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原標題: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


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度傳為佳話。十八路諸侯包括了: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再加上發起者曹操,總共十八路諸侯。如此聲勢浩大的陣容,卻因為各自私利,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到最後大開殺戒,最終成為一大遺憾。


今天我們來分析兩個問題,第一是在正史中(三國志和後漢書),討伐董卓究竟是哪幾路。第二就是在聯盟解散初期各諸侯的動向。

一:正史中的各路諸侯


反董卓聯合軍在正史上我們要參考兩本,第一就是三國志,第二就是後漢書。我們先從三國志開始了解。


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觽(同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在三國志中,記載了部分聯合軍勢力。我們可以看出有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袁紹,張邈,橋瑁,袁遺,鮑信和曹操。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發現,是曹操矯詔,召集眾諸侯,形成了一隻龐大的聯合隊伍。因為當時天子在董卓手裡,不可能給各路諸侯下詔書讓他們來清君側。曹操於是想出矯詔這一個謀略,讓聯合軍「名正言順」。眾所周知,漢朝皇帝的威望依舊很高,即使大漢王朝在走向下坡路,但是當時的人更加看重禮制和皇權。無論如何,一道詔書最少可以讓中下層官兵具有正義感,對於士氣是非常有打擊的。


另外,當時劉備一隻屬於歸附他人的情況下,劉備,關羽,張飛傳雖然記載了他們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合軍,但是都沒有記載討伐董卓時候的任何功績,說明劉關張那會也許只是依附於某個諸侯或者某個勢力,並沒有大放異彩。


在三國志中卻明確記載了,是誰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呢,其實是橋瑁。


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來,是橋瑁偽造京城中三公給各州郡發布的「討賊檄文」。然後公布諸侯並表示希望諸侯們齊心協力,共同討伐董卓。

在後漢書中,還記載了張超也參加了反董卓聯合軍。根據三國志中的孫破虜傳中在反董卓聯合的記載,孫堅很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袁術,所以孫堅嚴格來說並未成為一方諸侯。



我們先選擇幾位正史中反董卓聯合軍的諸侯的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反董卓聯合軍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先來說說韓馥。韓馥是一個非常有政績的諸侯,當時韓馥任冀州牧。在韓馥的治理下,冀州百姓安居樂業,糧食充足。從袁紹逃出了洛陽以後,在渤海大練兵馬。因為當時距離袁紹比較近的就是韓馥,韓馥畏懼袁紹,於是在各要地防守袁紹。在橋瑁建議討伐董卓的時候,韓馥還躊躇不定,詢問手下現如今是應該支持董卓還是支持袁紹。韓馥的一個從事認為,韓馥將精力應該放在擴大地盤,而不應糾結在支持誰的選擇中。所以建議韓馥應該不主動用刀兵,應該看看其他諸侯如果有響應的再跟著相應。於是韓馥同意了,當各地紛紛起兵的時候,韓馥還給袁紹一封信,表述董卓非常歹毒,自己願意起兵。

再來說說這個孔伷。孔伷這位諸侯字公緒,是陳留人。他有一個有點就是能聊能說,據傳原來鄭泰和董卓比喻說:「孔伷可以高談闊論,將枯枝說的重生」。在我們看來孔伷是一個滿腹經綸的人物,但是歷史記載僅僅如此,誰又知孔伷有什麼能耐,有什麼想法。雖然三國志惜字如金,但是有能耐的介紹也會較為詳細,可見孔伷也許真的只是會高談闊論而已了。


在這些路諸侯中,我們可以看到德高望重者,仁慈好學者不少。王匡輕財好施,橋瑁甚有威惠,袁遺長大而能勤學。這都是按照古代思想中優秀人才的典範。但是我認為,對於一方諸侯來說,在真刀真槍已經幹起來的前提下,您德高望重,輕財好施,甚有威惠,勤學之類的好像在短時間內對戰局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且各懷異心,終究不能成大器。



總的來說,在組成聯合軍之前,各諸侯就早有異心。各諸侯都善於學問或者統治,對於軍事和大局觀可能並不會有太多造詣。所以董卓完全有能力認為他們是「土雞瓦狗」。


二:聯盟解散初期各諸侯的動向


在三國志中,雖然沒有特別詳細的介紹各位諸侯分崩離析,但是對於他們的動向還是有所描述的。


1: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2: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3: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4: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5:袁術與紹有隙。


6: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


從以上六段摘抄,我們可以看出來。討伐董卓還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效果,眾諸侯早就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吵吵起來了。首先是劉岱和橋瑁互相看不順眼,劉岱將橋瑁殺害了。我們可以看出反董卓聯合軍的發起人都被原是同盟的諸侯殺掉了,那聯合軍更是虛無一樣的存在了。聯合軍解散了以後,袁紹和韓馥都想立劉虞為皇帝,但是劉虞始終不敢同意。那時袁紹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一個印信,勸說曹操與其同夥,但是曹操並沒有同意。於是曹操和袁紹開始出現間隙。我們且不說袁紹想破壞制度立新皇帝,肯定是有所圖謀的。但是袁紹最為反董卓軍的盟主,政治素養如此低下,也刷新了我們對袁紹的認知。


劉虞拒絕當皇帝後,因勢力交錯最終城破兵敗。袁紹又威脅原來的戰友韓馥,最後將韓馥逼到了無法退步的情形下,袁紹奪去了韓馥的冀州,從此袁紹就有了自己有史以來最大的封地。


袁術和袁紹雖然是從兄弟,但是好朋友終有分手的那一天。很顯然,這兩位兄弟都是為了權勢來爭奪的。


又過了不久,張邈和陳宮一起叛變了曹操迎合了呂布。結果各郡縣都參與進去。結果很多人也投奔(融合)他們了。另起一方割據勢力。


綜上所述,十八路諸侯都各懷異心,為了表面上的禮儀人倫,心裡卻為了更自私的勢力紛爭而暗藏玄機,這是一個時代中人心的沒落么?也許不是,這是人之常情罷了。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由全網統一帳號:「正聊三國」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聊三國 的精彩文章:

夏侯惇為何被稱為剛烈?歷史上不是因為吃眼睛而是因為此事!
陳孔璋學無所遺,討賊檄文愈操疾

TAG:正聊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