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孫劉聯盟最大功臣竟是他,孔明都是給他的副手,本事太大了

三國:孫劉聯盟最大功臣竟是他,孔明都是給他的副手,本事太大了

肅和諸葛亮從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當然也可能他沒有這封信,得講清楚,也可能沒有這封信——沒有這封信它不妨礙最後決策過程,因為據《三國志》的說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後江東方面就已經聞風畏懼了,聽見風聲就已經嚇得不得了了——那麼這個時候曹操順江東下,因為劉備在什麼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經很近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東下不是打孫權那也是打孫權。那麼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孫權肯定要先召集內部的緊急會議,就有魯肅的這番話。而魯肅的這番話能夠解決問題,除了他說到孫權的心眼裡以外,還很重要的是他把問題變了,因為孫權以前猶豫不決在什麼地方,孫權猶豫不決的是什麼呢?

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他怎麼都算不過來,他幫劉備,也不對,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劉備,養虎遺患,不幫劉備,如何如何,他怎麼都倒不過來。這個時候魯肅把問題轉變了,現在我們要想的不是幫不幫劉備,是投不投降,他換一個問題來思考啊。孫權豁然開朗,對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聯合劉備嘛;聯合劉備,能不能聯合,問諸葛亮嘛。它是這樣一個系列。

所以孫劉聯盟的第一功臣應該是魯肅,而不是司馬光他們認為的諸葛亮。這個問題歷史上本來是有結論的,裴松之在《三國志》的兩個傳裡面都談到了這個問題,裴松之是怎麼說的呢?裴松之說:「劉備與權並立,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這是一處,還有一處說:「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兩處都談到了,孫劉聯盟的第一功人,是魯肅。魯肅的最大的作用是幫孫權算清了一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後我們江東集團就沒有了,你孫將軍也沒有了。

但是,能不能聯合劉備,這個問題諸葛亮來解決。因為孫權這個時候已經相通了這個問題以後,他才會對諸葛亮說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怎麼樣呢?諸葛亮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劉豫州新敗之後,但是我們還怎麼怎麼樣。諸葛亮就幫孫權算清了聯盟賬,能不能聯盟,也部分地幫孫權算清了軍事賬。

魯肅和諸葛亮都給孫權算了賬,魯肅算清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就是聯盟劉備對抗曹操完全有可能。但是我講到諸葛亮算賬的時候,我說了諸葛亮有幾個賬沒算,其中一個就有戰敗了怎麼辦?那麼這個賬魯肅也沒算,魯肅為什麼也沒算這個賬呢?因為用不著,魯肅算清了一個賬就是你孫權投降曹操沒有歸宿,戰敗了一樣,也就是你投降和戰敗的結果是一樣的,那麼相比較而言還不如打它一仗,說不定打贏了呢;就算打敗了,因為失敗而沒有歸宿比投降沒有歸宿要光榮得多,所以用不著算戰敗了怎麼辦這筆賬。那麼魯肅替孫權算清了政治賬,但魯肅沒有算軍事賬;諸葛亮算了軍事賬,但這是另一方的意見,不是孫權集團內部的意見,孫權還必須聽取本集團內部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

而這一點魯肅想到了,因此魯肅建議孫權立即召回周瑜。這個時候周瑜因為有任務,正在去鄱陽的路上,孫權接受了魯肅的這個建議,立即把周瑜從去鄱陽的路上召了回來,聽取周瑜的意見。那麼這個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面另有說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說法有五點不同:第一點,《三國演義》說建議召回周瑜的不是魯肅,是吳國太。為什麼魯肅不能提出這個建議來呢?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魯肅先說服了孫權,但是孫權還很猶豫,魯肅建議孫權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孫權和諸葛亮談話,這個順序和《資治通鑒》不同,但是更合理。那麼就有了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舌戰群儒以後諸葛亮又和孫權談話,孫權聽了以後做出了決定要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這個時候張昭這些人又跑去找孫權說,哎呀,這下子你可中了孔明先生的計了,這劉備和諸葛亮是想把咱們拉下水啊,孫權又猶豫起來了。那麼這個時候魯肅再來提出召回周瑜的這個建議就有問題了,因為魯肅現在已經有裡通外國的嫌疑,沒有公信力;另外按照羅貫中的定位,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到無用程度的這麼一個人,他想不出這個辦法來。這就要有一個人來說,這個人就是吳國太,這是第一點不同。

第二點不同,是《三國演義》說周瑜也不是孫權召回來的,是他自己回來的,他聽說曹操要順江東下,著急,自己回來的,這是第二點不同。第三點不同,是周瑜回來以後沒有馬上去見孫權,而是在自己的府中接見了或者說會見了江東的文臣武將。然後這兩撥人就紛紛發表不同的意見,叫做文要降,武要戰,紛紛不定,而周瑜不表態,態度曖昧,等這些人走了以後周瑜冷笑。第四點不同,是周瑜在會見了這些文臣武將以後,又見了諸葛亮,而且是主張投降,這個時候才有了下面的一場戲——智激周瑜。第五點就是周瑜成為一個主戰派,是諸葛亮智激的結果。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軍事首腦周瑜一開始並沒有替孫權排憂解難,反而大唱投降論調,他最終決定主戰是諸葛亮智激的結果。易中天先生對智激周瑜這個故事有四點評價:子虛烏有、形象不好、沒有必要、並無可能。那麼,說「智激周瑜」既無必要又無可能的根據是什麼呢?

那麼對於《三國演義》的這樣一個描述我有四點評價:第一點是子虛烏有。就是整個的這個故事都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包括吳國太這個人。吳國太是什麼人呢?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孫堅母親吳夫人的妹妹和吳夫人一起嫁給孫堅的,這個事情於史無據,而且我認為在理論上也不大可能。因為吳夫人嫁給孫堅帶有被迫性質,因為孫堅年輕的時候名聲不是太好,而且吳家感覺他性格也不太好,不願意嫁給他,這個時候吳姑娘出來說,不要為了一個小女子得罪這樣一個強橫的人物,給我們家帶來災難,我嫁給他這是命,如果嫁非所人,算我命不好,吳家這才把女兒嫁給了孫堅,她怎麼可能又搭上一個妹妹呢?難道說孫權在求婚的時候對吳姑娘是這麼說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嫁妝,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馬車來?沒有這個可能,所以連吳國太這個人都是子虛烏有的,是編出來的。

第二點,形象不好。在智激周瑜的這個故事裡面,周瑜、魯肅、諸葛亮三個人的形象都不好。一開始是周瑜裝腔作勢,大唱投降論調。魯肅和諸葛亮的反映是什麼呢?魯肅愕然,諸葛亮冷笑。魯肅愕然是有道理的,因為魯肅知道周瑜的立場,知道周瑜是個主張抗戰的,而且周瑜在此之前還跟魯肅打了個招呼,說子敬你不要著急,我自然有辦法的,怎麼一見到諸葛亮周瑜就換了一個人呢?他愕然了,但是他應該過過腦子,想一想周瑜這是為什麼,他不過腦子,他跟著急,急得不得了,這哪像一個發表過東吳版「隆中對」政治家呢?諸葛亮形象也不好,諸葛亮什麼樣呢?冷笑,然後就對魯肅說,子敬啊,你這個人就是死心眼啊,幹嗎跟我們劉豫州學啊,你看我們劉豫州對抗曹操落個什麼下場啊?像公瑾兄多麼聰明啊,老婆、孩子也能夠保全,榮華富貴也能夠保全,什麼國家興亡管他的呢!說這麼一番話這像諸葛亮嗎?

第三點就是沒有必要。我們要知道魯肅為什麼建議孫權召回周瑜,就因為周瑜是鐵杆鷹派。周瑜這個鐵杆鷹派不是這一次才表現出來的,建安七年的時候,袁紹病死了,袁紹病死了以後袁氏家族就衰落了,曹操這個時候氣就粗了,那就寫封信給孫權,要他送一個人到曹操這兒來做人質,就是質子,當時孫權接到這封信以後也是拿不定主意,而張昭這些人好像哼哼嘰嘰的,意思就是那就送吧,曹操咱得罪不起啊。誰反對?周瑜,周瑜慷慨陳辭,告訴孫權,不要送你的子弟了去做什麼人質,態度非常強硬和明朗。也就是在這一回,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對孫權說,公瑾比伯符——就是孫策——只小一個月,你要按照對兄長的這樣一個態度和禮節去對待公瑾。所以周瑜是一個什麼人是很清楚的,或者有人要問,說周瑜以前是鷹派,這回難道就不能改成鴿派嗎?以前是主戰派,難道這回他就不會動搖動搖變成投降派了嗎?不可能。

為什麼呢?因為周瑜的這個態度,他不是一時的衝動。周瑜和孫氏集團是一個什麼關係呢?第一,周瑜是孫策的鐵哥們兒。《三國志·周瑜傳》上頭說法是「獨相友善」,就是當年周瑜和孫策兩個人同齡,孫策大一個月嘛,從小在一塊長大,而且就是他們兩個關係最好,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孫策後來接過了他父親孫堅的班,也是依靠袁術的,而袁術對於孫策出爾反爾,一再封官許願,又一再地變卦,孫策看見自己在袁術那兒沒有發展,獨立出來發展。這個時候是周瑜將兵迎策,周瑜帶著自己的人馬去接應孫策,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孫策去逝以後,孫權接班,又是周瑜帶頭擁護孫權。當時孫權還是一個將軍,就是孫權和張昭以及其他人包括和周瑜這些人的關係,不能叫做君臣關係,只能叫上下級關係,但是周瑜帶頭行君臣禮。第四點,就是周瑜不但自己忠於孫氏家族,而且還拉來了一個魯肅,魯肅投奔孫權是周瑜的推薦和勸說。所以周瑜和孫權,和孫家是個什麼關係呢?就像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那是拆不散的,那是鐵得很,那麼他不可能轉變立場,他一定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所以叫做沒有必要來智激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空城計火攻計兩次痛毆孫權的陳登棄劉備而去 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
小霸王孫策是不是比孫權更適合領導江東?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