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們打破了中國式婆媳關係

她們打破了中國式婆媳關係

麥子導讀:

論中國婆媳相處之道,來看看現實版「袁湘琴和她的婆婆」之間的故事。

文 | 井曼

來源 | 索菲的文字世界(sophiejingnewlife)

題圖:牽手女神

如果文字有性格,「婆媳」絕對是最簡單粗暴的那個。

網上輸入關鍵詞,是清一色的相見不如懷念,和距離產生美,真有這麼嚴重么?

這裡跟大家分享個不同版本,為該性格平平反。

認識我的人經常覺得我很有「能量」,說實話心裡挺虛的,因為我見過真正能量高的人,就是俺婆婆。跟她站在一起,我的那點能量就得縮成原子。

在正式介紹這位「高人」之前,先說說我倆最初「相遇」時,讓我印象特深刻的兩件小事。

Part

1

第一件事,也是第一次見到 H 君媽媽,我婆婆,瘦,穿件 S 號 T 恤,精神迥異地站在人群中。見了我笑盈盈地問:

「你就是傳說中的小井同學吧?」

那時候剛和 H 同學交往兩個月,知道他家人都是隨和開朗的人,但也難免小拘謹。本來憋著的嚴肅和認真,被他媽媽一句「傳說中」瞬間打破氣氛,大家全齣戲了。總之第一頓飯就吃得特別輕鬆。

第二件事,發生在我畢業回國。那時 H 君奶奶生病住在敬老院護理,頭腦時而清醒時而糊塗,我們一起去看她,在醫院陪奶奶說說笑笑,幫著收拾衛生。

臨走時奶奶拉著我婆婆的手,小聲問:「和你關係處得怎麼樣?」

我婆婆回握住她的手,滿面春風地說:「好,和咱倆一樣!」

之所以挑出這兩幕來說,是這兩件事對我的衝擊挺大。

第一次的玩笑,是向我發出訊號,我們一家都歡迎你,大可不必緊張;

第二次的接觸,是暗示咱倆也能處得特別好,給我一個穩心石,不顯山不露水,這是情商高的人。

Part

2

後來和 H 同學戀愛結婚,發現我婆婆「高明」的地方遠不止這些。

生命在於折騰,放在我婆婆身上特別貼切,但她的折騰不是頻繁地跨界,而是干一行就把這一行做到「極致」。

舉個小例子,我身邊有娃的基本都請了月嫂、育兒嫂,或者是兩家老人輪流上陣,我閨女白天就我婆婆一個人帶。

經常下班推開門,看到我婆婆在廚房,背一腰凳,右手炒菜,左手抱娃,桌上已經放三四盤剛炒的菜,香味四溢,絕對是周星馳鏡頭裡的武林婦人形象。

炒菜做飯信手拈來還不算,有娃以後,經常家裡來個客人,進門第一句話就是驚嘆: 「你這家也收拾得太乾淨了,我都不忍心下腳啊。」

為此,我和 H 同學經常自省,白天上班基本武功全廢,幫不上忙,晚上回家就趕緊張羅,自己帶娃,周末幫著做做家務,後來發現我倆能幫上最大的忙就是,盡量不添亂。

Part

3

居家好手的另一面是事業狂人

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北京 34 中擔任語文教師,做到高級職稱後被調到西城區教研中心出任教務主任,以及人事主任。

在教育口一做就是幾十年,臨到退休的年紀被某知名企業返聘到人力資源部管人事,直到前兩年前才算徹底退了休。

本想著終於有時間歇歇,等我公公也退休,倆人世界各地玩玩,沒想到俺公公又接受一家朋友公司的返聘,同年孫女出生,婆婆又挽起袖子幫我們帶起了娃,於是就有了上面炒菜抱娃的場景。

婆婆年輕時在事業上是「女強人」,就因為事業心強,H 同學 2 歲就被送了整托,一周只接一天,那時候也是沒有辦法。

公公也在學校教書,倆人的重心都在「育人 」,自己的小孩就自然沒時間「管」了,這不管,倒也間接培養了孩子獨立自強、不怕吃苦的好品質。

工作中比較拼、幾十年始終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離崗。婆婆的工作力也像她為人一樣精準幹練,經她手辦過的事、條理清晰、文案清晰、能夠「深入淺出」、後人很容易就能上手,這也是為別人節省了精力和時間。

在配置不足的情況下,婆婆曾一人抓起全教研中心上下四百號人的人事工作,期間沒有出過一例差錯。

比起工作和生活中的高質高效,給我們最多影響的,也是婆婆在為人處事方面的大智慧。

「沒那麼多事 」

標題明義。婆婆在生活上高度自律,但不給別人施加壓力,能自己做的,有命令別人的功夫,自己早就做完了,這點 H 同學頗有遺傳。

「沒必要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眼光要放遠些,大方向把握住其餘的都是小破事。」

這也是我婆婆和公公的相處之道,結婚 30 多年,從沒真吵過架,秘訣就是這心態。

大學時倆人是學校的神仙眷侶,優秀幹部,工作中是各自追求卓越的工作狂,回到家一起買菜做飯換布景搭班子,基本多晚回家,走進廚房,七里咔嚓就能端出 4 菜 1 湯。

對於他們,這個方向就是終生學習,共同進步,互為鏡子。

夫妻是這樣,婆媳也如此,大方向是越來越好,在小事上就不用分那麼清。

很簡單的例子,晚飯後的刷碗工作,我婆婆基本承包了,她說你們累了,我就刷,我累了你們就上,沒那麼多事,非得分的那麼清楚,誰有力氣誰做,誰做都為了這個家嘛。

「到哪兒說哪兒」

我婆婆 1953 年出生,13 歲時母親去世,家裡兄弟姐妹 6 人,母親去世時最小的妹妹剛剛 2 歲,我婆婆就當起了全家的「媽」,整個中學時代可以用 「放下書包拿起圍裙」形容。

所以對她來說,現在一個人帶娃做飯做家務和那時候吃的苦比,都輕如鴻毛。幹得動的時候就自己干,干不動了再想干不動的「轍」。

1999 年在剛興起出國熱的年代,公公婆婆決定送 H 同學出國讀書,那時候家裡兄弟姐妹都開始下海做起生意,公婆是親戚中唯一沒有下海的,在他們心中,還是在學校教書帶來的成就感更大。

人還是要干自己熱愛的事業,不要為了錢隨波逐流,這也是婆婆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

因為是雙職工,工資有限,那時出國還是有錢人的選擇,代表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我公公常說,窮什麼不能窮教育,於是倆人向親戚朋友借了錢,將 H 同學送出了國門。

這一送就是十年,這十年,他們自己省吃儉用,邊供 H 同學讀書邊還錢,這些錢後來都還清了,還「攢出」了車子房子。

H 同學在國外勤工儉學,機票貴,十年總共回去 3 次,上學之餘兼職好幾份工,多的時候一天就有 4、5 份,餐廳、機場、碼頭再苦再累的都干過,掙了不少生活費,所以這些年基本沒怎麼花家裡的錢。

所有種種, 至今也沒跟家人說過全貌,在報喜不報憂這方面,大家都是很好的「演員」。

和 H 君認識這些 ,我聽到婆婆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到哪兒說哪兒」

有錢咱就多享受,錢少咱就少享受;

需要賣房的事就別猶豫,該賣賣,該辦事辦事;

想要買房了也別猶豫,該投資投資;

錢多有錢多的活法,錢少也有錢少的活法。

總有出口,總有辦法。婆婆是真正瀟洒的人。

「只要你們過得好」

我們結婚的時候,婆婆資助給我們一筆錢,讓我們辦想辦的婚禮,裝修時挑最喜歡的傢具,別留遺憾。

我那天問她,為啥對我們這麼好?她說:

「我們竭盡全力給你們提供最好的物質,不為別的,就是希望你們可以做好你們自己。」

這話我一直記著,在任何時候,選擇內心真正想走的那條路,別讓物質左右了想法。這也是我婆婆自己一生所堅持的,現在要給她的兒女「鋪路」。

有了孩子後,我和 H 同學重新考慮搬到紐西蘭居住,我爸媽都在紐西蘭,走後最大的顧慮就是 H 君爸媽。

為此公公和婆婆的態度很明確:

「不要因為考慮我們限制了你們自己,我們完全支持你們的決定,但有個大前提,就是你們去紐西蘭也好,哪個國家也好,都得比現在生活得更好,除此沒別的要求。」

那段時間婆婆抱著女兒偶有感嘆,說:「你和奶奶留下來吧,讓你爸媽先奮鬥,過幾年奶奶再把你送過去。」然後又念,「不能因為奶奶捨不得阻礙了小寶的前途啊。」

我聽了難受。再不舍也要放手,只要你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之前是對我們,現在是對我們的孩子,這是親情的綿延。

Part

4

很早之前看了篇文章,挺在理。

大意說糟糕的婆媳關係始於糟糕的親子關係,婆婆太「重視」兒子,將親子關係放在家庭關係中的首位, 一旦這個兒子和其他女性建立起親密關係,內心就崩塌了。

從這個視角看,我婆婆能成為我的榜樣型,最根本的一點是:

她屬於自我構建非常完整的女性,對生活的愛和激情都放在了追求自己人生的意義中,並非是子女身上。

為啥說婚前見長輩有必要,也是這個原因。

大家可以先進行一輪「預判」,如果未來婆婆也熱衷於自我建設,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對生活有熱愛,那絕對是大大的加分項。

我就佔了便宜,撿了這個加分項。

(其實從遺傳層面說,也不全是偶然,因為他是他父母影響熏陶的結果,所以我認同他,也是認同他父母和他們的教育方式,對不?)

當然,有加分不代表後天就不求上進了,這裡也分享幾個我常用的思維方式和小秘訣,希望對你有用。

分享一,多聽多問,所有的牆壁其實都是門。

婚後經常和婆婆展開隔代對話,類似我是記者,婆婆是我採訪對象。

所有上面的故事,都是我厚著臉皮打聽來的,我相信只要有心問,長輩都愛講講自己年輕的故事。

聽故事有啥意義呢?就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常常能找到很多「問題」的根源。

了解長輩的成長經歷,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他們今時今日的情緒和行為,反思自己的同時,遇到那些看似不合理的事,也更容易做到「寬容」和「原諒」。

另一個是「不恥上問」。

對這個有感悟是我剛結婚,我婆婆來我家「視察」工作,經常這也不合格,那也不合格,邊說就邊幫我們收拾。

「工作」被人看不上,心裡自然是彆扭的,玻璃心也有過。但發現胡思亂想解決不了我的問題,就嘗試開口問「要不您給點建議,我跟著您學。」

這麼問,我婆婆就明白了我「上進」的心思,手把手地告訴我這裡這麼做,那裡那麼做,出活也省力。跟著學了幾次,也學出了門道,發現了自己問題。

越成長越認同:

婆媳之間,很多「圍牆」都是自己內心戲演繹出來的,拋開婆婆和媳婦這層社會關係,背後都是真實的人,多聽多問,多從對方的視角看問題。所謂的圍牆,其實都是門。

分享二,從朋友做起,讓愛成為動詞。

「沒有愛的感覺就去創造愛」,這是說夫妻的,我覺得放在婆媳關係中也適用。

我的一個秘訣是挖掘共同愛好

早前我喜歡寫博客,我婆婆經常來讀我的文章,看完還給我留言。我的第一位粉絲,其實就是我婆婆,只不過那會兒還叫她阿姨。

我寫情感關係的文字,婆婆就會表示很嚮往和羨慕,他們那時候的條件遠不如現在,留言中既表達出作為已婚女性的祝福,也對我的觀點表示欣賞。

不瞞大家,很多我婆婆的留言,我讀著讀著就會淚目,產生思想共鳴。現在寫了新文章我就轉發給她,倆人互相切磋觀點,很有意思。

婆婆自己也寫回憶錄,但擱置了有段時間,現在也找不到動機再提筆,我也鼓勵她繼續寫,寫出來,當作家譜,留給子孫,是特別珍貴的禮物。

等婆婆寫好,我和公公商量共同編輯,做成書,送給親戚朋友,也是對那個時代共同的記憶。

以文會友。文字打開了我和婆婆溝通的另一扇門。對於別人,這扇門,不一定是寫字,可以是音樂,藝術、花花草草,當然,吃喝拉撒以外的更好,目的是共同學習和進步,參與構建彼此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兩個人才有機會真正「看到」彼此。

補充,茶餘飯後共同擠兌 H 同學,發掘他小時候的糗事,也是俺倆的共同愛好。(此時有某同學的白眼,嘿嘿。)

女神節H同學拍馬屁,兩束花,分別給她兩個「領導」

分享三,做個「蠢笨」的兒媳。

這條是我自認做的還不錯的,就是把自己當成孩子,我們都是孩子。

孩子的一個特點就是接地氣,不端不裝。這個很好理解。

在外面和各類「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裝優雅,到家了就別再裝了,換掉衣服,放下身段,變成孩子。

比如到家前 20 分鐘我會給我婆婆打個電話,跟她說我到哪兒了,用不用帶點東西,晚上吃點啥。到家收拾完自己就鑽進廚房當幫廚,聊天幹活順便偷吃鍋邊飯。

我倆的很多「秘密」都是在這個小空間發展起來的。越是自在的氛圍,人越容易打開自己,流露真情,釋放愛,所以多創造這樣的氛聞。

孩子的另一個特點就要有「監護人」。

我和 H 同學結婚後,除了俺倆蜜月旅行是自己去的,所有出國旅行基本都帶我公公婆婆同去。有了孩子,我們搬過去一起住,更方便了形影不離。

我經常比喻,得虧公婆不嫌棄,撫養「小寶」的時候,捎帶著收留了我們倆「大寶」,不至於讓我倆淪落街頭,有個港灣隨時停靠。

蠢笨代表著不必精明。我認為世間真正美好的情感是不需要「套路」的。

比如孩子的愛,最質樸,也最沒有套路。成人上來就愛談技巧,論方法,其實沒有真誠和真實作為基礎,技術面兒再好都是沒有用的。

之前看過一本書,說家人分兩種,一種先天的,基因決定的,一種是後天的,上帝安排的。兩種家人,以不同的方式教給我們成長。

我經常這麼想,自己太幸運,在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沒有得到過母愛,我得到了,還是兩個人的,這麼一想,哇自己賺到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回報的問題。

分享四,畫個圖景,「我們一定能處得很好」。

這條聽上去雞湯味道挺濃,但對我自己挺受用。

道理很簡單,經常告訴自己,「一定能做成。」 「我們會特別幸福。」

這些話慢慢會內化成自己內心深處的語言,起到積極的指引效果。

配合這種暗示,就是忽視「困難」,放大「幸福」。

我的「困難」在於自己的刻板印象,我上學時屬於典型的皮孩子,最怵老師,我婆婆就是教師。所以心裡總有個灰色地帶,時不時冒出個聲音說不行,你們相處不好。

後來越接觸越發現,好像沒有任何論據支持這個聲音啊?開始質疑「一切都是自己瞎想的」,嘗試轉變觀念,方法是加深正面印象。

比如我經常想自己和婆婆談笑風生的畫面,回憶生活中兩個人溫情的鏡頭,也幻想老了手牽著手散步,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些才是未來的常態。」然後在生活中多收集這方面的證據,自我印證。

人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這種信念法,我也經常用在人生的各個爬坡階段,真遇到困難,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暫時的,然後多想想解決困難後的圖景,心裡就有了力量。

最不智的做法就是放大「困難」,一遇點事就到處抱怨婆婆不好,媳婦不好

甭管真的假的,這些話說著說著就說成自己心底的語言,無形之中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面「牆」,自己憋得寸步難行。

以上說了那麼多,都是俺自己的版本,一句話總結,就是「為人兒媳,臉皮要厚」

Part

5

下面也邀請了我婆婆,從她的角度寫寫婆媳相處的「秘訣」。

婆婆的話

我很欣賞 Sophie 的思想和為人,即使她不是我的兒媳,只是個與我無關的普通人,與她相處下來,也會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欣賞。

作為 Sophie 的鐵粉,今天也從幕後走到台前,說說自己對婆媳相處的想法,不是秘訣,因為沒那麼神秘,有心誰都能做到。

第一、沒有分別心,都是自己的孩子

經常推著孫女在小區遛彎,耳邊聽到同為奶奶或姥姥身份的人這麼說道:「不幫襯著不行啊,心疼我女兒啊。」 「我幫著他們收拾,不然累我兒子呀。」

言外之意,女婿或媳婦受點累就可以?聽後唏噓。

周末全家外出,逛傢具,一家人說說笑笑,經常有人上前表示,你們一家真和諧,問他們是不是您的兒子和兒媳?

我說,是我的兒子和女兒。印象很深的,是買了她床頭櫃的小姑娘,悄悄對我說:「因為看到您一家的相處模式,我都有勇氣結婚了。」

她的話讓我心疼。

生活中我們尚有良師益友互換真心,有古道柔情為陌生人布施,卻對自己子女選擇的人生伴侶這般堤防和較勁?實在不解。

很多人問我婆媳相處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有兩顆心,一顆叫真誠、一顆叫包容。

Sophie 說得好,「讓愛成為動詞」,如何做到?

首先就是敞開心,平等的看待兒女,接地氣來講平等,就是削一個蘋果,一人一半,沒有孰大孰小。孩子犯錯,想想自己年輕時未必比她做的更好,這就是包容。

Sophie 上面說她很幸運,得到了兩個媽媽的愛,我讀後很感動,因為同樣的詞換成「兒女」,就也寫出了我的心聲。

對於媳婦這個角色,我的心態是,生活不易,勇敢如你,成為了我孩子在這「荊棘路上」的同行者,也讓我有機會再一次像愛我孩子一樣,全情的愛你。

愛,讓人永葆年輕。

第二、忘記年齡,別忘記學習

我沒有時間去與你「周旋」,因為我還沒放棄同自己「較勁」

人過 60,很多老年病來了,身體生病,心裡也跟著生病。

這方面我有自己的養生秘方,我的歲數,我說了算

我今年 65,對自己每年的要求是體重保持在 95 斤以內,每年都達標。

秘方就是管住嘴,一道菜再好吃,自己覺得適合了,也不再多夾。身體沒有重負,也反映在精神狀態。

健康上講,飯吃到不餓,頭腦就始終開在清醒的頻道,頭腦清晰,眼神也就少了獃滯,少了獃滯,老人的狀態自然減去大半,年齡也自然拋在腦後。

用這清醒,我喜歡讀書、寫字、養些花草。這些都是打磨自己的手段,為的是擺脫市井浮躁之氣,給內心一方天地。

最喜歡的還是學習新東西,比方看報紙看新聞,了解國家大事,讓自己保持一份「不閉塞」。

生命可以度量,在此置一塊表,我們都在倒計時計算。

如何利用好餘生,活出質量,答案就是學習,人只要還沒失去探索之心、好奇之心,能學習,在學習,就永遠保持著年輕的心,也唯有在自我成長的路上,每個人才能做回「孩童」。

這麼想想,時間有限,自己「努力攀爬、吃喝玩樂」的時間還不夠,哪還有旁心用來「對付」和「計算」他人。

第三、教會愛的本領,鬆綁親情

窮養兒、富養女是坊間的說法。兩種養,本質都是愛養。

男孩可以多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多有擔當,這無可厚非。

我和小 H 的爸爸由於工作忙,在孩子幼年時期沒有給他太多陪伴,心裡不是沒有遺憾。我和他爸爸比較務實,不太看重生日和儀式,自己的還有孩子的生日,做頓可口的麵條就算過了。

日子是一天一天過的,比起慶祝生辰,慶祝每一天的進步和成長更重要,特別是男孩子,我不希望他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務虛」的事情上。

言傳和身教經常放在一起說,但我以為,身教要比言傳更重要。

在 H 的成長中,我和他爸爸只是展示了我們自己對待婚姻、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並無過多言論。

後來聽他念起,相比生活上的「照顧」,我們在事業上追求卓越的精神,生活中包容互愛的默契,給他起到了更大的榜樣力量,這種力量使他更早的邁向獨立和成熟,成為一個有責任心和重感情的人。

孩子總要離開父母。明白這個結局,愛就不再是捆綁,而是得體的退出和放手。拿得起,更重要的,是放得下。

用全局的眼光看,比起讓子女直接享受愛的成果,身教子女「愛的本領」,就是讓他們也有能力去影響造福他們的後代。

投入一份愛,層層向下綿延,發揮最大的價值,往宏大說,這也是傳承

那天,Sophie 跟我說,媽,以後我要再生一堆男孩,我說怎麼,一個女兒還不夠?

她答:生一堆男孩,用您的方式去愛,能多造福幾個姑娘,讓她們跟我一樣幸福啊!

如果說人到 60,還能收穫到某種成功,那無疑是兒媳上面的這段「表白」了吧。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中年人廢掉的5種表現
有批中國女孩,在海外排隊等待死刑……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