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
對於愛書人來說:書,有時是她的摯友;有時是她的導師;有時是陪伴她的情人......書,就是她的一切。
——引言
《安妮日記》,她是我的摯友。
和她相識是在大學旁的舊書店裡。
畢業一年多之後,外出工作時路過學校,便想下車看看。一個人圍著大學轉了一圈之後便自覺不自覺的來到了學校旁的二手書店裡,書店依舊是原來的樣子。在書店翻了很久,終於從一堆堆厚厚的書中翻出了她。那時也不清楚買她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比較薄吧,那樣方便攜帶。
我讀的是譯本的,不是原著。第一頁寫著:安利弗蘭克著,李文雅 張霖源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她其實稱不上一本小說,也稱不上一本文學散文,甚至什麼也稱不上,只能說一個小女孩的隨手小日記。但是卻感動了無數人。
這個小女孩叫安妮弗蘭克,1929.6.12日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她是一名猶太人,父親是一位特別有名的商人,母親是一位名門望族的小姐,家裡還有一位姐姐瑪格特弗蘭克。
1933年,希特勒上台,開始了對猶太人的殘害,也就是這一年,他們一家移民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並在那創辦了一家食品加工公司。
1942.6.12日,安妮13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了這個禮物——一本日記本。她給日記本取名基蒂,從此便開始了她和基蒂的對話。
1940年,德國佔領荷蘭,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迫害(佩戴特別標示,上特殊學校,關押殘殺.......)
1942.7.5日,安妮的姐姐收到德國人的召喚,為了躲避追殺,他們一家人便倉皇出逃,躲進了安妮父親公司大樓五樓以上的房間,他們稱他為「秘密小屋」。和他們一起躲避的還有安妮父親的合伙人佩爾斯一家,以及被他們半路收留的杜塞爾。
1944.8.4日,遭人告密被納粹逮捕。後來只剩下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解放之後,有人將這本日記本交還給安妮的父親........。
《安妮日記》便是從19426.12年生日到1944年8.1日這兩年時間所寫。
1945.5.7日,納粹投降,可惜安妮已經離開人世,只剩下這本日記以及日記中安妮美好的期望。
談不上有多高的文學造詣,也說不上有多大的人生啟迪,安妮用日子的形式給全世界每個人都創造了一個朋友——她很真實,活靈活現,她能讓所有人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她的愁,她的苦,她的天真,她的快樂,她和父母的爭執,她對自己朋友的真誠,以及她在愛情面前的苦惱與果敢。
讓每一個讀過她作品的人都自覺不自覺的把她當做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孩子。可當有一天他消失的時候,突然感覺房間里空蕩蕩的,心頭像少了點什麼了。只能祝他們在天堂安好,從此天堂多了一雙看著眾人的眼睛。
安妮說:「我覺得我的母親不愛我,可是有時候我又覺得自己錯了,感覺自己很自私,為什麼要那麼對待自己的母親。」可是她不知道,她才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有人一輩子被這件事所困擾,到自己做了父母親還是沒能解決這個疑惑。
安妮說:「我想要努力,以後成為一名記者,我一定要努力,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平庸。
」所以她即使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之下還在努力學習,看各種書,寫各種文字,學習各種語言。
安妮說:「我不懂,為什麼人類一遍高呼著和平一遍又大開戰火;一遍重建家園又一遍毀壞家園;一遍拯救著人類又一遍殺戮」她不知道這個命題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研究了幾輩子也沒弄懂。
安妮說了很多話,說了她的困惑,也說了憂傷,說出了對自己母親的抱怨,但是也反思了自己對母親的錯誤態度,說了她和她男朋友的故事,也道出了她對人性的失望。她告訴了她的朋友們她在兩年里的成長,也訴說了自己的困惑和絕望........。
我看到了安妮和她母親吵架,後來又反思自己對不起自己母親,在這一遍遍的反思中改變對母親的原有態度。
我看見躲在小屋裡三家人各自的私心與吝嗇還有連續不斷的爭吵。
我看見了安妮和她的小男朋在孤獨的夜裡相擁在一起,最後又因為爸爸的勸說而保持距離。
我聽見了他們樓頂的炮火聲,屋內收音機的廣播聲,還有窗外那些和他們毫不相干的嘈雜聲。
我聞到了家裡排泄物來不及處理的味道,聞到了簍子里馬鈴薯發霉的味道,聞到了小貓尿在客廳茶座上的味道。
............感受到了一個小女孩的成長。
讀了很多書,也就只有這一本才會讓人覺得如此真實,雖然就只是一本小小的日記。但是就是這一本由一個14歲小朋友寫的日記,卻寫出了20幾歲人的困惑,寫出了人類的困惑。每一本暢銷書都有她吸引人的地方,即使她看起來再怎麼的簡陋。
當初在看過《名人傳》之後揚言要用那本書給孩子做胎教,可是當自己度過讀過《安妮日記》之後,卻想著要給未來的孩子介紹一位朋友,告訴孩子,這是一個14所的小姐姐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寫的,告訴孩子應該以怎樣態度生活下去。
每次在確定要讀一本書之前,都喜歡看書的評論,雖然自己也知道評論只是別人的觀點,可是每次都對別人的觀點默默讚許。
美國前第一夫人 富蘭克林 德拉若 羅斯福說:
「在我曾閱讀過的書籍中,這是對戰爭的影響描述最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
美國前總統 約翰 肯尼迪說:
「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和損失之時為人性的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 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
前蘇聯作家 伊利亞 愛倫堡說:
「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萬猶太人心聲的書,縱使這不是什麼雄壯偉大的史詩,之時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記」
德國作家 恩斯特 施納貝爾說:
「她的聲譽所以能長存不朽,主要是因為她具有超高的文學水平,不論從什麼年齡來看,她都是一個水平極高的作家,能在當時殘酷的現實環境下寫出如此優美的作品」
我說:「安妮永遠是我的摯友,她的堅韌將永遠影響著我和我的未來的孩子們」


TAG:知識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