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孤不等於寂寞《好的孤獨》

獨孤不等於寂寞《好的孤獨》

作者:陳果

陳果,1981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學生中擁有極高人氣,被稱為「麻辣教師」,她的課也被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復旦課程」。

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孤獨讓你遠離喧囂,內心沉靜而有力,判斷無比清晰;

孤獨帶你找到自我,聽取內心的聲音,應對外界難題;

孤獨領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亂和迷茫,活得從容堅定。

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複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為強大。從此再也不會感到迷茫,再也不會為誰受傷。

當你最終脫胎換骨,一定會感謝曾經的孤獨。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近10年的教學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陳果說:讓自己在他人眼中閃閃發光,引來旁人、陌生人的羨慕與讚歎——很多人把這當成對自己的善待。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無論表現得多好、多完美、總有人喜歡,也總有人不喜歡。既然如此,我們大可活的本色一點、真實一點,活成我們自己,反正也還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至少我們更喜歡自己。

的確,我們生命中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有人拍手叫好,也會有人嗤之以鼻。

何必去迎合別人的價值觀呢,說白了人這一輩子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誰也幫不了我們,誰也代替不了我們,那又何必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呢?更何況我們活不成所有人都期待的樣子。

清清爽爽做自己吧,至少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我從沒有辜負自己的內心,不枉此生。

陳果說: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追名逐利,或許不在於我們的本性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

在大多數人看來「名利」越多,就相對更「安全」。

很少有人真正享受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但這似乎是我們為了「安全感」而不得不支付的代價。其實沒有人希望社會成為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角斗場」。

每個人都有獲得自己「安全感」的方式。富甲一方或者鐵飯碗,從本質上將沒有高低之分,大家所努力追求的都是撫平自己內心的不安。

也許這些事情永遠不會讓自己「大富大貴」,但卻能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追求安全感」以外的事情,這樣的生活會很知足。

陳果說:再出現實際的困難時,我們反倒不找惺惺相惜的朋友幫忙,不向惺惺相惜的朋友借錢,不讓對方幫我們找工作,不願對方為我們出面擺平麻煩。

陳果所講的「朋友」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脈」,不是「玩伴」,不是「熟人」。

那種靈魂的朋友,那種無需多言的知己,因此不是誰都可以被稱為這樣的朋友。這種朋友遇到一個已經很幸運,是那種相處在一起不需要設防,分享思想所得,卻不相互抱怨生活的摯友。

當對惺惺相惜的朋友尊重和珍惜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和我們對待愛情的態度一樣,希望這樣的關係純潔無污染。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關於孤獨

陳果博士描述了孤獨的狀況:

一個無助的人往往會感到特別孤獨——他悲傷著他的悲傷,而周圍的人卻仍舊著他們的歡樂,」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陽光不會因為他的悲傷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會因為他的悲傷而遲遲不來,世界沒有了他的微笑照樣不緊不慢地勻速旋轉……悲傷的人備感孤獨,而孤獨讓悲傷者更加悲傷

陳果博士給出孤獨的真相:

孤獨不等於寂寞,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而非依賴於外界的的空虛。孤獨源於精神的自由自在,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自成一片世界,是學會和自己相處,所以她倡導要面對孤獨,享受孤獨。她讓人認清了孤獨的本質。

《好的孤獨》寫得誠懇,文字淺白,例子就是生活例子,觀點並不深奧,你會很容易感同身受去贊同,也會立刻看到不科學的說法而反駁的她的觀點,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書,也應該是有些爭議的書,適合普通大眾。

-The end-

與有趣的靈魂相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職場屋 的精彩文章:

心靈的獨白與對話——《與安德烈晚餐》
如何給對方留下了一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TAG:小白職場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