習慣,會帶動周圍的親朋好友走進電影院,觀影已經成為了春節的新民俗。所以,春節檔的電影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藝術水準不高的電影排進春節檔,原本具有新增長點的這批觀眾,可能會對中國電影產生失望的情緒。反之如果越來越多的新觀眾感到「現在的中國電影這麼好看啊!」那他可能會增加去影院觀影的次數,並帶動周圍的人一起進入電影院。中國電影需要用好電影把新觀眾留住。但是現在中國電影的類型多樣化尚未成熟,未來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看,合家歡電影的票房容易獲得成功。原因之一,在節慶的節點上推出合家歡電影,意味著全家老少都能去看,所以要把握住新觀眾的增長點。如何抓住新觀眾,需要依靠各種檔期。目前,春節檔是最好的一個節點和機會。但是,現在的「春節檔」做的還不夠好。比如今年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都是娛樂化的大片。像父母這一輩的老人,肯定是不願意看的,除了《紅海行動》還具備可接受性。但是《紅海行動》中高強度、重工業的視聽體驗,對老年人的感官還是有點刺激。所以,電影要做到多類型、多樣式、多元化。電視劇更是如此,電視劇的主體觀眾仍是中老年觀眾,現在適合他們看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少。《父母愛情》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很多電視台反覆播出,老年觀眾會循環看五六遍。

電視劇題材內容太傾向於青年觀眾,而兒童題材類型的電影、電視劇創作幾乎沒有,甚至已經用動畫片來取代兒童題材的影視作品。但是,現在的動畫片、動漫正傾向於成人化。低幼兒童看什麼?少年兒童看什麼?因此,受眾的年齡分層需要區分清楚,現在多元化的創作環境卻無法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要。在歐洲看電影大多是中老年群體,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經濟實力,而且歐洲的電影票價便宜。而中國的老年人大多是在社區進行自由活動,或者跳廣場舞。其實,他們完全可以走進電影院,也具備經濟實力。為什麼不能把他們拉進電影院?就是因為沒有適合他們觀看的電影,去年的電影《芳華》,票房成績達到了14億,其中大部分票房來自新觀眾群——中老年群體。

比如之前的《黃金時代》《歸來》等,都是能夠吸引中老年人群進入影院的電影。中老年群體有一定的觀影需求,只是現在院線適合他們看的電影太少了。

藝術院線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熱愛」

「作品的口碑需要慢慢積累的」

「藝術院線需要和商業院線結合起來」

轉述中國電影資料館孫向輝館長的一段話,「藝聯會繼續向新片同步發行,佳片長線放映等多種不同的方向進行嘗試,為藝術電影創作和生產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條件、更多的空間,讓中國觀眾認識到國內外優秀電影的水準、思路,拓寬部觀眾的視野,豐富觀眾的選擇,更好地引領觀眾提高審美情趣和欣賞水平,促進國產電影創作多元化發展。」新片的同步發行和佳片的長線放映,的確有助於藝術院線的建立和口碑觀眾的培養。圖書中有暢銷書、長銷書,電影也是如此。商業電影放映的第一個星期,可能暢銷的,但很多藝術電影需要長線放映和口碑的醞釀積累,因為很多藝術電影沒有資金去做營銷。一些電影,也出現了「院線一日游」的現象。但是好電影就應該長期放映,在國外的藝術院線中,有的電影能循環放映幾個月時間。

很多電影的口碑需要時間積累,藝術院線可能需要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扶持。在具備一定條件後,藝術院線才會不考慮市場利益的問題。但以盈利為目的商業院線肯定要考慮市場利益。我們做院線的老闆,由於你的產品屬性的特殊,就要負起社會責任感和對電影的熱愛?一家大型的院線公司,可以拿出一個小影廳,作為專門的藝術影廳,選擇質量高的藝術電影長期滾動放映。如果這方面的宣傳做好,形成一定的放映規模。那麼喜歡藝術電影的觀眾,自然而然會被吸引過去。現在的藝術院線還不夠成熟,藝聯布局的全國院線大概有二百多家。其實,最好的選擇是藝術院線和商業院線的聯合。因為存在觀眾的流動,不管哪種藝術電影,總有這一類觀眾可選擇的片子。

除了藝術院線之外,還要建立專門的兒童院線。現在很多城市的大型商業中心都會有一層專門的兒童遊樂場所,因為外界環境等多種原因,現在的孩子大多時候在室內玩。那能不能給他們配套一個兒童院線?在兒童電影院內,商家還可以開闢遊樂、購物等各種消費功能。比如電影的衍生品、後電影等產品。或者建立一體式的消費中心,把購物、娛樂和電影院捆綁到一起。孩子在這裡可以完成購物、娛樂、觀影等多種活動。

對話(上)丨END

敬請期待下期!

第24次眨眼

電影,一面集中的鏡子......

微博ID:第24次眨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24次眨眼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電影需要對現實投入「關注」和「態度」

TAG:第24次眨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