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遍地英雄下夕煙,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朝廷與藩鎮

遍地英雄下夕煙,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朝廷與藩鎮

安史之亂之前,藩鎮勢力過於強大,有尾大不掉之勢,就已經成為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並且不斷上奏朝廷,希望玄宗能夠加以注意,及早預防。但玄宗認為,有朔方節度使在,安祿山不至於造反,即便造反,朝廷也可以依靠自己強大的實力完全碾壓。結果是安祿山真造反了,朔方軍確實也去鎮壓了,但初期作戰不利,朔方軍據城自守,不肯出戰,玄宗催促出戰,結果反而是朔方軍被安祿山擊敗了。

其實朔方軍的作戰方案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玄宗認為自己被打臉了,面子上掛不住,所以才堅持要求朔方軍作為朝廷軍隊,要以堂堂之陣,正面完全徹底的碾壓安祿山,以此來證明他事前的判斷是沒有問題的,安祿山根本就不足掛齒。這就犯了平叛的大忌。叛軍初起時一般都氣勢甚銳,利在速戰,如果朝廷軍隊只是進行封鎖和壓迫,但不正面野戰,叛軍的氣勢慢慢就衰竭了。

朔方軍戰敗後,玄宗也慌了,就開始準備出逃。然後從各地調集援軍,想在洛陽以東組織防禦力量,把安祿山阻止在洛陽以東。按照這個方案組織軍隊之後才發現,雖然朝廷調集的軍隊數量和規模確實已經很大了,對叛軍是有優勢的,但戰鬥力實際上並不如叛軍,而且也前線將領下屬部隊太多,也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結果,所以很快朝廷就進行了戰區劃分,分為不同的規模小一點的藩鎮,以此來組織防禦體系。

此後,隨著戰爭的進展,朝廷不斷調整關東地區的防禦體系,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劃分了很多藩鎮,其中一些是安祿山、史思明叛軍中又反正投降朝廷的,朝廷也都劃分了防區,形成為藩鎮,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河北和山東一帶的幾個藩鎮,叛服無常。

朝廷起初試圖通過軍事行動來消滅這些倔強不服的藩鎮,但連續出現了幾次派到前線的藩鎮軍隊也跟著一起叛亂的情況,叛亂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擴大了。尤其是在德宗到憲宗的時期,朝廷和藩鎮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拉鋸,但朝廷自己掌握的禁軍不足以完全壓倒藩鎮,平叛也只能依賴其它藩鎮的軍隊。朝廷無可奈何,只能承認現實,劃分更多的藩鎮,縮小每個藩鎮的實力,避免單個藩鎮勢力過大,危及朝廷權威。

朝廷與藩鎮之間的這個博弈持續了差不多四五十年,最後形成的均勢就是這個。除了憲宗時期朝廷一度處於上風之外,其它時間朝廷拿藩鎮都沒有太多辦法。最典型的則是德宗時期,朝廷調動其它藩鎮去圍攻公然背叛朝廷的藩鎮,結果被派去的藩鎮也跟著一起造反了。朝廷從關中調派的涇原兵在路過長安時,因為朝廷賞賜不到位,就發動了叛亂,德宗不得不出逃奉天,這也就是所謂的涇原之亂。

不過,朝廷和藩鎮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最後達成的均勢就是像春秋時期的各個小國和周天子的關係一樣,雖然在自己的轄區內實際上就是土皇帝,完全掌握軍事、行政、人事和財政權力,朝廷無力干涉,但表面上還是對朝廷表示服從,盡量避免和朝廷發生正面衝突。而朝廷試圖通過擴大禁軍規模來消滅藩鎮的努力在憲宗死後也基本上就結束了,也接受了現實,不再強硬要求藩鎮完全服從朝廷,只要不公開挑戰朝廷就行。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黃巢起義,才被完全打破。黃巢起義打破了原來的藩鎮勢力的均衡格局,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較強大的勢力,其中最著名的比如朱溫和李克用,他們通過征服和消滅自己周邊的藩鎮,不斷增強自己的勢力,最終是在兼并戰爭中強大起來的朱溫給了唐朝朝廷最後一擊,徹底消滅了唐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時,為何節度使的軍隊比朝廷的軍隊忠心
唐朝「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偶然出現的嗎?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