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誰的責任最大,潼關慘敗哥舒翰有多少責任?

安史之亂誰的責任最大,潼關慘敗哥舒翰有多少責任?

安史之亂因為蕃鎮權力太重,致大唐由盛而衰,是李世民的安邊失策,或是唐玄宗的大意,或是李林甫的專權,或是楊國忠的無能?到底是誰的責任?

答:首先一點,關於安史之亂能不能避免的問題,可以這樣概括:它難以避免,但是完全有機會提前平定。

作為一場幾乎要掉唐朝半條命的慘烈浩劫,安史之亂的爆發原因,也被好些專業學者總結過很多遍。而其中核心一條,就是唐王朝的軍事制度設計出了問題:大唐自開國後,一百年來國防穩定的基石,就是著名的府兵制度。但是這個制度是建立在唐朝的土地制度上的。隨著盛唐經濟的繁榮,土地兼并不可遏制,府兵制存在的土壤,也在越發的萎縮,直到安史之亂前的天寶年間,徹底不復存在。但是府兵制沒有了,國防卻不能沒有。於是節度使制度,也就成了主角!

關於盛唐時期,導致空前劫難的節度使制度,史家的詬病非常多。但是以當時的局面看,這也是盛唐時代,大唐王朝能夠採用的最高效的軍事動員體制。畢竟在大唐王朝的國防戰略里,西面面對吐蕃的威脅,北面面對契丹的侵擾,西北更要保護連接經濟命脈的絲綢之路。大唐軍隊的動員頻率,即使是國泰民安的年代裡,也是十分的高。這就意味著在失去府兵制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唐朝也必須採取這種將軍隊財政動員大權集中在將領一身的制度!

安史之亂潼關慘敗,哥舒翰有多少責任?

雖說楊國忠,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戰

但是

1哥舒翰帶領全部20萬潼關守軍傾巢而出,難道他就不能留守10萬人,他就不怕潼關被偷襲?這不是犯了很大戰術上錯誤?

2哥舒翰擊潰崔乾佑的前鋒老弱殘兵後,按理說可以見好就收,退回潼關,但他連續追擊了三天三夜(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將領就不會預計到是誘敵之計?),來到了峽谷而繼續冒進進入峽谷追擊敵人(難道就不預先想到埋伏?他以之前不肯出戰就是因為怕敵人誘敵之計),結果遭到埋伏,又中了敵人的內訌之計,結果唐軍自相殘殺到筋疲力盡後,崔乾佑反攻,幾乎全殲哥舒翰20萬大軍~

雖說唐玄宗犯了政治和戰略上的失誤,難道哥舒翰不應該需要負上戰術上的絕對責任?戰術上的慘敗,唐軍是可以避免的!(主要是追擊三天三夜後中埋伏)。

哥舒翰確有責任,

不過哥舒翰當時因病不能視事(中風後遺症,不能走路,思維肯定也受了影響),由下面兩個部將管事,這2人又不和,以致軍令不一、分畫不明,士氣低落,這些因素也不能忽略。一對昏庸君臣,硬要一個中風病人率一堆雜兵出擊,這才是最大的錯誤,戰略錯誤。

而且,皇帝和楊國忠給哥舒翰的命令是什麼?是進攻,收復洛陽。

哥舒翰如果見好就收,退回潼關,邊令誠這個死太監藉機又在皇帝面前煽風點火,楊國忠趁勢再撮合幾句,怎麼辦?因為王思禮的建議和哥舒翰猶豫不決,楊國忠已經知道了哥舒翰可能對他下手,兩人已經鬧翻了,這時候如果哥舒翰退回潼關,楊國忠正愁找不到理由搞他呢,可能的結果:1.勤王之師已趕到,楊國忠有底氣殺哥舒翰;2.哥舒翰發動兵變,清君側幹掉楊國忠。這兩個無論哪個都是自亂陣腳,安祿山正好坐收漁翁之利。

我要是高仙芝,我就先多花點錢穩住邊令誠,然後借口糧餉未足,拖個十天再說,至少先等援軍到達,打一個小勝仗。

有人會覺得感覺哥舒翰還是多少有點背鍋了,出潼關去主動攻擊本來就是唐玄宗逼他做的,哥舒翰再老糊塗畢竟也打了一輩子仗,該不該出關他自己是清楚的,所以他是慟哭出關,而且有封長青和高仙芝的例子他也不敢抗旨。不管哥舒翰是老糊塗還是治兵不行,有他在,叛軍當時也不敢輕易進關。說哥舒翰出關後指揮不當感覺還是他當時已經是消極狀態了,他認為反正這仗也打不贏,而且對唐玄宗的指示有消極的情緒,他認為反正讓我打我就打吧,怎麼都是你們說的算,我說什麼都沒有用。

唉說白了,還是唐玄宗的鍋阿。還有哥舒翰不想步高仙芝的後塵。要是像于謙,王陽明這種大公無私的估計就見好就收了。最大的責任是唐玄宗,殺高仙芝封常清,軍心動搖。用哥舒翰。他中風後遺症,怎帶兵?用一足球主帥的話,我只負自己應負責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初期最大的功臣張巡,使南方三千萬百姓免遭戰火
中華文明歷史上最危險的時期,其中一次是安史之亂!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