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識要點

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識要點

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識要點

癌症是一類嚴重危害群眾健康慢性病

1.癌症是一大類疾病總稱。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超過350萬,死亡病例超過200萬,防控形勢嚴峻。

2.我國最常見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等。近年來,肺癌、乳腺癌及結直腸癌等發病呈顯著上升趨勢,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發病率仍居高不下。

3.大部分癌症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十幾年到幾十年時間。

4.致癌因素十分複雜,包括化學、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遺傳、免疫、年齡、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

癌症可以預防

1.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癌症可以運用現有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2.我們可以通過三級預防防控癌症,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減少外界不良因素損害;二級預防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三級預防是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3.國際先進經驗表明,採取積極預防如健康教育、控煙限酒、早期篩查、規範治療等措施,對於降低癌症發病和死亡具有顯著效果。

4.我國實施癌症綜合防治策略較早一些地區,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現下降趨勢。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預防癌症發生

1.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癌症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

2.吸煙、肥胖、缺少運動、不合理膳食習慣、酗酒、壓力、心理緊張等都是癌症發生危險因素。

3.戒煙限酒、平衡膳食、適量運動、心情舒暢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發生。

4.癌症發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關危險因素累積過程。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事情,要儘早關注癌症預防,從小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觸煙草、酒精等致癌因素,降低癌症發生風險。

癌症不會傳染,但一些致癌因素會傳染

1.癌症是由於自身細胞基因發生變化而產生的,不傳染。

2.一些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細菌如幽門螺桿菌和病毒如人乳頭狀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會傳染。

3.通過保持個人衛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種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頭狀病毒疫苗,可避免感染相關細菌和病毒,從而預防癌症發生。

規範防癌體檢能夠早期發現癌症

1.防癌體檢是在癌症風險評估基礎上,針對常見癌症進行的身體檢查,其目的是讓群眾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症或癌前病變,進行早期干預。

2.目前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常見癌症。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檢查肺癌,超聲結合鉬靶可檢查乳腺癌,胃腸鏡可檢查消化道癌等。

3.要根據個體年齡、既往檢查結果等選擇合適的體檢間隔時間。

4.防癌體檢專業性強,講究個體化和有效性,應選擇專業的體檢機構進行。

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關鍵

(一)癌症治療效果和生存時間與癌症發現早晚密切相關,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生存時間越長。

(二)關注身體癌症危險信號,出現以下癥狀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1.身體淺表部位出現異常腫塊。

2.體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內色澤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體出現異常感覺如哽咽感、疼痛等。

4.皮膚或粘膜經久不愈潰瘍。

5.持續性消化不良和食慾減退。

6.大便習慣及性狀改變或帶血。

7.持久性聲音嘶啞,乾咳,痰中帶血。

8.聽力異常,鼻血,頭痛。

9.陰道異常出血,特別是接觸性出血。

10.無痛性血尿,排尿不暢。

11.不明原因發熱、乏力、進行性體重減輕。

發現癌症要選擇正規醫院接受規範化治療

1.癌症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大類,非手術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內分泌治療、中醫治療等。

2.規範化治療是長期臨床治療工作科學總結,根據癌症種類和疾病分期來決定綜合治療方案,是治癒癌症基本保障。

3.癌症患者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規範化治療,不要輕信偏方或虛假廣告,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癌症康復治療可有效提高

患者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

1.癌症康復治療包括心理康復和生理康復兩大部分,是臨床治療必要延續和完善。

2.癌症患者康復要做到樂觀的心態、平衡的膳食、適當的鍛煉、合理的用藥、定期的複查。

3.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最主要癥狀。要在醫生幫助下通過科學止痛方法積極處理疼痛,不要忍受痛苦。

4.要正視癌症,積極調整身體免疫力,保持良好身心狀態,達到病情長期穩定,與癌症「和平共處」。

供 稿:董建梅

編 輯:黃 璞

圖 文:網 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它是癌症,卻總偽裝成糖尿病,糖友們你認清楚了嗎?
身患癌症的五位明星,四位都已去世,最後一位我們曾每天都見到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