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三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魏吳蜀三國實力相差有多大

論三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魏吳蜀三國實力相差有多大

近日研讀《三國志》,偶得如下文字,特與諸公分享。

漢晉之交,三國時期,可以說是重演了周朝春秋戰國的一幕。春秋時期,幾十個諸侯你爭我奪;三國前期,幾十家軍閥連年征戰。戰國時期,七個大國相互攻伐;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逐鹿中原。春秋戰國時還有個掛名的周天子,誰得到了他的號令就可以成為霸主;三國時還有個有名無實的漢獻帝,帶著他則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秦國從秦穆公到秦始皇,歷代君王勵精圖治,終於統一天下;魏國從曹氏三代到司馬氏三代,終於「分久必合」。

一、魏國之所以能夠滅蜀吞吳,曹操首先打下了基礎,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據曹操自己說:「若沒有我,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確,漢末天下大亂,人人擁兵自重,獨霸一方。曹操伐袁紹,滅袁術,誅呂布,幾年的時間就統一北方,客觀上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渴望統一、發展生產的願望。曹丕、曹叡雖然在私生活上荒唐了一點兒,但在武功上其實不亞於曹操。劉備聯營七百里,曹丕聽說後就說劉備要吃敗仗了!幾天後果然如此。曹叡令司馬懿堅守五丈原與諸葛亮相持,自己則親率大軍打退了東吳的三路進攻。只是由於曹叡英年早逝,且沒能留下子嗣,七歲的養子齊王曹芳即位,從此政權盡歸司馬氏矣。

同曹操一樣,司馬懿也是憑藉自己的一身軍功逐漸大權在握的。作為四朝元老,司馬懿兩次成為託孤大臣,南拒諸葛亮,北伐公孫淵,立下赫赫戰功。司馬師平定淮南叛亂,司馬昭滅蜀,司馬炎吞吳。司馬氏三代四人把持大權是一方面,而自身的能力和功勞又是另一方面。

二、儘管孫權稱帝最晚,但如果從「碧眼兒」坐領江東算起,東吳建國的時間要比西蜀長一些,東吳也開創了憑藉長江天險偏安一隅的先例。此後東晉、南朝以及南宋均躲在長江南岸建立小朝廷,而歷史上長江也僅僅被西晉、隋、元攻破了數次而已。

巧得很,東吳每次伐魏,無論是孫權親政還是周瑜陸遜諸葛恪率隊,大多以失敗而告終。周瑜受阻於南郡城下,孫權被張遼威震逍遙津,諸葛恪敗退而歸。但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三次大戰,東吳卻兩次成為了勝利者,這也成為東吳立國之根本。一是赤壁之戰。關於赤壁之戰的規模,人們歷來有所爭議,但是從戰略上講,這場戰役阻止了曹操進一步南下,初步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際上曹操的主要對手應該是東吳周瑜的三萬水軍。劉備雖說有兩萬人馬,主要還是起到了搖旗吶喊和追擊殘敵的作用。二是夷陵之戰。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帶了數萬大軍要找孫權決戰。這裡絕不是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七十五萬」,根據《三國志》對西蜀的記載,此處劉備的軍隊應該不會超過十萬。陸遜是東吳繼周瑜之後的又一名將,他成功貫徹了誘敵深入等方針,最後火燒聯營七百里,把劉備打得大敗。

此後陸遜以及其子陸抗成為了東吳的擎天柱,一直鎮守著東吳的邊境。直到陸抗死後,西晉才發動了三路大軍,發起了滅吳的戰爭。

三、西蜀可以說是三國里最弱小的國家了。劉備常年寄人籬下,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總算奪得了益州和荊州的一部分。人們研究三國後指出,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孫權與魯肅甘寧等人定下的發展方針有衝突的地方,雙方都把荊州當作自己的「菜」,因此東吳早晚都會從背後襲擊荊州,這一點我毫不懷疑。

關於西蜀的北伐,現代的一般觀點認為,諸葛亮是為了西蜀的生存而北伐,並且每次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而姜維的才能不如諸葛亮,西蜀的國力也每況愈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年年北伐,這就頗有些窮兵黷武的意味了。

楊雄曾說:「六國蚩蚩,為嬴弱姬。」意思是說六個國家忙忙碌碌,不過是為秦取代周作準備罷了。三國時期的形勢也是這樣。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的時候,如果劉表或孫策能夠北上給予曹操致命一擊的話,那麼曹操很有可能無法成就大業。可惜劉表無有決斷能力,孫策被刺客刺死。只有蜀吳聯合起來才能抵禦魏國,兩國卻不斷勾心鬥角乃至大打出手。早在劉備剛剛奪取益州之後,雙方就幾乎兵戎相見,後來終於爆發了夷陵之戰。三國末期兩國雖然沒再大動干戈,但是也沒有形成北伐的合力。六國因為不能一心一意實行「合縱」而被秦國一一擊破,除曹操以外的「諸侯」也沒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最終被魏/晉各個消滅,三分歸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叮噹講大道 的精彩文章:

淺論《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與不足
為什麼現在的NBA沒有喬丹那個年代那麼好看了?

TAG:小叮噹講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