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改名?為了國際化,它的努力遠超你想像……

華為改名?為了國際化,它的努力遠超你想像……

「我們是瞄準業界最佳,現在業界最佳是西門子、阿爾卡特、愛立信、諾基亞、朗訊、貝爾實驗室……我們制定的產品和規劃管理都要向他們靠攏,而且要跟隨他們並超越他們。」

20年前的春天,任正非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發表的《要從自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激情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時值《華為基本法》八易其稿,終於在1998年3月23日獲得通過,並開始實行。

一,寫入華為憲法的國際化精神

1997 年聖誕節前,任正非出訪美國休斯公司、IBM公司、貝爾實驗室和惠普公司。訪問結束後,他寫下《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對中美高科技公司的本質差距,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IBM每年約投入6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各大公司的研發經費都在銷售額的10%左右,以此創造機會。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後,對機會的認識往往在機會已經出現以後,作出了正確的判斷,抓住機會,形成了成功,華為就是這樣。而已經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們是靠研發創造機會,引導消費。他們在短時間席捲了『機會窗』的利潤,又投入創造更大的機會,這是他們比我們發展快的根本原因。」

正是基於這樣的遠見卓識,在高管和專家們的一片反對聲中,任正非堅持在《華為基本法》中,寫入了這樣一個要求:我們保證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有必要且可能時還將加大撥付的比例。

這個要求對華為的影響深遠。

實現真正的國際化,與國際一流的巨頭比肩而立,甚至超越他們,是華為人孜孜以求的夢想。

二十年過去,2009年,華為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已超越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僅次於愛立信,成為第二大電信設備商。2012年,華為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電信設備商,但這個地位並未穩固,後來被反超,2017年,華為再度超過愛立信,成為2017年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

三十而立,如今,創立於1987年的華為公司,已經是全球不折不扣的信息通信技術巨頭,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已經和合作夥伴,在全球建了1500多張網路,讓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實現聯接。它的員工約18萬名、擁有超過160種國籍,海外員工本地化比例約為70%。

目前華為乙太網交換機、企業路由器以及企業防火牆三項業務,銷售額都在全球市場排行第二。

2017年,華為手機發貨量達到1.53億台,全球市場份額突破10%,穩居全球前三。

華為新推出的Mate10成為全球首款載入人工智慧晶元的手機,引領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在魯大師晶元性能測試中,麒麟 970 CPU與GPU跑分,斬獲2017年度已上市晶元第一。

中國人做事情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如果說孫中山剪辮子是中國現代化革命的開端,那麼華為英文改名,可以說是華為在完成國際化之後的一次正名。

為方便外國消費者發音,華為公司在前幾天的愚人節宣布將名稱拼寫「Huawei」將改名為「Wahway」。這一消息得到了華為南非官方Twitter賬號確認。

華為表示:「我們相信,華為名稱拼寫的改變對於多語言國家,如南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生活在這些國家的人們能夠儘可能容易地叫出我們的品牌名字,因為他們是忠誠的消費者。」

從華為基本法的塑魂,到今天的改名,華為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巨頭。

這家中國的跨國巨頭年報顯示,其2017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凈利潤4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

這家巨頭仍然保持穩健增長,但更難得的是它遠甩國人的危機意識。

二,研發投入將近BAT投入總額的兩倍!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十年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一次講話中,引用過這句古詩。詩中自有一種催人奮進的激情與萬象日新的遠見。

「未來」這個關鍵詞,在華為今天發布的年報當中出現了21次。持續加大對未來的投資,也是這一屆華為年報反覆強調的主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2017年華為持續投入未來,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差不多全年利潤的兩倍,同比增長17.4%。2017年,研發費用支出約佔全年收入的14.9%。

去年一整年,華為持續加大5G、晶元、智能終端等面向未來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率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近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已經超過3940億元。

科技在人才的手裡。

2017年,華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8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

在華為的僱員費用中有一項為時間單位計劃,即在華為集團範圍內實行的基於員工績效的利潤分享和獎金計劃。

華為去年一年開出的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一共1068億元,還發放了時間單位計劃金額171億元,按華為披露的研發人員人數以及比例計算,華為全公司大概有17.8萬人,人均年薪將近69.6萬元。

在歐盟委員會(EU)公布的2017年工業研發投入(R&D)排行榜中,大眾汽車研發投入高達137億歐元,全球居首,隨後依次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軟、三星電子、英特爾、華為、蘋果。

在這次排名當中,華為位居世界第六,比2016年上升兩位,在三星之後,蘋果之前,真是前有猛虎,後有餓狼。

據外媒報道,蘋果公司預計2018年的研發費用高達140億美元,在4年時間裡增長了近2倍,占營收比例達到了14年來最高。

華為的研發投入,差不多等於4個多的阿里巴巴 ,6個多的騰訊,以及7個多的百度,更是將近他們投入總額的兩倍,遠甩國內這些所謂的科技巨頭。

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消息稱,2017年度,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前15強中,華為以103.63億歐元的研發投入名列榜首,阿里巴巴以23.29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排名第二。騰訊的研發投入,共16.7億歐元。百度研發投入13.9億歐元。

華為進入無人區,在新的破壞性技術生產出來的前夜,在下一個入口被發現的前夜,每一個科技巨頭都很焦慮。

華為董事長鬍厚崑在日前發布的年報中表示:

「華為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未來的機會與挑戰正以更快的速度撲面而來,堅持不懈的開放創新才能幫華為立於不敗之地。未來十年,華為將以每年超過100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加大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積極開放合作,吸引、培養頂尖人才,加強探索性研究,從而更好地使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就在華為發布年報前一天的3月29日,愛立信CEO鮑毅康公開表示。「愛立信已經獲得優勢地位,到目前為止贏得全球一半的5G合同。」

在通信行業,成立於1876年的愛立信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愛立信見證和參與了通信行業起步、發展、變遷的整個過程,通過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擁有了業內最強大的知識產權組合,先後在世界各國申請並獲得了3.5萬多項專利,在業內遙遙領先。

根據歐洲專利局的統計,2013年愛立信在數字通信領域專利全球第一;根據Signal Research Group的統計,愛立信是LTE知識產權獲批提案數最多的單一貢獻者。

愛立信這家百年巨頭正準備借5G的技術彎道進行超車。

華為也在全球十餘個城市與30多家運營商巨頭進行了5G預商用測試,性能全面超越國際電信聯盟(ITU)要求。

通信行業硝煙再起,路漫漫其修遠。

面對可怕的敵人,作為奮鬥者的華為,路還很長。

三,分裂的賽道與閉環的布局

去年年初,華為明確了公有雲戰略,8月份,華為內部發文宣布組織架構調整,雲業務部門Cloud BU從二級部門升為一級部門,獲得更大的業務自主權。

自CloudBU成立以來,華為雲的用戶數、資源使用量都增長了3倍,已發展雲服務夥伴超過2000家。

從這裡可以看出華為動作的迅猛,不亞於老鷹撲食,也足以看出華為的焦急,用華為人的話來說,華為在雲計算這一塊也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在2010年它就曾提出雲計劃。

2017年華為與牛津Economics聯合發布的《數字溢出》報告顯示,在過去30年里,數字技術投資每增加1美元,便可撬動GDP增加20美元,數字化技術的長期投資回報是非數字化技術的6.7倍,數字經濟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

華為判斷,數字化轉型將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市場趨勢。

華為的焦慮是有道理的,為了在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市場佔據優勢,從晶元、終端、網路到雲協同,華為正在構建一個端到端數字化世界的閉環體系,如果雲協同這步跟不上,整個閉環戰略將無從談起。

物聯網、雲、人工智慧帶來數字化的升維僅僅是個開始。

目前,華為應用市場提供了涵蓋18個品類、超過600個付費應用,消費者通過華為應用市場累計下載應用610億次。

在華為自有應用和軟體服務方面,HuaweiPay2017年已支持超過66家銀行,覆蓋智能手機、手錶等共計20款終端設備。

截至2017年底,華為終端雲服務用戶數超過3.4億,其中海外用戶突破3000萬。

作為未來智能世界的重要入口之一,智能手機將演進成為智慧手機,從被動的個人工具變成人類的分身,成為主動為消費者服務的日常AI助理。

智慧手機可以通過專業的學習和數據分析,在用戶生活中扮演管家、私人教練、護士、司機、秘書、老師等多種角色,給消費者帶來全方位的服務體驗。

基於這種產業洞察和戰略願景,2017年華為發布了人工智慧處理器麒麟970,以及搭載人工智慧處理器的Mate10系列手機。

同時,華為還構建了以麒麟晶元為基礎的HiAI生態體系,以「芯-端-雲」差異化AI優勢為基礎,開放相關技術能力,以推動各類智慧化應用的發展。

此外,面向消費者的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華為在PC、平板、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車聯網等領域進行了布局。

在PC領域,華為推出了MateBookX。其平板業務在2017年保持逆勢增長,發貨量同比增長40%,市場份額進入全球前三。

目前,智能家居生態方面,華為HiLink已經接入80餘個品牌,覆蓋智能家居廠商、家電提供商、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內容服務提供商。

在智能穿戴領域,華為發布了第二代智能運動手錶WATCH2。

新的時代入口正在開啟,這是華為不能錯過的。

今天的華為年收入已經突破六千億元,人均年薪在70萬元左右,每年研發投入將超過百億美元。

這組數字很重要,它說明,重視戰略的努力是會有回報的。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人要看得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會思考怎麼改進更新,讓自己走的更遠。

這種精神比六千億更重要,可以創造一個個華為,以及無數個年薪70萬。

秋水,前36氪深度主筆,復旦大學首屆「普惠新聞獎」年度深度報道獎獲得者,長期觀察科技趨勢以及商業策略,偶爾走神,聊聊復興大業,歡迎置頂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水筆談 的精彩文章:

TAG:秋水筆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