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校園的悲劇總是會「傳染」?

為什麼校園的悲劇總是會「傳染」?

為什麼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悲劇會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發生在某一所大學?難道負面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校園中傳染?

校園裡自殺會「傳染」?

阿帕拉契州立大學,一所位於美國南部中型城市的公立地方性高校,曾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有9名學生死亡,其中至少4名學生屬於自殺。這讓學校管理者不禁反思:難道是我們做錯了什麼?還是哪些工作做得不夠好?

根據美國高校健康協會的數據統計,2013年到2017年間,大學生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一次感覺「嚴重抑鬱,以至於不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的比例從32.6%上升到40.2%;有過自殺意念的比例從8.1%上升到11.5%;自殺未遂的比例從1.3%上升到1.7%。

或許令高校領導擔心的不只是這類悲劇發生數量的增長,還有對為什麼悲劇會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發生在自己學校的疑惑。難道自殺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校園中傳染?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這樣的解讀並非毫無道理。

1974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教授戴維·菲利普斯通過對1947年到1968年之間美國自殺事件的統計發現,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道後的兩個月內,事件報道所覆蓋的地區自殺率會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的消息後,就產生了自殺念頭,效仿自殺者。他把這種現象稱作「維特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維特效應」就像情緒上的「流感」。那麼是不是制定一個「預防」計劃,就能避免出現因「傳染」導致的校園自殺事件再次發生?目前美國已有部分高校把專業組織倡導的「Postvention」引入校園相關事件的處理中,阿帕拉契州立大學在尋求專家的幫助後,便成為其中之一。

高校如何防止悲劇再現?

什麼是「Postvention」?這個目前還沒被英文詞典收錄的詞可以理解為,「在自殺事件發生後,積極地幫助可能受到影響的相關人員,從而降低他們自殺的風險。」本文姑且將這個詞譯成「事後處理」。在綜合美國高等教育心理健康聯盟和其他專家的觀點後我們可以了解到,「事後處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可概括為溝通、諮詢、悼念、跟進這四個方面。下面本文就逐一對每個部分可以開展的工作,以及工作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進行簡要介紹。

溝通

在學生自殺事件發生後如何更好地向校內師生和校外公眾傳達信息,對高校而言十分重要。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這類事件必須公開,直接處理。悲劇發生後,一旦基本事實已經了解,就有必要發布相關信息。因為任何推遲通知學生的企圖只會鼓勵謠言的產生。

學校有必要指定一人通知死亡學生的家屬,並且只聯繫那些最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的「高危人群」,比如死者的朋友、同學、社團同伴、隊友。阿帕拉契州立大學教導主任布朗解釋說,廣泛的通知曾經被認為是有幫助的。但在重新考慮後學校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會給一些學生帶來困擾。尤其在大型校園裡,當很多人收到電子郵件得知一名與自己素未謀面的學生發生悲劇,可能會導致他們因無用的假設而痛苦:「如果我認識這名學生,我該怎麼幫助他?」因此,現在該校規定,只有當學生死亡可能對整個校園安全產生威脅時,才會廣泛向學生宣布這個消息。

另外,在向溝通對象提供信息時,要確保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但也要避免出現因提供的信息過於具體,細節過於清晰,導致對自殺事件進行炒作、美化或引發病態的思想。總之,信息的傳遞需要把握一個尺度。不能什麼都不說,這可能讓學生更焦慮,開始懷疑是否有事情被掩蓋;但也不能什麼都說,因為交流太多則可能讓他們更加焦慮,甚至增加「被傳染」的風險。並且,以上這些做法也同樣適用於學校向校外發布信息時需要遵循的注意事項。

諮詢服務

事後處理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是幫助受到校園自殺影響的個體處理他們遭受的創傷和痛苦,臨床諮詢干預措施則可以幫助校園穩定情緒,重建安全感。學校專業機構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支持活動,比如小組討論和針對個人的臨床諮詢。要保證學生可以選擇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但是不建議組織全校範圍的會議。

悼念活動

如果可能的話,盡量避免組織悼念活動。如果要組織悼念活動,就需要有諮詢人員或輔導員參與,並建議悼念儀式上發言者的致辭中對事件的描述不帶有英雄主義或浪漫主義色彩。籌款或其他服務行動可能是讓學生疏解心中的負面情緒所能採取的積極有益的行動方式。

比如阿帕拉契州立大學的做法是,只聯繫最有可能受到學生自殺事件影響的「高危人群」,邀請他們來到靈堂。在那裡他們在諮詢人員的陪伴下表達悲傷。學生還可以在一本紀念冊中留下一段話,之後送給死者家屬。雖然學校並不會明令禁止其他未被邀請的學生參與悼念活動,但是活動信息並不會對外公布。

事後跟進

學校有必要對那些「高危人群」進行「行為限制」。比如如果可以的話,在校內建築、橋樑、停車庫的高層垂直位置下方增設圍欄、網或遮陽篷,這些地方可能會引起潛在的自我傷害;還要阻止學生接觸危險化學品、槍支和其他潛在的致命工具。

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對自殺人群數據的追蹤和分析,看哪類特殊群體自殺率較高,增加對這類學生的關注。這一點不僅適用於事後處理階段,學校日常管理中相關數據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克萊姆森大學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學校轉學生自殺率上升,於是學校決定讓預防自殺的相關負責教職工參與轉學生集會,並計劃在轉學生的宿舍內放置預防自殺的材料,以及在轉學生轉入大學的過程中增設有關精神健康和自殺預防的課程。

編製一份事後處理手冊

弗吉尼亞州自殺預防中心主任簡·維金斯曾表示,擁有良好的預防性干預機制,實際上是防止二次自殺死亡的關鍵因素。那麼在這方面大學可以如何操作呢?

美國高等教育心理健康聯盟在其編寫的《事後處理:大學校園應對自殺指南》中給出了學校可以給出學生自殺事後處理備忘的建議。文中認為,一份完備的事後處理備忘要能夠:

快速調動和組織資源;

提供即時(即事件發生後72小時內)和長期計劃(例如紀念日);

在校內建立溝通渠道,並與相關校外辦事處和機構建立溝通渠道;

保護校園安全;

創建清晰的事件處理程序;

內容足夠詳細具體,可以直接參照使用;

內容靈活,足以適用於不同情況;

有可持續性,操作方法關聯到職位而不是某個特定的個人;

避免出現偏見,考慮到學生的種族、民族、文化和精神、性取向等其他多樣性方面;

解決學生自殺後可能出現的個人和群體的複雜心理健康問題;

避免使用專業術語,方便參與事後處理的各類教職人員理解。

阿帕拉契州立大學正是響應這個號召的首批高校之一。學校在參考了高等教育心理健康聯盟及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等四所高校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編寫了一份16頁的《學生死亡事件備忘》,旨在幫助學校的教師、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和其他大學員工應對相關危機。

《學生死亡事件備忘》共包括學生死亡事件發生後教職員工的行為準則和注意事項、教師教學工作指南、校園媒體工作指南、一般溝通指南和悼念活動指南等五個主要部分。並且在備忘的附錄部分,還介紹了可能會導致學生自殺的因素以及高危群體。

最後,正如耶魯大學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南希·羅伊所說:「一般的事後處理指導方針需要針對每個校園進行量身定製,並需要得到學校高層領導支持。同樣重要的是,事後處理機制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她建議,各項工作的負責人有必要定期會面對內容進行審查,並預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需要開展的工作。畢竟落實才是讓規章制度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環節。

主要參考文獻:

[1]Sam,Hoisington.After a Suicide, What Colleges Can Do to Protect the Public Health[EB/OL].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01-14.

[2]POSTVENTION: A Guide for Response to Suicide on College Campuses(HEMHA)

[3]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Student Death Protoco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可思研究 的精彩文章:

當技術一步步改變大學校園

TAG:麥可思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