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里,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清明上河圖》中鋦瓷匠人

鋸活兒是一種神奇的技術,一根旋轉著的金剛鑽在碗上飛快的運動著,不多會兒一個小眼兒就出現了,把一顆薄薄地銅片兩頭小心地裁剪出尖尖的小嘴兒,拿著小鐵鎚叮叮叮地敲打入這個小眼兒里,不是全部打入,只是一半,恰到好處,更為有意思的是老師傅說秘密就在這金剛鑽上,在鑽的時候是形成倒燕尾,也就是說裡邊大外面小,這樣這個小鋸子才能牢牢地抓穩這個瓷壁。

別看說起來簡單,這可是個技術活兒了,因為瓷器表面非常光滑,當金剛鑽放在瓷碗上面的時候很容易打滑,手裡握著金剛鑽的力道必須是巧勁兒,真不愧被稱作手指尖上的芭蕾,當用小鎚子釘的時候也要非常的謹小甚微,師傅說髮絲間的分毫就會決定這個鋸活兒的成敗,聽起來真真心裡捏把汗。

(中國瓷房子博物館館藏)

在館長張連志小時候,家裡的瓷器如果摔了,母親就會叫他去打鋦子。帶著瓷器,張連志總會在家安靜地等著,「鉅盆呀,鉅碗啊,鋦……」一聽吆活聲兒,他就知道是哪個師傅。只有聽到李師傅的聲兒,他才會捧著摔裂的瓷器跑出去。他家瓷器多,摔的也多,所以經常鋦,每回都找李師傅。李師傅給別人家打鋦子三分錢打一個,給他家是五分錢打兩個。

(中國瓷房子博物館館藏)

李師傅對待他們家瓷器總是特別小心,用的是銅鋸子,他特別喜歡看李師傅的鋸子,每個鋸子上都刻著「平安鋸」的小字,李師傅打鋦子時先把裂開的瓷器拼好,用繩捆牢,往上吐口唾沫,用手來回拉金剛鑽,在縫隙兩邊各鑽出一個小洞,將鋦子輕輕地取出放在上面,用小榔頭齊縫釘入,抹上白灰,瓷器便滴水不漏了。

(中國瓷房子博物館館藏)

館長喜歡收藏過去的記憶,那些曾經破碎過的瓷器,它們身上的那些鋦子在他眼裡總是特別美,這個鉅完像條龍,這個鉅完像只鳥。鋦子能幫助他聯想出這瓷器的命運——它是怎麼被打碎的,打碎它的主人是幹什麼的……他相信,東西美人們才捨得為它們打鋦子,如果是破爛,碎了也就扔了。

(中國瓷房子博物館館藏)

古老的鋸活兒面臨的環境也並不是很樂觀。會鋸活兒的老人越來越少,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瓷器由原來皇帝或貴族使用的物件轉變成家中的日用消費品,既是時代的進步,又帶來了一些遺憾和缺失,古老的技術不再存在,中華特色的文化藝術瑰寶需要傳承,也需要與現代文化結合,讓他們回歸我們的生活,久遠的文明需要在後代的代代傳承中找到痕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房子 的精彩文章:

正月十四 三月的第一天

TAG:瓷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