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矇騙千年的奇謀——「隆中對」

矇騙千年的奇謀——「隆中對」

昨天我和大家一起稍微深究了一下扁鵲的身份,很多朋友都非常感興趣。今天,我就再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另一位古人。這篇文章是拙著《使命家族》中《馬氏三國》部分的第十一章,在此與大家分享。

矇騙千年的奇謀——「隆中對」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古文叫《隆中對》,是一篇名垂千古的文章,我至今還能背誦出它的內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評說「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又說「……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後西川,大展經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可見羅貫中對諸葛亮推崇備至。

……

古往今來,無數人都被諸葛亮的精妙道理深深地折服,莫不對諸葛亮的深謀遠慮佩服得五體投地。

可是,在我看了手中的密碼資料之後,我無比驚訝地發現,所謂的《隆中對》,其實是一個騙局!一個極大的騙局!一個從公元208年開始就欺騙人們至今的騙局!

想當初,曹操和他的心腹參謀們密謀,為了很好地貫徹執行「三分天下」(詳見4.三分天下定奇略)的大計,就必須讓執行者(也就是劉備)認可這樣的觀點,而且必須是從內心裡認可才行。怎麼樣才能夠讓敵對的劉備「歡天喜地」地接受並且認可這個「三分天下」的大計呢?

最後,大家決定,這個艱巨的任務就交給諸葛亮去完成吧!

這個艱巨的任務是分步進行的。

首先,徐庶投靠劉備並且取得信任。其次,徐庶在「不得不」離開劉備的時候向劉備極力推薦諸葛亮(詳見9.徐庶和司馬徽的真面目)。然後,劉備「三顧茅廬」。接下來,就是由諸葛亮給飢不擇食的劉備進行洗腦了。這個洗腦的過程我們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就是這個著名的「隆中對」。

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我們還是先來回顧一下之前的事情。

劉備被趕到劉表那裡之後,曹操就全力消化當初袁紹的地盤。局面穩定之後,曹操又北征烏桓,追殺袁氏兄弟,再接回蔡文姬。前前後後有好幾年時間:公元200年底進行的「官渡之戰」——公元202年五月袁紹病死——到公元206年,曹操徹底肅清袁家的殘餘勢力,控制了原來袁紹佔據的所有地盤——公元207年遠征烏桓——公元208年清明節前夕蔡文姬回到漢朝——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導演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為了幫助劉備發展勢力,更重要的是為了給以後的行動做鋪墊,徐庶被派遣到劉備那裡做卧底(詳見9.徐庶和司馬徽的真面目)。徐庶幫助劉備站穩了腳跟,發展了力量,實際上也是為曹操的「三分天下」大計在努力工作著。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徐庶就「不得不」離開劉備去曹操那裡報到。臨走之時,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了「卧龍先生」——諸葛亮。

劉備的注意力就全都轉向了這位「卧龍先生」。

「一顧茅廬」,劉備沒有見到諸葛亮,「二顧茅廬」,劉備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為什麼?

借用《三國演義》中諸葛均的話說是「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總之是「往來莫測,不知去所」。正當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戰火即將到來之時,諸葛亮和他的朋友們似乎什麼都不關心;從表面上看諸葛亮只顧四處遊玩,下棋彈琴,十天半月也未見得回家一趟,他就是如此「躬耕隴畝」的嗎?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不管怎麼說,反正劉備是被弄得暈頭轉向,對神秘莫測的諸葛亮更加心嚮往之。

其實呢,是諸葛亮需要進行相應的準備。第一,年紀輕輕的諸葛亮需要吊劉備的胃口,為以後自身在劉備面前的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諸葛亮需要對劉備的情況進行相應的了解和熟悉,以及進行相應的準備和安排,這需要時間。第三,時機還不成熟,劉表還活得很精神,劉備這根「攪屎棍」還沒有把荊州攪亂,而諸葛亮只要出山就必須顯露出過人的本領,否則既不能服眾也不能受到劉備的重視。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曹操還沒有肅清後方和邊患,還沒有接回蔡文姬。

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

終於,劉備的胃口被吊足了……

終於,諸葛亮的準備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

終於,曹操肅清了後方和邊患,接回了蔡文姬……

終於,劉表馬上就要去世了,荊州的人心也讓劉備給攪和得差不多了(就跟當年陶謙的徐州一樣)……

終於,劉備來「三顧茅廬」了。

時機成熟了。

曹操馬上就要南征了。

劉備在荊州也過了好幾年舒心日子了,雖然少不了跟蔡瑁之流鉤心鬥角。

該有人去劉備那裡給劉備洗腦了。

該催促劉備去禍害正宗的皇親——荊州的劉表及其兒子們了。

於是,劉備就見到了諸葛亮。

於是,就有了聞名千古的《隆中對》。

下面,我就給大家剖析一下這個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的騙局本質。

劉備向諸葛亮求教:「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的回答是:「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諸葛亮給劉備「全面」地分析了當時的局面,極力片面誇大曹操的優勢,故意忽略很多或明或暗的反曹操勢力的存在。然後,諸葛亮就匆匆得出結論,「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明確告訴劉備不要跟曹操正面衝突,在思想上引導劉備將注意力用在其他人身上。

後來,諸葛亮去江東遊說的時候,為了鼓動江東人士對抗曹操,才向人們分析了一些曹操在表面上的劣勢和短處,幾乎將曹操貶得一無是處。既然你諸葛亮心裡是這麼認為曹操的,當初為什麼又說「此誠不可與爭鋒」呢?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二,諸葛亮又極力片面誇大孫權的優勢,故意隱瞞孫權不穩定的因素。

孫權的父親孫堅於公元172年被朝廷任命為鹽瀆縣丞,開始涉入基層政壇。公元186年,朝廷拜孫堅為議郎。公元188年孫堅任長沙太守,隸屬於荊州。公元189年,因率部討伐董卓,孫堅即離任,他所推薦的繼任者蘇代被劉表擊敗,荊州成為劉表的勢力範圍。後來袁術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時間很短(這個豫州就是後來劉備任豫州牧的那個豫州)。公元191年,袁術派孫堅攻打劉表,結果孫堅被劉表部下截擊身亡。孫堅留給兒子們的只有私藏玉璽的壞名聲和少許部眾,根本沒有什麼實際地盤。

孫權的兄長孫策當初也是受孫堅私藏玉璽的影響很孤立,支持者很少。孫堅死後,年僅十七、八歲的孫策率部投靠了袁術一段時間,並將傳國玉璽獻給袁術以求自保。後孫策趁袁術稱帝(公元197年二月)之際脫離袁術,攻略江東各地。在江東,孫策先是「屠戮英豪」——包括殺死心向朝廷維護統一的許貢**,後又進行收買,才與江東當地的大族相互妥協而勉強站穩腳跟。不久(公元200年),孫策即遭到許貢的門客刺殺而不治身亡。孫策去世之時年僅26歲。孫策留給弟弟孫權的僅僅是剛剛佔領了兩三年的、人心不穩的地盤,而且這塊地盤上的經濟、文化還是相對很落後的。

孫策死後,年僅十八歲的孫權掌權。但是,孫權的威望和能力都還很不足,凡事皆仰仗以前的文武眾人,所謂「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實際上就是軍政大權旁落。孫權手下的人除了一部分武將,其他人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曹操大軍時都是主張歸順朝廷的,總體上與曹操對抗的意願非常弱,也就是士氣嚴重不足。

綜合來講,在公元208年初,孫權在名義上掌權才8年,他的年齡才26歲,他的處境是人心不穩、兵微將寡、主少而臣疑,其實力還遠不及擁有荊州的劉表——即便身體健康有問題,也遠不及益州的劉璋。

這些情況諸葛亮都故意忽略,他只是含混地定論「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然後就下結論說「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裡也不是劉備的努力方向。

第三,諸葛亮終於給劉備找到了出路和目標,那就是荊州和益州。

在此,諸葛亮故意忽略了這兩個地盤的主人都是正宗的「漢室宗親」,極力攛掇劉備謀取兩個本家的地盤。從復興劉氏的「漢室」的角度來講,諸葛亮勸說劉備聯合宗族的劉表和劉璋共同奪回劉氏江山才是正理。可是,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卻反其道而行,極力鼓動劉備進行「同室操戈」,搞「窩兒里斗」。好像只有劉備才是「帝室之胄」,而劉表、劉璋反倒成了假冒偽劣的皇族成員了。好像只有如此「手足相殘」,劉備才能夠「信義著於四海」,才能夠復興漢室。這些話也只能是劉備這種假冒偽劣的「皇叔」才能聽得進去。

再者,荊州和益州都是東漢末期相對穩定的地區,劉表經營荊州多年,根基穩固,實力雄厚;想當年,背後有袁術撐腰的、強悍的孫堅來犯都喪命於此。益州更是劉焉、劉璋父子經營多年,遠離中原戰亂,地方安寧,人心穩定。

大家想一想,後來劉備手下的許多著名的文臣武將不都是出身荊州和益州的嗎?比如魏延、嚴顏、黃忠、張松、李嚴……等等,歸降曹操的蒯異度、文聘之流……尤其是還有後來投降曹丕的黃權,劉備都說是他辜負了黃權而不是黃權辜負了他劉備,後來,曹丕和司馬懿都對黃權禮敬有加,從內心裡尊重黃權。

可是,諸葛亮卻對劉備極力講述什麼「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然後就武斷定論「其主不能守」,繼而誘惑劉備,「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事實證明,這種策略只能加劇劉備與荊州集團的矛盾,造成荊州集團的分裂,使之無法聯合起來對抗曹操。最終,實力強大的荊州集團土崩瓦解,荊州的軍隊也在「赤壁之戰」中被曹操的「借刀殺人」之計消滅了。當然了,這樣的結果是完全符合曹操「三分天下」的大計的。

接著,諸葛亮又蠱惑劉備謀取益州,什麼「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什麼「劉璋暗弱」、什麼「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尤其是一句「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這句話可太有蠱惑力、太有煽動力了。你劉備既然號稱是「帝室之胄」,就應該在大政方針上效仿高祖劉邦。諸葛亮在此偷換概念、移花接木,把劉邦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牽強附會說成是因為先擁有益州,以此來蠱惑、誤導劉備。可是,這個賣草鞋出身的劉備哪裡知道這些事情,他更不知道當年劉邦在那裡即便是很短暫的日子裡是多麼艱難、多麼凄苦啊?!否則當初怎麼會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事情發生呢?否則何必又要費腦筋搞什麼「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呢?

結果,劉備真的就把以後發展的戰略重點放在益州了。

終於,諸葛亮完成了給劉備洗腦的艱巨任務。

劉備把諸葛亮的觀點奉為圭臬,決心「向高祖學習」,「再走高祖的長征路」。劉備彷彿看到了他親自率領大軍,衝出益州,挺進中原,各地百姓都「簞食壺漿」,向他高呼「萬歲」……

劉備果然「茅塞頓開」,覺得「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劉備在不知不覺中又鑽進了曹操的圈套,進入了為死對頭曹操而拼搏的新階段。

***孫堅因為得到了玉璽,所以產生了窺伺神器的想法,結果是自己壯年血染沙場,死於內戰,長子孫策遇刺身亡。除了次子孫權(一個從長相看上就知道的、來歷不明的兒子)本人,孫堅的子子孫孫們(包括孫權的子孫)沒有誰是善終的。至高無上的皇權,多麼的誘人!就如黑夜裡的篝火,吸引了多少奮不顧身者前赴後繼,至死不悟……

***在所謂正史與演義中,許貢好像很不受待見,他的名聲也似乎很不好。其實這對於許貢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非常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許貢,公元150年至約公元197年。許貢在東漢末期初平年間(公元190年——193年)曾經任吳郡都尉,公元194年繼盛憲之後任吳郡太守,後被孫策擊敗。

孫策確實是非常勇猛,但是恐怕也僅限於在江東。如果孫策的對手是北方的騎兵或者是中原的正規步兵,他的優勢恐怕就沒有多少了。孫策本人最後不就是被許貢的三個門客給刺殺了嗎?

孫策繼承孫堅的遺志,早有不臣之心,欲創「不世之業」,視天下為孫家的私有物品。這就難免血雨腥風、生靈塗炭。

許貢給朝廷的密信中說: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三國志》)許貢的觀點是站在統一的大漢朝廷的立場上的,是有公心的,是為了天下太平的。

可是,許貢的密信被孫策截獲,孫策殺死了許貢。

許貢是為了維護天下一統、消弭戰亂而死的,是為大義,當得起烈士之名!

深受許貢熏陶的三個門客避開了孫策的迫害,潛藏於民間,終於找到機會,捨身刺殺孫策,與之同歸於盡,不愧為烈士!

正所謂:

三客不讓劉關張,

許貢門人揚刀槍;

捨身赴難存大義,

萬世不朽俠骨香!

裴松之曰:許貢客,無聞之小人,而能感識恩遇,臨義忘生,卒然奮發,有俟(念si,四聲,音同四)古烈矣。

在此,我要向許貢和他的三位門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後來,在白帝城的時候,不知道劉備是否有過什麼想法沒有?想當初,諸葛亮在隆中跟自己設想的戰略方針是非常明確的,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是非常有前途的……可是,劉備最終是沒有見到天下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劉備最輝煌的時候也僅僅是割據一隅稱帝,而且還是遠離中原;劉姓漢室江山最終還是「被」禪讓給曹魏了……而且,劉備好像最終也沒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當初諸葛亮並沒有答應擁戴他做皇帝,而僅僅是說幫助他成就霸業。什麼是霸業?「齊桓晉文」是也。他們都是在周天子的領導下的,是屬於臣的名分的。可是天下經過大一統之後,那種分封制的條件和理念已經過時了。諸葛亮向劉備許諾的霸業只能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是無法實在掌握和實現的。

還有些事情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劉備奪取益州之後不久即進行了第一次北伐,而且大獲全勝。然而這在曹操來講,正是大肆宣傳親王作亂並且繼續專權的借口,正是實施「三分天下」大戰略的具體保障。

緊接著,諸葛亮卻開始勸說劉備當皇帝。劉備雖然蠢蠢欲動,可是心中還是有所顧忌,最終進位漢中王。劉備還算沒糊塗到底。但是,稱王之後的劉備卻被後續的繁文縟節包圍起來,再也難有什麼大的作為了。這是劉備當初沒有預料到的,可是諸葛亮卻是早就心中有數的。

緊接著,諸葛亮又將關羽置於戰略上必敗的死地。最終,勇武如關羽者也難逃敗亡的命運。劉備集團失去了挺進中原的跳板。諸葛亮為「三分天下」的格局又加了一道保險。

後來,諸葛亮借關羽敗亡的事情做文章,藉機陷害文武雙全的孟達,同時,諸葛亮又挑撥劉備與劉封的關係,並且得逞。最終導致孟達叛變,忠勇的劉封被劉備殺死。

後來,諸葛亮終於成功地忽悠劉備稱帝了。從此,劉備越發飄飄然,更加賣力地、糊裡糊塗地為「三分天下」的大計做著貢獻。

***為了方便不熟悉有關內容的讀者,現錄隆中對原文及譯文如下:

《隆中對》原文

諸葛亮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

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隆中對》譯文

諸葛亮曾經親自種地以養活自己。他平時喜愛吟唱《梁父吟》。諸葛亮本人身高八尺,常常說自己的才能可以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大多不認可諸葛亮的說法,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交往多,比較了解他,認可他的說法。

劉備駐紮在新野的時候,徐庶投效劉備,劉備非常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極其有才幹,就好比是卧龍,將軍是否願意見見他呢?」劉備就說:「請您和他一起來吧。」而徐庶卻說:「諸葛亮這個人性情孤傲,要想見他,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他,否則是見不到他的,更絕對不可以輕慢他而讓他到這裡來,您應當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親自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見到諸葛亮之後,劉備叫旁邊的人迴避,私下跟諸葛亮說:「如今大漢朝的天下日趨衰微,奸臣竊取了朝廷大權,皇上落難。我劉備自不量力,想要在世人面前伸張大義,但是因為自己缺少智謀和能力,所以才遭受挫折,弄到如今這樣的地步。但是我劉備還沒有消沉,還不死心,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從董卓弄權作亂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勢力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低,兵力少,可是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成強大,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謀劃得當的結果。如今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打著皇帝的旗號來號令諸侯,這實在是不能與他爭奪一時之長短了。孫權佔據著江東,已經經歷了父兄三代,他的地盤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威望、有才能的人都被他重用了,因此孫權的江東是可以作為外援的,而不是可以圖謀的了。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水、沔水地區,一直到南海的資源都能得到;荊州的東面與吳郡和會稽郡相連接,西邊通向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可是荊州的主人劉表卻不能守住這裡,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吧,將軍難道就沒有什麼想法嗎?益州擁有險要的關塞、沃野千里,自然條件非常優越,那裡物產豐富,可以說是天府之國,當年漢高祖就是憑著這塊風水寶地才成就帝業的。現在益州的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著漢中,雖然百姓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卻不懂得愛惜百姓,有智謀、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皇室的後代,您的威信和仁義聞名於天下,您更應該廣泛地羅致英雄,如饑似渴地去請得到賢能的人。如果將軍能夠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穩住陣腳,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修明政治,然後等待機會。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大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再親自率領益州的主力軍隊從秦川出擊,到那時候,天下老百姓誰敢不簞食壺漿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您就成就了霸業,復興漢室的理想就實現了。」

劉備說:「太好了!」從此,劉備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地深厚、關係一天比一天密切了。

關羽、張飛等人對此很是不高興,多有怨言。劉備對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魚得到了水一樣。希望你們要以大局為重,不要再說什麼閑話了。」

關羽、張飛這才不再亂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駿傳統文化溯源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的謊言

TAG:馬駿傳統文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