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要」還是「我想要」,你選對了嗎?

「我不要」還是「我想要」,你選對了嗎?

臨近畢業季,有同學向我諮詢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困擾:

已經找到工作了,所以荒廢的過了一個月,天天都是玩手機到凌晨才睡覺。最近突然醒悟,打算調整作息,準備論文。

但是,發現越是不斷告誡自己「不能晚睡、不能晚睡」,結果入睡的時間越來越晚、心情越來越煩躁。

這個諮詢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一起健身的朋友的困惑:他由於體重較大,因此首要健身目標是減脂。在鍛煉的同時需要適當控制那些高油、高熱量的飲食。於是,他不斷告誡自己「不能吃、不能吃」,結果發現最近宵夜的頻率反而增加了。這讓他鬱悶不已。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困惑,越是告誡自己不能做什麼,越是在壓抑了一段時間後報復性反彈

首先,我們先看一個心理學實驗:實驗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告訴被測者,在接下來的15分鐘內,你不能去想白熊。你能做到嗎?

一個測試者做出了如下描述:我竭盡全力的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東西,我想呀想呀,看看這面棕色的牆,它看起來就像……每當我試著不去想白熊的時候,我其實總是想著它。

實驗證明,告訴你不去想白熊,而你根本無法完成這個要求,你越是告訴自己不去想,越是在腦海中出現白熊的形象。

這個心理學實驗最早來源於小說家托爾斯泰的一個小故事,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正如實驗的結果那樣,越是不讓我們想一件事,我們就越會去想它,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諷刺性反彈」

諷刺性反彈

在麥格尼格爾教授的《自控力》一書中舉例很多跟上文提過的類似的案例:失眠患者越想入睡,就發現自己越清醒;減肥的人越拒絕碳水化合物,卻夢到曲奇餅乾;憂心忡忡的人試圖擺脫焦慮,卻一次又一次陷入災難的幻想。

這還促成了心理學中著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我的一個朋友就曾面對電視劇中的狗血劇情,她的父母極其反對她與現在的男友交往,甚至還採用了限制其自由的方式。結果呢?按照她事後自己的說法是:他們越是反對,我就越希望跟男朋友在一起,非他不嫁。當然,最終的結局是,父母拗不過,同意了兩人的婚姻——越是禁止相愛,他們愛得越深。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似乎面臨更多這樣困境。曾經有個人事經理跟我講過這樣一個事件:

他的手底下有個員工,姑且稱作小張吧。小張做事情還算認真,就是有些拖沓。這位人事經理出於好心,指出了這位剛入職場的小夥伴的不足。小張也很用心,在自己的電腦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拒絕拖延、禁止拖沓!這位人事經理看到後,深深感到「孺子可教」。

但接下來的劇情就有些反轉了:小張原來只是工作有些拖沓,現在變成了效率低下,甚至都無法按照最後時間節點完成工作。這讓人事經理很鬱悶,小張本人也產生了離職的想法。

所幸,這位經理憑藉自己的管理經驗,覺得可能是給小張太大的壓力了,就又找他談了一次,並且請他把電腦上的紙條撕掉了。過了一段時間,小張的工作效率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

按照「諷刺性反彈」的概念,小張越是不斷告誡自己「拒絕拖延、禁止拖沓」,工作效率反而越低下

在之前面試的過程中也有這樣的現象:那些越想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的同學,越是容易說出讓考官生厭的話,甚至做出一些尷尬的舉動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女生:當時是終面,一個學金融的小姑娘非常緊張,面試前一直拉著我問,有什麼需要注意的。當時的我開玩笑隨口說了一句:沒什麼特別的,舉止端莊大方些,別出糗就好。結果是,這位女生一進門就將手裡的應聘材料撒了一地——我這張烏鴉嘴啊!

我們不得不說,壓抑自己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而且越是告訴自己不要做什麼,就越會做!越擔心發生什麼,就越會發生——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那我們該如何克服這個從生活到求職再到職場都無處不在的「諷刺性反彈」呢?

心理學家將測試者分成了三組:

一組人員充分表達自己對巧克力的想法;

另一組則要求他們儘可能壓抑對巧克力的想法;

最後一組沒有給出任何指示。

接下來開始為三組成員供應巧克力進行品嘗。

結果,儘可能壓抑對巧克力想法的一組吃下了超過表達想法那一組2倍多的巧克力。

這個實驗給了我們兩個解決「諷刺性反彈」的啟示:

第一,直面自身的慾望,但不要付諸行動。

麥格尼格爾教授給出了一個方案:

1.承認自己腦海中的慾望以及渴望某種事物的感覺;

2.不要馬上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與之爭論,接受這種想法或感受;

3.意識到這種想法和感受並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選擇是否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

4.記住你的目標,提醒自己預先做出的承諾。

比如,開頭提到的那位應屆生的困擾,最有效的辦法不是告誡自己「不能晚睡」,而是勇於承認自己想玩手機、熬夜的渴望,不要一次又一次在腦海中警告自己。因為,越是提醒自己「不能晚睡」,會像那個「白熊」一樣,「晚睡」的概念越是不斷出現在自己的腦海中,進而讓自己更加沒有睡意。然後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他的目標——明天早起,盡全力準備畢業論文。

對於那位想要減脂的健身朋友也不要不斷告誡自己「不能吃高熱量食物」,這隻會強化薯條、漢堡、炸雞的概念,讓他欲罷不能。而是應該提醒自己——攝入這些「美食」是人的一種本能,這種感覺再正常不過了。但是,我能夠在本能面前選擇吃或不吃。而我現在的目標是為了獲得健康與更好的身材,這是我預先做出的承諾。

第二,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

曾經在一個行為矯正的心理學實驗中就要這樣的描述:對待那些經常遲到的人,心理學家讓他們把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從「不要遲到」變成「早到5分鐘」。這個變換在語言學上,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通過這個心理暗示的轉換,讓遲到的頻率有了明顯下降。

而在之前面試輔導的過程中,對待那些非常容易在面試前緊張的同學,我也是告訴他們對自己進行反覆的心理暗示,但是暗示的內容不是「我不緊張」,而是「我很放鬆」。道理其實一樣。

我們在與別人溝通時,也需要注意這個技巧,比如你的朋友失戀了,你越是對他說「不要傷心」,其實越會激發他傷心的程度,越會讓他的情緒逗留在「傷心」。此時,你不如安慰他說,「你需要冷靜一點」或者「你需要放鬆一下」等等。這會比告訴他「不要傷心」、「不要難過」來得有效。

其實很多公共場所也在運用這樣的技巧。之前,我們看到草坪上的標語往往是「禁止踩踏」、「禁止進入」等,這樣的效果顯然比較一般。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更多標語是「小草正在成長」或者「小草微微笑,請你繞一繞」。將「禁止」這種「不要」變成了「繞一繞」這樣的「想要」。

我們來總結一下,在工作與學習中,總會面臨各種誘惑:美食、偷懶、熬夜、玩手機、拖沓、緊張等等,處理這些最好的辦法不是用反覆告誡來督導自己。

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對內直面自己的慾望或感受,而對外明確現階段的主要目標,同時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

原創申明:此文系職心術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需註明出處(文章來源:職心術;微信號:zhixinshu03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心術 的精彩文章:

TAG:職心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