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春茶何以為優?知名學者、茶葉專家——徐亞和為你解讀

春茶何以為優?知名學者、茶葉專家——徐亞和為你解讀

回復「春茶」,獲得一條深度資訊!

圖為:2018易武茶(說茶網主編艾文華攝)

喝茶,是訓練出來的嗜好性習慣,研究小孩最早對「甜」的偏好,不難發現「甜」是一種近本能的需要,因為人類大腦活動離不開糖分。而對「苦」、「澀」的習慣,是需要訓練的。從學喝茶到會喝茶再達到「嗜好」,要走一段路,所以茶客們對「好茶」的感受是有差異的,沒有必要統一起來。

我認為,中國人喜好春茶,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祖上傳下來的觀念習慣,二是春茶固有的優質特性。

在我國祭祀文化的祭品里,早在周朝,就有「三牲三詫」的記載。所謂「三牲」分為「大三牲」和「小三牲」,大三牲指羊頭、豬頭和牛頭;小三牲指雞頭、鴨頭和免頭(有的指雞、鴨、魚),後來把雞、魚、豬也稱三牲,是夏、商、周三代所用牲祭的統稱,重要的祭祀都是大三牲。所謂的「三詫」,指的是酒、茶、水三種「液體」飲料。「詫」是古代對茶的別稱。民俗里的「牲醴」,「牲」是動物(牲口),「醴」是甜酒。用「詫」為名統領「三詫」,足見古代對茶的重視程度。

以茶為祭的正式記載,至梁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才始見及。該書《武帝本紀》載,永明十一年(493)七月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咸同此制。」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祭祀時的「茶祭祀」文化,是中國茶圖騰的一個縮影。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三牲」和「三詫」(「三詫」中的水液,後來演變成了「水果」、「果實」),都是非常難得的稀罕物,表明祭祀的精神實質是「拿出自己最好的奉獻出去」。這一點,成為後來宗教「捨得」的哲學思考。在心理和習俗的雙重作用下,人們在祭祀的時候,便虔誠的奉獻出最好的東西來表達誠意。

「春祭」是中國祭祀文化十分重要的習俗。古代春祭,於二月春分時節開始掃墓祭祖。掃墓前先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祭完之後,才分房(支系)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從春分或更早開始,最遲至清明要完成。這種習俗,使早春茶成了十分重要的祭祀用品,各地都有需求,總量巨大,供不應求。

歷史上春祭用茶,在皇帝和士大夫那裡表現得最為突出。唐代將皇家貢茶園設在浙江的顧渚,宋代貢茶基地擴大到南方的福建建安,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防止寒冷年景顧渚茶晚發耽誤了祭祀活動。盧仝「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宋代將貢茶分為細色十綱和粗色十綱,揚鞭催馬送早春茶進宮,確保皇帝春祭之用等等的史料記錄,都表明了當時「貢茶優先」的社會背景。

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千五百多首古代茶詩里,許多都是讚美春茶或表現春茶的。更加說明,中國人愛春茶,是一種觀念,一種傳承,一種社會風氣,漸漸慰為習俗,成為千百年來眾多農諺、歌曲、文學作品表現的對象。

有的書籍里,甚至說古代只採春茶,不用夏秋茶。是不是古代就真的不利用夏秋茶呢?

回答是否定的。我國利用夏秋茶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大家知道,今茶者古作「荼」,「荼」是古代對茶的稱呼。在《詩經》里,有「荼」字出現的有五首詩歌。其中《豳風·七月》這樣說:「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記錄了七月「采荼」的勞作情景,說明從周朝至春秋時期,古人是採摘利用夏秋茶的。

茶在古代還有一個稱呼是「荈」。晉代杜育的《荈賦》,是我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著作,比唐朝陸羽《茶經》早四百多年,被陸羽三次引用入《茶經》,可見其在茶史研究中地位之高。《荈賦》「靈山惟岳,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描述了一幅秋茶採摘的畫面,說明漢晉及至唐代,一直都在利用秋茶。我們在傳承中國傳統茶文化時,不應排斥夏秋茶,只有這樣,中國茶史和民族茶文化才是完整的、一體的。

另一方面,從科學的角度看,春茶確有優質的基礎,「外形美、香高鮮、味醇厚、韻持久」四大特點,幾乎六大茶類都有規律性表現。

茶的品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外形,主要包含嫩度、條索(形)、色澤、勻凈度四個要素,它們共同構成春茶的「品相」。且不論嫩度和勻凈度,因為不同的茶類,有各自採制的標準要求,有單芽的、單片的(瓜片)、一芽一葉的、一芽二葉的、一芽三葉的、也有用「開面」的(鐵觀音、烏龍茶),各有至妙,強求不妥。

故知,嫩度不能代表春茶的優質。採摘是否勻整,屬農藝措施問題,並非春茶這個季節的專利。因此,春茶的形體美,與時空優勢有關,是春季特殊的自然條件,凸顯了春茶「形體肥壯、色澤潤澤」兩大特徵。

《茶樹生理學》揭示了一個規律:多數茶樹在氣溫回升到10℃、土壤溫度回升到12℃以後,就會緩慢萌動生長。在10~25℃範圍內,茶樹的生育速度隨氣溫、土溫升高而加快,其中,大部分茶樹品種在18~25℃範圍是最佳的生育溫度。

當氣溫超過28℃以後,茶樹生育速度放慢;當氣溫超過30℃,茶樹會出現呼吸氣孔關閉的「午休現象」;當氣溫超過32℃,能引發茶樹的「熱害」;高溫還往往伴隨著「乾旱」,引發「旱熱害」。

不難發現,春季的氣溫土溫條件,基本處於茶樹生育的最佳溫區。茶樹白天光合作用強、光合效率高,生長快;春季夜間低溫,減少了茶樹的「呼吸消耗」,茶樹的凈光合產物積累多,這就是春茶「肥壯」、內含物質豐富的根本原因。這個優勢,是其它茶季無法比擬的。

就茶品的色澤而言,春茶是全年最「油潤」、最具有「光澤」感的。導致這一特點的原因,是茶里的果膠含量以春茶含量最高。

不管哪個茶類,做過手工茶的師傅都知道,春茶在殺青揉捻時,是最粘手、最容易成條甚至結成團塊的,到了春尾茶、夏茶、秋茶,成條性減弱,甚至無法揉捻成條。這是春茶鮮葉果膠含量多的有力證明,也是春茶「光潤華美」的原因。許多陳年普洱茶,無論生茶熟茶,表面有「油光感」,其實是採用了春茶的表現。這個特點,也是鑒別普洱老茶品質是否優異的技巧之一。

其次,春茶香氣高而持久,清馨鮮爽,是其它季節的茶無法比肩的。大家知道,影響茶葉鮮爽度的物質,是茶里的含氮物質總量,主要是氨基酸。

氨基酸是一個大家族,起關鍵作用的是茶氨酸。氨基酸含量的多少,決定於茶樹自身的生理代謝。茶樹生理代謝主要有氮代謝(N代謝)和碳代謝(C代謝)兩種。氮代謝的產物是含氮物質,碳代謝的產物主要是糖分。

就是說,若要茶葉鮮爽,就要增加茶樹體的氮代謝。氮代謝旺盛的結果是樹體上形成大量的枝葉;碳代謝旺盛的表現是出現大量的花果。春季不是茶樹的開花結果期,樹體上是沒有多少花果的,表明春季的茶樹氮代謝旺盛,優於碳代謝。所以加工出來的茶品自然就會鮮靈高香

每年夏天,我們能看到茶樹上一年的茶果正在成熟時,當年的茶花也開始緩慢分化發育,到6月底7月初,開始現蕾,8月左右能看到茶樹開花,9月以後進入盛花期,茶果也同時開始灌漿,至11月完全成熟。換句話說,從6月到11月,茶樹上主要是三種器官在生育:一是芽葉、二是上一年的茶果、三是當年的茶花。可見,夏秋季是茶樹碳代謝比較旺盛的季節,其結果,導致了夏秋茶鮮爽度不如春茶。

第三,春茶優在「滋味醇厚」。這一點,無須多加贅述,因為千人千味,滋味濃淡各有所好,也可以通過調整沖泡方式來獲得各自喜愛的口感。我們用「醇」來表述各種呈味物質之間的協調度好的共性;用「厚」,來強調內含物的多,以區別於秋茶的「淡」。

我們沒有用「濃」或「強」來突出春茶的內含物,是因為茶湯水浸出物的多少,更多取決於採摘等級和揉捻程度。同等級茶品,茶條緊的味道濃,茶條松泡的味道淡。

總體說來,茶樹經過越冬期的調整和休養補充,春茶營養物質較為豐富是不爭的事實。同時與春茶不是根系生育全年最高峰有關,茶樹根系需要留用的營養不多,消耗少,根的營養貢獻率最大。加之春季花果代謝弱,花果消耗的營養少,所以春天的枝葉得到的營養供給是最充分、最集中、最有保障的。這也是導致春茶形美肥壯的又一原因。

最後,新茶熱飲,別有風味,春茶的美,還在於韻致誘人。這是人們心理對春茶美好的整體感受,黃庭堅《品令·茶詞》所詠的春茶韻致美,是最耐人尋味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的確,讀懂了黃庭堅的《茶詞》,不愛春茶都難。(作者:徐亞和,系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理事、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學者、茶葉專家)

?好茶推薦

來源:普洱老爺

編輯|ishuoch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這款齊白石幼子題字,被私藏12年的巴達山大樹茶,僅存900片!
每天只需6.6元,就可以體驗28種不同味道的茶品!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