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日清明!這些名家筆下的清明,越讀越有味道!

明日清明!這些名家筆下的清明,越讀越有味道!

中國教育報

ID:Zhongguojiaoyubao

關注

今天是寒食節,明天是清明節。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植樹、放風箏……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隨著一年年的緬懷與思念,我們的民族和文化綿延不息。

今天,中教君為大家收集了多位名家、名人筆下的清明,與孩子一起聆聽這些對故人往事的追憶,這個清明也將有別樣的意義。

清明,我們祭奠先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在名家們的筆下,自然也少不了對祭祀祖先的回憶。在葉聖陶先生筆下的香爐蠟盞、裊裊煙火中,緬懷祖先也多了一份神聖……

葉聖陶

逢到節令,我們依著老例祭祖先。我家過節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狹窄,三桌沒法同時祭,只得先來兩桌,再來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齊的全套,就取雜色的來應用。蠟盞彎了頭。香爐里香灰都沒有,只好把三枝香擱在爐口算數。總之,一切都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著就是拜跪。平時太少運動了,才過四十歲,膝關節已經硬化,跪下去只覺得僵僵的,此外別無所思。從前父親跟叔父在日,他們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顯得很肅穆,一跪三叩之後,又輕輕叩頭至數十回,好像在那裡默禱,然後站起來,恭敬地離開拜位。所謂「祭如在」,「臨事而敬」,他們是從小就成為習慣了的。

幾個孩子有時跟著我拜;有時說不高興拜,也就讓他們去。焚化紙錠卻是他們歡喜做的事情,在一個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紙錠加進去,看它給火焰吞食,一會兒變成白色的灰燼,彷彿有冬天撥弄炭火盆那種情味。孩子們所知道的過節,第一自然是吃飯時可有較好較多的菜;第二,這是家庭里的特種遊戲,一年內總得表演幾回的。至於祖先會扶老攜幼地到來,分著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頓之後,又帶著錢鈔回去:這在孩子是沒法想像的。

——節選自《過節》

清明,我們緬懷逝者

除了祭奠祖先,緬懷故人也給清明節平添了幾分哀傷。中教君想起了這篇鄧穎超紀念周恩來總理的感人之作。在海棠花樹下,似乎隱約可見鄧穎超撫花思人,對周恩來無限的思念和真摯情感,真切動人……

鄧穎超

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走了十二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

你不是喜愛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 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還長,到現在已經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現在依舊開得鮮艷,開得漂亮,招人喜愛。它結的果實味美,又甜又酸,開白花的結紅海棠,開紅花的結黃海棠,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真像花果山。秋後在海棠成熟的時候,大家就把它摘下來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醬,吃起來非常可口。你在的時候,海棠花開,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幾分鐘散步觀賞;夜間你工作勞累了,有時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樹前,總是抬著頭看了又看,從它那裡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後又去繼續工作。你散步的時候,有時約我一起,有時和你身邊工作的同志們一起。你看花的背影,彷彿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們在並肩欣賞我們共同喜愛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經過去了,這十二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偶爾我感到是漫長漫長的。

海棠花開的時候,叫人那麼喜愛,但是花落的時候,它又是靜悄悄的,花瓣落滿地。有人說,落花比開花更好看。龔自珍在《己亥雜詩》里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你喜歡海棠花,我也喜歡海棠花。你在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時候,我們家裡的海棠花正在盛開,因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開著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壓在書本裡頭,經過鴻雁帶到日內瓦給你。我想你在那樣繁忙的工作中間,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這樣也是一種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彷彿你仍在我們中間。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它們,離開我們,你不會再來。你到哪裡去了啊?我認為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又踏著嚴寒冬天的雪,你經過春風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你,不僅是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國家的人民服務,而且你為全人類的進步事業,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裡跟人民並肩戰鬥。

——節選自《海棠花祭》

清明,哀傷卻也有明媚的生機

清明似乎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在祭奠中直面傳統文化里往往避諱的死亡,卻又在踏青時欣喜地觸摸春天帶來的勃勃生機。於是,我們就在豐子愷的筆下看到了一群"借墓游春",將清明掃墓視作一件無上樂事的兒童,令人不禁莞爾。

豐子愷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游春,我們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們每天都去上墳。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楊庄墳」。楊庄墳離鎮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須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歲就參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擔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

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隻桌子和兩隻條凳來,於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後,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後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音竟也悠揚可聽。可惜這種笛壽命不長。拿回家裡,第二天就枯乾,吹不響了。

祭掃完畢,茂生大伯去還桌子凳子,照例送兩個甜麥塌餅和一串粽子,作為酬謝。然後諸人一同在夕陽中回去。楊庄墳上只有一株大松樹,臨著一個池塘。父親說這叫做"美人照鏡"。現在,幾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還在照鏡。閉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墳」。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墳共有五六處,須用兩隻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這筆費用由祭田開銷。祖宗們心計長,恐怕子孫不肖,上不起墳,叫他們變成餓鬼。因此特置幾畝祭田,租給農民。輪到誰家主持上墳,由誰家收租。雇船辦酒之外,費用總有餘裕。因此大家高興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興,因為可以整天在鄉下遊玩,在草地上吃午飯。

船里燒出來的飯萊,滋味特別好。因為,據老人們說,家裡有灶君菩薩,把飯菜的好滋味先嘗了去;而船里沒有灶君菩薩,所以船里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

孩子們還有一件樂事,是搶雞蛋吃。每到一個墳上,除對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還有一隻小匾,內設小魚、小肉、雞蛋,酒和香燭,是請土地爺爺吃的,叫做拜墳墓土地。孩子們中,誰先向墳墓土地叩頭,誰先搶得雞蛋。我難得搶到,覺得這雞蛋的確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墳」。我家的私房墳,又稱為旗杆墳。去上的就是我們一家人,父母和我們姐弟數人。吃了早中飯,雇一隻客船,慢吞吞地盪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掃期間,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來問訊,送我們些春筍。我們也到這庵里去玩,看見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見天日。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裡,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遊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作無上的樂事。

——節選自《清明掃墓》

清明,如果給它加上一抹「感恩」

我們說了清明中的祖先與故人,說了清明中晦暗的死亡和勃勃的生機,也說了清明帶來的哀傷與輕快,清明於我們有著道不盡的文化意義。而中教君發現,有人在這個日子說起了「感恩」……

閻崇年

清明節是一個凝聚著多元文化的節日,它至少有六重含義。

一為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地球繞日,運行不息,清明節時,氣清景明,萬機勃發。

二為農事,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過了清明,開始農忙。

三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傳紀念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後面介紹)。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為拜火的遺風。後逐漸清明與寒食合為一節。蘇軾有著名《黃州寒食帖》傳世。

四為踏青,就是桃花盛開,民眾踏青郊遊。

五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種寓軍事於娛樂的節日活動。遼南京、金中都,從朝廷到庶民,仕女雲集,風氣極盛,表現了習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城民眾,還盪鞦韆,嬉戲為樂。

六為掃墓。

總之,清明節期間,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又有融入歡樂的愉悅賞春;既有追思先人的憶舊悲酸,又有清新明麗的歡慶景象。

當然,清明掃墓是普遍的民眾社會心理。這種心理特徵是「感恩」。西方有感恩節,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的倫理文化價值,應是「感恩」二字。

清明「感恩」來歷,有個歷史故事。

《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公子重耳,早年患難,四處流亡,備受屈辱,歷盡磨難。賢士介子推同他患難與共。重耳在沒有飯吃時,「飢而從野人乞食」。傳說重耳一日餓暈,介子推「割股充饑」,就是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歲,回到晉國,做了君主,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在封賞舊臣時,介子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不求功祿,未受封賞,晉文公是忘了封賞介子推,還是另有考慮呢?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介子推隱遁綿上(今山西介休縣南的綿山),後來死去。晉文公為感恩介子推,傳說封此山為介山。後人編出介子推遺留給晉文公「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的血詩。

其實,人們在清明時節,祭掃祖墳,感念深恩,比此故事時間更早。清明掃墓,是老北京的一個傳統習俗。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書里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北京內城和外城的居民,或乘車騎馬,或徒步行走,男女老幼,帶著供品,去到郊外,清明掃墓。

實際上,在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陲,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主要是對先祖、對先賢、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於先祖,《孝經》開宗明義說:「夫孝,始於事親。」為什麼要事親呢?道理很簡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對子女有生養、撫育、教導、慈愛的大恩大德,所以對待父母——生要孝養,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時節要孝祭。古人很重視孝,認為「五刑三千,不孝為大」。掃墓活動即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

於先賢,對直系血緣祖先是這樣,對中華共祖黃帝也是這樣,我去瞻仰過陝西黃陵,現在每年到了清明時節,都要舉行海內外華人的莊重公祭。對孔子、孟子、老子、孫子等先賢,還有對元、明、清三代為北京、為國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于謙、袁崇煥等先賢,以及其他先賢,都要心敬、行敬,在清明節掃墓期間,別忘記他們,要敬祭先賢。

於先烈,一百年來,他們為民族的解放,為民眾的正義,為抵禦外敵侵略,為救民於水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值得後人敬仰,也在清明節進行祭奠。

清明祭奠先祖、先賢、先烈,重在感恩。對先祖要感恩,對先賢要感恩,對先烈要感恩。感恩,則重在敬。儒家學說,重視「敬」字:「修德之功,莫大於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業、敬己。古人云:念念敬,時時敬,事事敬,處處敬。就是每念、每時、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謙恭;做人處事,謙虛謹慎。人們常說:「滿招損,謙受益。」這是普遍真理。古人的修養箴言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值得記取。

一首清明詩,流傳千古,每年清明都會被人們反覆吟誦;一幅清明畫,堪稱國寶,卻很少被人提及。同樣是清明時節的主題,為什麼會有兩種境遇?

——節選自《清明時節話感恩》

本文編輯 | 齊曉君

責任編輯 | 齊曉君

人民日報《今日清明》

人民網《人民網名家清明詩會 杜寧林朗誦鄧穎超的》

南方人物周刊《豐子愷 清明》

北京晚報《文化專家話清明: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清明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元宵節,這位女教師背著孩子改作業的照片刷屏了,感動了無數人…… | 特別關注
人工智慧這麼火,孩子未來有這5種能力更吃香 | 特別關注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