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求婚使者的華麗袍子 及其子孫與北京的神秘聯繫

求婚使者的華麗袍子 及其子孫與北京的神秘聯繫

展覽

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

時間:2018年2月27日至7月22日

(《步輦圖》展出兩個月)

地點: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最近的《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從故宮借來了不常展出的《步輦圖》,許多朋友都不顧排隊之苦,一睹原畫的真容,甚至有從外地專程來看畫的。《步輦圖》傳說是閻立本的作品,作為傳世名畫,知名度極高,收入義務教育課本,我想每個中國人看它都不會眼生。畫上內容是唐太宗貞觀十五年的一次新聞事件: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迎娶文成公主。主流觀點認為它是宋摹唐作,也有激進觀點認為它是金元之後的「偽作」。

《步輦圖》

與伊朗文化密不可分的錦袍

畫中十三個人,右邊九個穿著紅白條紋裙的宮女抬著「腰輿」上大她們幾圈的唐太宗,左邊三人侍立,當中服飾最華麗的那位,便是吐蕃大相(也叫大論,藏文讀作blon-chen)祿東贊。他以長巾束髮,身著圓領團花錦袍,腰間掛帛囊。錦袍圖案分為兩種:一種是聯珠紋內立鳥;一種是魚鱗紋內羊或駝,一禽一獸,一天一地,相映成趣,朱白相間,艷麗奪目。這件錦袍,引發了我的興趣。

吐蕃人熱愛金銀器,吐蕃工匠長於製作金銀器,美國學者謝弗在《撒馬爾罕的金桃》中把吐蕃金器譽為「中世紀的一大奇蹟」。吐蕃人也熱愛色澤艷麗、圖案豐富的織錦,但他們並未學會製作織錦。

對於錦袍的產地,有不同看法。沈從文先生叫它「小袖花錦袍」,認為它就是《唐六典》中提到的由四川一帶工匠織造的「蕃客錦袍」。當時唐代成都的織錦工人每年要織造二百件錦袍上貢,專供唐王朝贈予遠來長安朝貢的使者,或者作為賞賜給周邊「四夷」首領的禮品。姜伯勤先生則認為這種聯珠紋織錦來自粟特,其紋飾風格為波斯薩珊式樣。義大利藏學家圖齊教授在《穿越喜馬拉雅山》一書中指出:「無可懷疑的是,西藏在早期就與伊朗文化有著聯繫。這可能是出於遷徙和貿易的原因,藝術及裝飾主題也隨之從伊朗傳入了西藏。」

近年流散海外的青海都蘭古代絲織品中,有一件聯珠對鳥紋小孩錦服,現藏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可以看作《步輦圖》祿東贊錦袍的同類實物材料。考古學者林梅村認為這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吐蕃織錦的產地就在吐蕃帝國境內而非中亞:阿拉伯佔領中亞後,一些不甘臣服的粟特人流亡吐蕃統治下的西域。在粟特移民的幫助下,吐蕃建立了自己的絲綢紡織業,在吐蕃至少建立過兩個絲錦生產基地,一個在於闐,一個在敦煌。在於闐生產的織錦史書稱為「胡錦」,而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生產的織錦則被稱為「番錦」。無論「胡錦」還是「番錦」,都具有強烈的粟特藝術風格,也許是流亡西域的粟特工匠為吐蕃王公貴族織造的。

神奇的祿東贊 藏族的「阿凡提」

祿東贊的衣服這麼神奇,祿東贊本人同樣神奇。說祿東贊,就不能不提松贊干布。和李淵、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幾乎同時,南日倫贊、松贊干布父子統一了青藏高原,結束了邦國對立,互不統屬的時代。貞觀八年,唐蕃之間遣使通貢,有了直接接觸。松贊干布聽說突厥和吐谷渾都作了「天可汗」的駙馬爺,也向唐太宗求婚,被拒。

顏面掃地的松贊干布大怒,發兵襲擊唐邊境,兩軍互有勝負。於是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再次求婚,十四年,更派第一重臣祿東贊出使大唐,執重禮表示誠意,轉年到達長安,這次李世民同意讓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和親。

祿東贊是個情商極高的人,《舊唐書》稱他「雖不識文記,而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祿東贊面對唐太宗時,謙恭有禮,不卑不亢,應答的每一句話都合天子之意。太宗很欣賞他,要把琅玡長公主的外孫女嫁給他。這要是換別人,得馬上磕頭謝恩,白娶一個媳婦,從此和大唐皇帝成了親戚,哪找這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可人家祿東贊怎麼回答呢?《新唐書》里記載他是這麼說的:「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取」——我年輕時就已經在吐蕃娶了老婆,雖然您家的姑娘無比尊貴,可我不願意拋棄糟糠之妻。再說了,我是代替吐蕃老大求親的,現在老大還沒娶到媳婦,我倒先娶一個,這不像話啊!

祿東贊幾句話說完,一個對婚姻忠誠、對主君忠誠的好男人形象拔地而起,唐太宗聽了立馬嘉獎了他。在藏文史書里,祿東贊迎親還被演繹出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如「六難婚使」,著名的螞蟻穿珠。祿東贊簡直變成為智慧化身,藏族的「阿凡提」。

祿東贊後代葬於燕山腳下

講完祿東贊請婚的故事,恐怕沒人會想到,這位祿東贊還和咱們北京有些瓜葛呢。在展廳不顯眼的位置,有一組唐懿宗咸通六年的「論博言墓誌、墓誌蓋」,出土於京郊石景山。不要小看這方墓誌,它可稱得起是北京地區出土的反映唐蕃關係的最重要文物,歷史價值非常高。論博言是何許人呢?他不僅是吐蕃人,而且就是《步輦圖》里穿錦袍的祿東贊的曾曾孫子,曾在幽州節度衙門任押衙。

松贊干布死後,兩代贊普皆年幼,所以吐蕃軍政大權一直握在祿東贊及其家族手中。祿東贊姓噶爾,在吐蕃歷史上有一個持續近五十年的噶爾氏專政時期。祿東贊南征珞地(珞巴族區域),北攻于闐,東北滅白蘭、党項,吞併吐谷渾。祿東贊死後,長子贊悉若,次子欽陵先後任大相,權傾一時,但最終難以擺脫被搞掉的命運。政變中吐蕃君臣聯合捕殺噶爾氏親黨兩千餘人,欽陵自盡,祿東贊三子贊婆率部眾數千人投歸唐朝。這時唐朝已經進入武后時代,武則天給贊婆封官晉爵,後代定居漢地,以「論」為姓——「宰相為論,因而氏焉」:吐蕃的宰相叫做「大論」,所以就姓「論」。論博言墓誌說明,博言的祖父、叔祖父、父親、堂兄和兒子都在唐朝邊境做官。墓誌還記載了吐蕃自然人文概況,可以看出唐朝人對於吐蕃的認識。墓誌蓋也完全是唐代規制,上面刻有漢文化傳統紋飾——牡丹花及十二生肖。

祿東贊身上的織錦圖案來自中亞粟特或者更西的波斯,祿東贊的後代葬在燕山腳下,這是青藏高原作為歐亞大陸內部重要區域,密切交通東西方世界的生動事例。讀者朋友若有興趣,下次去首博看「西藏大展」,不妨仔細端詳一下《步輦圖》里祿東贊的錦袍和祿東贊後人的墓誌,說不定還有新發現。

文| 劉昂

本文刊載於20180330《北京青年報》B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與齊白石:奇妙的藝壇CP
中國的金南珠們該如何擺脫「婆媽困局」?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