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寫在詩里的清明與寒食

古人寫在詩里的清明與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GIF

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宋朝詩人高翥也曾在《清明日對酒》詩中描寫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寒食

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董乃斌和上海大學副教授王繼洪編選的《王維集》中,有詳細注釋過寒食的由來。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寒食:舊時民俗節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十九年,賢臣介之推追隨侍奉,曾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後重耳回國繼位,即為晉文公,論功行賞卻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侍母隱居綿山。後文公悔悟,搜山不成,竟燒山逼其出仕,之推抱樹被焚死。晉民同情之推的遭遇,相約在其忌日禁火冷食,之後相沿成習,謂之寒食節。

這句詩也是表達了王維對朋友綦毋潛應試未中後回鄉路線和時令的構想。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

而《王維集》中另一首《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則是描繪了人們在清明節紛紛走出戶外,踢球、盪鞦韆,另一番十分熱鬧的景象。

唐末韋莊的《長安清明》詩末: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用歡喜羨慕的心情寫出了年輕人的青春活力,他們已等不及清明、上巳這樣的節日,在春分時節就玩開了。

宋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蘇堤清明即事》描寫的就是清明郊外踏青的畫面。

又是一年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正格文化傳媒 的精彩文章:

TAG:重慶正格文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