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叫導師一聲「爸爸」,該不該?

叫導師一聲「爸爸」,該不該?

不想當學徒的壹讀君 | 吳銳

又一位寒門學子(研究生)不堪導師的壓力離開了這個世界。幾天前,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跳樓自殺。據媒體報道,陶崇園的導師王攀信奉傳統師徒制式的師生關係,自己帶的研究生要像古代入室弟子一樣,為自己洗衣服、為自己買飯、早上要負責打電話叫自己起床……甚至要叫自己爸爸!

由於近年來多次發生(碩士、博士)研究生無法承受導師這種「師父」般的壓力而選擇輕生,導師不再只是老師,而是老闆、領導、甚至……爸爸?有人說,如師如父,為老師干點活、效忠不是應當的嗎?今天壹讀君要告訴你:你翻的那是老黃曆!

師「父」,傳統師徒制權威的體現

司機「師傅」、「這是我的師父」——在現代,「師傅」和「師父」語義不同。但在這兩個詞產生之初,其實是一樣的意思。

戰國時期,師傅專指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比如《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秦漢以後,師傅就升格為專指帝王之師的專用稱謂,所謂帝者之師,稱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統稱師傅。比如《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從西漢到南宋,「師傅」一詞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繫在一起。

從南宋開始,「師傅」一詞又重新進入尋常百姓家,從這以後所有教書先生都可以被稱為「師傅」。

唐代以後,「師傅」一詞進化出一個分支,它就是「師父」。師父這個詞的含義要比師傅廣博了很多,除了包含傳統教育中的老師以外,還專指具有特殊技能或工、商、戲劇等行業中的老師。至元、明時期,師父一詞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含義,即對和尚、道士的尊稱。

從師傅一詞衍生出師父,除了有諧音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文化觀念的注入,要讓老師升格為父親!那麼為什麼唐代以後各行各業中的師徒關係會演變成一種近似血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來一探其中的緣由。

「吃這碗飯的」:奴隸式學徒背後的經濟學

剛才提到,師父一詞出現於唐代以後,唐宋時期正是我國手工業發展非常繁榮的時期,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非常多。比如在北宋汴京、南宋臨安,行會多達數十家,入行者成百上千人。

發展到元明兩代,手工業者被一律編入匠籍,隸屬於官府,從法律地位上說,要一世為匠,手藝和義務世代承襲,不許私自分戶,不得脫籍改行。所以按照當時的制度,手工業者技藝一般都是在內部代代相傳。

另一方面從主觀意願來說,匠人是不願意收徒的。在古代沒有網路和各種書籍,你要想學一門手藝,就必須有人教。但對於一個手工業者來說,不論是製鞋還是釀酒,還是練功夫去鏢局當差,這都是一門安身立命的本領,這都是有知識產權,「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很多手工業家庭不但只傳藝於自己家人,而且是「傳男不傳女」,生怕謀生手段被沒有血緣的外姓人學去。

古代的行業協會也鼓勵匠人們把手藝傳給兒子,比如清光緒年間陶藝工會就規定:父親已入行,兒子要入行的,交入行費9元白銀;無父無兄在行的,要有師父接受其入行,每年交入行費50元白銀,6年學徒就要交300元白銀(真是剝削啊)。

那麼一個匠人在什麼情況下會願意收徒呢?一種可能是他沒兒子,另一種可能是他需要擴大生產,自己家裡人手不夠。但這終究都是迫不得已,所以手工業者收徒時,對弟子的人品非常看重,務必要確保對方對自己絕對忠誠,不會學藝有成就立刻分家和自己競爭。甚至古代有些行業協會,如蘇州金箔行,規定「每姓只能授徒一人」,就是怕徒弟多了,將來和師父搶飯碗。

基於以上原因,傳統倫理中「父為子綱」的封建宗法觀念就以「師為徒綱」的形式出現在了師徒關係中,就有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弟子要「尊師命,守師訓」,「師徒如父子」等等說法,弟子要對師父絕對遵從。「師傅」一詞也就在民間完成了向「師父」一詞的轉變。

由於師父決定著弟子能否進入這個行業,另外師徒之間信息不對稱,師父掌握著決定弟子未來能否生存的「知識產權」,所以弟子,特別是入室弟子,對師父往往呈現出一種人身依附關係。有些師父也就借著這種關係對弟子苛責壓榨。

明代有一位著名建築師名叫馮巧,從萬曆到崇禎,所有宮殿他都參與設計。他直到老年,仍孤身一人。學徒董九「往執役門下,數載不得其傳」,但他仍然幾十年服侍其左右,「不懈益恭」,終於感動了馮巧,「一日,九獨侍巧,顧曰:子可教矣!於是盡傳其奧」。

唉!這馮巧再抻兩年可能就一命嗚呼了,如果那樣,董九幾十年的辛苦就算白費了。

影片《霸王別姬》

更有甚者,比如電影《霸王別姬》反映了民國時期梨園行業生存狀態,主角程蝶衣和師父的關係是既像父子,又像師父的一件財產,他拜完師要簽賣身契,他師父甚至會收錢把他交給一個老變態過夜。好可怕!

學院制下的「師徒關係」:尊重與平等

中國傳統師徒制瓦解於本世紀初,由學院製取而代之。

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正式確定了我國學院制大學教育的模式。我國傳統師徒制最終被西方學院製取代,成為歷史。在現代化教育模式下,技能被規範成不同的學科進入學校,再通過老師傳授給學生。老師靠教學謀生,而非自己從事生產製造,教師的收入來源於政府財政,師生關係趨向平等。

現在,我國的師徒制只存在於相聲、武術等少數領域,而且就算是這些領域,人身依附關係的師徒也越來越少。但是近來很多高校仍然出現了教師利用自己對研究生能否畢業的決定權,在師生關係中創造師徒制式的人身依附關係,甚至造成學生自殺,真是可悲。

最後壹讀君希望那些滿腦子復古思想的老師,還是專心傳道授業解惑吧,還是專心搞研究吧,特別要少看武俠小說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只有傻子才不春遊
天氣預報到底為什麼不準?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