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春天寫詩,也等你們來

我在春天寫詩,也等你們來

我到達安吉山川的時候,已是向晚。車子穿過竹海,翻過山谷里的最後一道高地,可以俯瞰到馬家弄的全貌:村居、農田、小橋流水,還有四面的山與山頂的雲,都是我經常見到的景緻,沒有驚艷,卻讓我心底安靜、踏實,如歸故土。

落日已經隱去,路上少有行人,年輕人都在縣城,或者更遠的城市,那裡的街道擁擠著熙熙攘攘的夢想,到了晚上如幻如夢。我生活在草木的國里,夢想遺落在故鄉的山腳,故而這麼多年來風塵僕僕,步履所往皆是山河故地,一是帶著一群孩子去山水間做美好的童夢,二是尋我自己的舊夢

舊夢重鴛,亦是一夢。

我就這樣墮在草木的夢裡,空氣中滿是花香,滿是柴火炊煙的味道。尤其是這樣勃發的季節,春雨杏花,無不江南。我們總在江南,卻總會忘記江南的模樣。古橋流水,萬家炊煙,黃的菜花和白的蘿蔔花在山谷間的田裡層層疊疊的開放,房子也在田野裡層層疊疊的鋪陳開來,萬物皆入畫。

人在畫里行腳、賞春,東坡說:「暮色千山入,春風百草香」,是極應景的題跋。我今年給孩子們上課,除了自然,加了許多人文的元素進去,我總想讓他們透過一瓣花一片葉,能看見天地浩渺,能看見周唐漢秦;反過來,面對一顆字一幅畫,我期待他們能看見文化在自然中存在的樣子。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這個道理。然而世間事,知易行難,微渺如我,也只能盡己綿薄,陪我的那些孩子們去走這一小截路——路雖短,卻也山一程水一程花柳一程,我們讀書,也嬉耍,且歌且行,於彼於我,皆難忘記。

這次來山川,是上春課。這幾年,春日山房去很多地方上過課,孩子們跟著我東奔西走,混跡山野,不知不覺都長大了,而風景卻未曾大變。山川這是第三次來,很熟悉了,但我還是提前三天就到,每一條路都走一遍,一樹花,一隻蟲都記在心裡,想著孩子們再見時興奮尖叫的樣子。我總在春天等著他們。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在巡山的時候,處處可見棣棠花,沿著溪澗臨花照水,在這片山野里最為繁盛。宋徽宗寫過一首詩,叫《棣棠花》,是存世的書法名帖。他在詩里說,春日花開,眾芳紅紫,大抵都差不多;而棣棠花一開,顏色就迥然不同。

至於有多少不同,卻也未必,不過是明快艷麗的黃色而已。但在荒莽的山野,這一樹樹黃色最為搶眼,讓人在冷里見到溫暖,在侘寂中見到溫柔。

至於有多溫暖,多溫柔,《源氏物語》中說:「她的姿色好比盛開的重瓣棣棠花,帶著露水,映著夕陽。」這天地才能造設的美好,故而只能以天地間最美好的東西來譬喻。

日本人把棣棠花也叫山吹花。風吹山谷,簌簌有聲,該是落花時節的樣子。棣棠花落,灌木叢下鋪著一層軟軟的金黃,很容易讓人傷春。這層金黃,也叫「山吹色」,以草木之名來命名顏色,我總覺得妙不可言,萬色皆有出處。

山川的棣棠花開在溪澗邊,也落在溪澗邊;我在水澗邊等孩子,也在寫詩。這些年,我寫了許多文字,也記錄了許多的植物與風景,都是寫給他們的,寫給現在的他們,也寫給將來的他們。想讓他們知道,我一直記掛著他們,在曾經聚過的那座山與那片田野。

這首詩寫在今天早上,是棣棠花開的時候,所以取名為《棣棠》。我幽居于山谷,不敢離開,因為我知道,孩子們終會回來,覓那些蟲子,也覓童年,覓水畔的夢。我得在這呆著,守護那些美的夢,我怕看見他們失望的樣子。

這幽谷,是山房,是山川,也是我心底的一塊土地,那裡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詩如下:

棣棠花開的時候

你居於幽谷,溪澗也居於幽谷

玄鳥們自南歸來,落在舊年的檐下敘舊

一聲是鄉音,一聲還是鄉音

田野里的子規鳥在春煙中遠遠的應和

你提起筆,像提起一支落羽

在木頭的窗外,風裡飄著柳花

孩子的風箏斷了線飛過林梢

而你未著一字,居於幽谷

子規說不如歸去,不要說歸去

當棣棠花開的時候

你落下一滴淚

花瓣就落滿了洲渚

自然備好了春景,我作好了春詩,就等你們來了。

昨天上山,采了一些山花,插在新鋸的竹筒里,桌上鋪宣紙,布置春席。每次課程,春日山房總是會花一些心思在課席的布置上,即便在最簡陋的環境,我也想讓屋子多一些自然的味道,孩子們進來了,能儘快進到環境里。

潘老師問:「這次要寫些什麼么?」

我想了一會,說,就寫一聯詩吧:

兒童不知春

問草何故綠

這是清代才子袁枚的句子,豐子愷以古詩為題材,畫過許多小畫,這是其中的一幅。這聯詩用字很淺,卻極有場景。兒童不知道春天到了,但他卻看見大地換了顏色,已綠草如茵,這是孩子對自然的感受。

在天地間行走,自然總是以各種方式告訴我們節令更替,比如布谷鳥叫,是穀雨到了;比如苦楝花開,是春末夏始。孩子的觀察力與童心童趣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容易失去的寶貝,我總想讓他們多保留一些,即便我們不知道萬物的名字,但依舊愛著萬物,享受著生活。在這世上,還有什麼比心裡裝滿了愛與享受更寶貴呢?

這次春課的主題是寒食與清明。昨天晚上,蜘蛛老師和小草老師在鑽木取火,又用瑪瑙和石英來取火,讓我感嘆古人生活的不易。

現在大家都知道清明,寒食漸漸被淡忘了。在清明春課的招募文章里,我於起首處寫了這樣的幾句話:

寒食,在冬至後105天,逢著此日,將上一年的火種熄滅,即為「禁火」,大家都吃冷食。再過一兩天,用新木鑽燧取出火種,薪火相傳,就是清明了。

唐人韋莊說,「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有火,也就有了煙火味,是人世繁華。這次清明春課,我們帶孩子去自然里看草木春煙,也體驗寒食與清明的本來味道。

寒食禁火,出自介子推,這是盡人皆知的故事。「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古代皇宮會賜新火與近臣,而文人士子呢,「且將新火試新茶」,這是一年新食的開端。

我將這些儀式帶入自然教育的課程里,總是想春風化雨,能喚起孩子心中對美與文化的熱愛。詩人馮至說:

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聯,

哪陣風、哪片雲,沒有呼應;

我們走過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們的生命。

我將這幾句詩送給孩子們,以及所有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日山房 的精彩文章:

花開花落又一年
清明火出萬家煙

TAG:春日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