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由心生,病由心起

相由心生,病由心起

1

疾病發展態勢愈演愈烈

近年來,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醫學研究也日益進步,但現實情況是:很多舊症新病卻依然在毫不留情地奪人錢財、索人性命,很多疾病依然是人類難以攻克的難關,隨時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健康。如此智慧的人類,面對疾病束手無策的同時,內心充滿了無奈與困惑!

《2016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發布:2016年度中醫健康指數60.9分。健康狀況居民比例為51%,中間狀況比例為31.7%,疾病狀況比例為17.2%。影響人的健康的因素中第一位的就是情志:經常感到焦慮情緒的人群中,41.4%處於疾病狀況;沒有焦慮情緒的人,只有4.1%處於疾病狀況。焦慮情緒最容易導致肝氣鬱結,使肝臟功能失調。其中,高收入、高學歷的雙高人群、一二線城市的女性、居民精神壓力更大。

這些年在對疾病的觀察中,我們發現有這樣兩個特點:

第一,人類一直在為消滅疾病而不懈努力,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各種新葯、抗生素、檢測儀器和技術手段,但一些原有疾病至今都無法找到發病原因,難以根治,同時又不斷出現了一些新的病種,如禽流感、瘋牛病、SARS、甲型H1N1流感等。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失眠症等的發病人群在不斷地擴大。癌症更是呈現多發性、常態性,十多年前很少聽說周圍有誰得了癌症,現在各種癌症成為普遍現象。

各種疾病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剝奪人們健康幸福生活的權利。疾病似乎有著比人類更高的智慧,新型病種層出不窮,總是超乎人的想像。人類消滅病毒的速度總是落後與病毒出現的速度。

第二,在同樣惡劣的環境中,即使人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都相同,也只是個別人會生病。比如,SARS肆虐的時候,在同樣的醫院停留或經過,或者面對共同的傳播源,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被感染,更多的人甚至是在隔離區裡面的醫生都安然無恙。再如,我們認為吃了不衛生的食物,就會出現腹瀉甚至腸炎,可是很多撿垃圾的人經常吃一些別人扔掉的食物卻不會鬧肚子。生活在同一個家庭,有共同的父母,吃的、用的、受到的教育都一樣的兩個人,其身體狀況、生活與命運卻大相徑庭——即使在同一個時辰出生的雙胞胎,命運也不盡相同。

有人說,病是吃出來的,所謂「病從口入」:人們貪戀美食,食用大量的高膽固醇食物,不良商家還會在食品中使用明令禁止的化學添加劑,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等。還有缺乏鍛煉,長期在有空調的房間中生活、學習,存留在身體中的酸性物質得不到有效排除,淤積在體內,形成了誘發疾病的毒素,到了一定程度,毒素破壞的機體細胞越來越多,人就會生病。

如果這就是疾病的成因,那麼,只要我們控制好飲食結構、加強鍛煉,就可以遠離疾病。可是,即使我們如此注意養生,如此小心地保養自己的身體,飲食和生活條件很好的人還是會莫名其妙地被一些疾病所糾纏。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只有得過病的人才知道健康有多麼重要。我們辛苦地工作、努力地賺錢都是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而越來越常見的疾病正吞噬著健康的生命,亞健康狀況也影響著人的生活狀態。無論擁有多少榮華富貴或者多少非凡的成就,一旦病魔纏身,所有的榮耀都變得黯淡無光。

健康是一種責任,更是生命質量的基點。沒有了健康,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將如夢幻泡影,化為虛無。

科技的進步並沒有阻止病毒的升級,有太多的精英還在盛年的時候就被病魔纏身,甚至早早離開了他們眷戀的世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折腰,窮盡一生的財富也難以換回身體的健康?我們在惋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開我們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對健康的認知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2

心主神明,病由心生

2007年,國內引進了美國的一本暢銷書《病由心生》。這本書的作者是位內科醫生,他根據自己幾十年的行醫經驗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人將近80%的病都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是因為細菌感染等外來因素所導致。

我曾經接待過一位來自大連的朋友。他患有心臟病,希望我陪他到治療心臟首屈一指的北京阜外醫院治療。當我在車站見到他時真的嚇了一大跳:原來開朗、健談、常運動健身的他,如今卻像是一位老者,手捂著胸口,一副無力的樣子,說話聲音微弱,還不時嘆氣。

他的妻子告訴我,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在四十多歲時因心臟病離世。他今年四十二了,上周出差時半夜突然感到心臟很痛,後來救護車把他送到了醫院。醫生依據他對病情的表述,診斷他患上了心臟病。從那天開始,他就陷入了恐懼和焦慮之中,每天茶飯不思,總是說些與死有關的話,一家人也因他的病而失去了往日的歡樂。

第二天,我陪他在北京阜外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醫生的結論是:他沒有心臟病,只是胃有一些問題。他怎麼也不相信這個結果。於是,我又帶他到人民醫院做了同樣的檢查,結果也是一樣的——是胃病而不是心臟病。

他看著兩份檢查報告,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來,說話聲音大了,手不再捂在胸上,臉上的陰雲一掃而光,臉色一下子恢復了往日的紅光。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疾病甚至是絕症,很大的一部分癥狀其實是人的思想製造出來的,導引了人內在的情緒——也就是說,有的病是人想出來的。這個觀點看上去大膽而一時難以接受,實際上卻得到越來越多的科學證實。

過去的生物學研究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基因上,認為人之所以會得某些病,尤其是癌症,其實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是我們的基因所固有的。但是這種觀點受到了新研究成果的挑戰。美國生物學家布魯斯?立普頓(Bruce Lipton)博士研究單細胞超過30 年,他發現基因並不會自動的解碼或者閉合,也就是說不會自動的發揮作用——只有在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時,基因外層的蛋白質才會發生移動,使基因暴露出來,發揮影響力。

構成人體的千千萬萬個細胞,就好像一輛輛汽車一樣,並不是由基因來指揮的,而是零件之間的彼此合作才使得每一個細胞都能夠正常運轉,所有細胞的配合又保證了人體的健康與成長。讓細胞動起來的關鍵因素,在於外界環境給出的信號。細胞膜上具有的信號蛋白,像天線一樣,持續地接收著外界的振動信號。正是細胞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決定了細胞生命的活性。

人不是受基因控制的機器,不是生下來命運就註定的承受者,人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細胞,而關鍵就是細胞所接受的信號——也就是我們的信念。人的意念直接控制著人體細胞的生命行為。人的堅強的主觀意識完全可以超越基因作用,開啟封閉的基因密碼。

布魯斯?立普頓進一步指出,當人處在壓力狀態時,細胞就會進入防禦狀態而不是生長狀態。這時候臟腑內的生長激素及機制都會關閉,免疫系統也會關閉,導致了潛伏在身體內的病毒有機可趁,用反射作用取代而導致意識思考反應遲鈍。就是說,人自己內在恐懼的想法會讓自己身體的細胞進入保護狀態,切斷生命的源泉。而讓細胞呈現出生長狀態的最好的信念就是愛,是對生命積極的熱愛。當我們改變自己的不正確的思想時,我們的細胞自然也就改變了,我們的基因也將不同。

癌症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被稱為「不治之症」,人們談癌色變。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委員、海南省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湯鵬教授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其實癌症是可防可治的,並非「不治之症」。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嚇死的,三分之一是用藥過度病人無法耐受而死的,最後三分之一才是治療無效而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說:「生病的一半問題都出在心理上。」

臨床研究發現,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鬱狀態,而一般人群的抑鬱比例約為17%;約半數腫瘤病人會進入焦慮狀態,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受干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干預者僅為18個月。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對腫瘤的發生髮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樣是查出了腫瘤,有的人被嚇倒了,天天在家裡胡思亂想;有的人想得開,每天去公園鍛煉,四處旅遊。後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往往遠大於前者。程書鈞表示,腫瘤細胞發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這段時間被稱為癌前病變。如果心態好、飲食均衡、生活習慣健康,整個身體狀態就能保持平衡,這些潛在的腫瘤就不容易發展起來;如果遇到生活打擊或者經常悶悶不樂,癌細胞可能就會迅速發生髮展。

在二戰時期做過一個很著名試驗:將一個判死刑的人捆綁在椅子上,蒙上眼睛。在捆他手的上方,放置了一個盛有與人體體溫相同的紅色液體的容器,然後在他的手臂下方放置了一個小鐵桶。實驗開始時,監刑人告訴他:「今天是執行你死刑的日子,處死的辦法,就是在你的手腕上劃一刀,等你的血流光了,你就死了。」

監刑人說著就用一塊冰在他的手腕上用力划了一下,與此同時,讓手臂上方的液體流到死囚的手腕上然後滴到下面的小鐵桶中,此時的死囚能夠感覺到手腕上的血在往下流,同時還能夠聽到血滴到小鐵桶中「滴答-滴答-滴答」的聲音,過了一會兒監刑人又對死囚說:「你的血馬上就要流光了,你就要死了。」

這時觀察者就看到這個囚犯的臉開始慢慢地變白了,變得沒精神了,很快死囚就真的死了。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其實並沒有讓囚犯流下一滴血,但是檢查死亡的所有癥狀卻都是失血過多。這就是思想使人產生了恐懼的情緒,進而作用到身體上。

「百病皆由氣生」。 《壽世青編》有言:「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系藥方,唯在心藥也。」人的思想才是治癒疾病的最強效的葯。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有經驗的中醫與患者交流時會提出「必須有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決心」,並稱之為「秘方中的秘方」!

佛說:「萬法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裡提到的「心」是人的思想,而不是物質器官的心臟。只要我們健康的「心」生了,我們就會健康;相反,如果我們心生疾病,則疾病生。只有生病的心滅了,人才會痊癒。所以我們常常會說:

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自然最健康,心是最強的葯,人體都有自行修復的機制。

3

思想的障礙是情緒的根源

人的情緒來自思想,而思想由過往經歷所形成。當一個人在經歷中產生情緒,就會同時形成細胞記憶。去年、上個月、上個星期或者幾天前的中午和誰吃的飯、吃什麼可能都已經忘卻,但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的經歷或者父母的爭執,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回憶起來,甚至有著歷久彌新、久久不能忘懷的「烙印」,即使過去幾十年,卻依然對現在的生活產生影響。這就是情緒對於思想產生影響的效力。不要認為那只是一場經歷、一種情緒,人的心智運作機制會使人在日後的生活中,當遇到相同感覺的事情發生時,就會依據上一次經歷所形成的認知引導身體產生結果。

情緒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阻礙和影響著人的內心。當我們帶著這些早期殘缺的自我形象,並且一直認同和相信那是真實的自己時,就會被恐懼、擔憂所驅策,如同進入了漩渦,既無力自拔也無從選擇。那些存儲在心智中的負面情緒如得不到有效的清除與化解,它將因緣相續並且生生不息,使人一直沉浸在煩惱與痛苦之中。

十多年的研究、授課和個案處理中,我清楚地看到所有產生過情緒的經歷都會留下記憶,並且日後一直在產生作用,影響著人的生活與命運。生活中的情緒不是無緣無故生髮的,我們所有人生經歷中都會留下「痕迹」,只是有的如過眼雲煙,有的刻骨銘心。

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早年經歷中的情緒,由於情緒使然,人的思想會被禁錮在當時產生情緒的狀態中,進而產生執著,並直接影響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健康、事業、財富、婚姻、親子教育等。

有形身體的背後是無形的思想,它在潛移默化地對身體施加影響。思想中情緒的記憶會影響我們的身體,這種影響會時時出現,直到我們的身體再也承受不了,最終以疾病的形式來提醒我們。

思想產生情緒,導引身體能量也就是中醫談到的氣形成定向反應,作用於身體器官,形成病理反應或者加劇病情。

身體是我們最忠誠、最真實的朋友,是幫助我們覺察自我的最好的夥伴!它就像是我們心靈的顯示器,展示出我們內在的問題,以提醒我們通過了解它、明白它而去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不能夠及時正視疾病背後的提示,也就錯過了一次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提升的機會。

怎麼樣疏導情緒、消除思想中的障礙,讓它們不影響我們的生活,不會破壞我們的健康,這就是心智醫學致力於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其實,心智醫學探尋的就是這樣一種方法:通過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係,運用喚醒法、呼吸法等方法找到影響身體健康的「錯誤」心智程序,在回憶過往經歷的同時,有效疏導那些對人生命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甚至產生疾病或加劇病情的情緒,當心智的創傷得以平復時,身體能量的淤堵就會正向流動,免疫力得到提升,身體就會恢復健康或提升健康程度。

存儲在人心智中的內在情緒一旦得到清除或化解,原有情緒刺激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就會得到削弱或清除。當人的思想不再禁錮於過往的情緒時,人的行為也將得到相應的改變。行為的改變就會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精神能量的提升,會使人七情平和。

人的心情平淡且從容時,人就會擁有平靜、淡定的思想和相應的處事態度、行為準則。即使遇到「不順」的事情時,也就能坦然面對,並從多個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擁有直抵事物本質的能力,提升掌握自己命運的智慧。

2017年5月,我在為美國中醫養生體驗團講課的時候,在課間看到一位50多歲的美國女士在低頭落淚。

開始上課後我就通過翻譯問她是什麼事情令她難過。她回答說:「我患有甲狀腺病。」我讓她在講台上坐下,用手按她的脖子淋巴和喉結附近都發現有結節。我問她家裡有幾姐妹,她回答:「有三個。」我繼續問她和姐妹們關係如何,她回答:「不是很好。」

原來她有一個姐姐很強勢,從小就對她有很多要求,發現她有一點做不好就對她指責、怒罵。所以她很壓抑,也很委屈。我引導她釋放出這些年因為姐姐對自己有很多要求而產生的情緒。

二十分鐘左右後我再按壓那些結節,發現有一個結節消失了。這位女士很感動,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說出了多年來壓抑在心中的委屈後覺得非常輕鬆,而且懂得了在生活中更要關愛自己。

「病從心起,病由心解」,身體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源於內在的情緒!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多了解一些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係,我們就能夠儘可能地去化解內在的情緒,改善與其思想、願景、理想不相符或者產生影響和作用的心智模式,在獲得生命成長的同時,擁有更有價值的人生!

「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思想是精神能量的採掘機。人如果有強大的思想,就能夠從宇宙中獲取無盡的精神能量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

人生很多看上去難以逾越的障礙,很多兜兜轉轉無法化解的困惑,實際上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自我束縛而已。一旦懂得事物運行和發展的規律,去除內心的種種紛擾,還原心智本來澄澈清明的狀態,我們會發現原來人生的樣子可以是如此陽光明媚,我們的人際關係、工作生活、前途命運都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那些跨越不了的艱難險阻竟也變得如履平地——這就是思想改變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智家園教育 的精彩文章:

放下成見,讓一切自由地呈現原有的狀態
「為事賺錢」而非「為錢做事」

TAG:心智家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