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毛澤東一家首登《時代》

毛澤東一家首登《時代》

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左二)與到莫斯科訪問的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合影

毛岸英回到中國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外國新聞」欄目中的「中國」報道,有一則簡短通訊——《毛的一家》。該通訊依次報道了中共領袖毛澤東之子毛岸英從莫斯科飛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澤東的婚姻情況等,並配發了毛澤東與江青在延安的一張合影照片。

首先是毛岸英的出場:

延安空中飛來蘇聯的運輸機,儘管這裡一直高調否認與莫斯科有任何正式聯繫。飛到中國共產黨首都的飛機,運來醫療設備,兩名俄國醫生,還有一位高個子的中國青年,他叫毛永福——共產黨主席毛澤東的次子。

毛青年穿著長統發亮的俄國黑色皮靴,毛線緊身外套剪裁得體,與延安同志身上鼓鼓囊囊的棉衣形成鮮明對照。他今年二十四歲,有一半時間生活在俄國,在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五年從中部地區向西北長征期間,他就前往了那裡。他的哥哥目前仍留在蘇聯首都。

1950年,蘇聯青年代表團訪問中國,毛岸英(前排左二)作為團長翻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時代》此處寫得不準確。實際上,這位抵達延安的高個子中國青年,應是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他於1945年底隨兩名蘇聯醫生回國。毛岸英曾用名「楊永福」,而非「毛永福」,他是在1936年到法國,1937年到莫斯科。毛澤東的次子是毛岸青,到1947年才回國,曾用名「楊永壽」。

毛岸英返回中國,是在1945年10月10日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終於簽訂「雙十協定」之後。此時,停戰協定形同虛設,國共之間「打打停停」,和平希望渺茫卻又沒有完全破滅。在這一背景下,毛岸英自蘇聯歸來,對外國記者來說無疑有了另外一層意味:

美國記者在舞廳遇到青年毛,為什麼回國?答曰:「目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期,我要回來站在父親一邊。」對於疲倦、頭痛、年長(五十三歲)的毛來說,家人團聚無疑是一劑補藥。

蔣經國與毛岸英的相似故事

斯大林送毛岸英回到毛澤東身邊,選在一個歷史關鍵時刻,可謂用心良苦。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抗戰爆發後,蔣經國被斯大林當即送回中國的同樣舉措,兩者相隔約10年。

蔣經國被蔣介石送往蘇聯留學,是在1925年冬天中國大革命掀起高潮、在蘇聯顧問指導下國共正親密合作之時。然而,不到兩年,蔣介石與中共轉而血刃相見,他與斯大林及蘇聯的關係也一度破裂。從此,蔣經國滯留蘇聯長達12年。

公開報道中,蔣經國雖主動宣布與父親斷絕父子關係,但其「人質」身份不言而喻。12年里,斯大林與蔣介石的關係忽遠忽近,撲朔迷離。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斯大林在與蔣介石博弈過程中,蔣經國一直是他手中一個頗有價值的籌碼。蔣經國遲遲未能被放回中國,相反,每到特殊關口,斯大林便會公開蔣經國的信息,藉此而對蔣介石施加影響。

蔣經國(前排右三)回國前在蘇聯留影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國共再次合作,在中共領導人周恩來的直接過問下,斯大林終於同意送蔣經國回到父親身邊。無疑,在這樣一個重要歷史時刻,這是斯大林送給蔣介石的一份厚禮。

與滯留蘇聯12年的蔣經國相比,留學蘇聯八年的毛岸英,對於斯大林顯然沒有「人質」含義,而是更具有支持中共的象徵意義。在抗戰爆發前的那些年裡(包括後來的許多年),蘇聯一般公開表示,他們與中共從沒有官方關係。而正是在發表這些聲明的同時,毛岸英毛岸青以及眾多中共領導人的孩子們,一直生活在蘇聯,哪怕在納粹德國入侵之後蘇聯處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斯大林依然安置他們,盡其所能確保他們的安全與成長。這一決策與努力,顯然為斯大林與中共的合作基礎,在政治利益、國家利益之外,增添了更為重要的人性與情感元素。

毛岸英回國,某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斯大林送給毛澤東個人的一份厚禮。

斯大林與毛澤東的微妙關係

眾所周知,在此之前,斯大林與毛澤東的關係一直顯得微妙。

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斯大林在中共黨內全力支持的不是毛澤東,而是王明。然而,在1941年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後,面臨存亡危機的斯大林,已經顧不上東方遙遠的延安,無力像以往那樣借共產國際之手直接介入中共事務,更無法左右王明的命運,不讓其受到崛起的毛澤東的批判。於是,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之後,曾經權傾一時的王明不再顯赫,而是在1945的中共七大上退出了中共領導核心。

王明淡出,毛澤東崛起,斯大林對之顯然不會感到高興,但是歷來推崇實用的斯大林,不能不接受這一巨大的現實存在。此時,將一個健康的、已經成為一個小夥子的毛岸英,率先送回到毛澤東身邊,應該有斯大林的深思熟慮。

共產國際十執委1935年8月在莫斯科郊外,前排右一為王明

四年後,1949年11月,毛澤東前往莫斯科為斯大林70周歲祝壽,並與斯大林簽訂《中蘇友好條約》;一番艱難的談判努力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結盟,從此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一系列親近蘇聯的舉動,令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為之震驚而失落。有的專家本來曾寄希望毛澤東有可能成為「遠東的鐵托」,像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鐵托一樣,具有社會主義大陣營里的獨立性,敢對斯大林蘇聯說「不」。他們的預測落空了。

江青亮相

在《毛的一家》報道中,接著出場的依次是江青、楊開慧、賀子珍:

毛家的另一個成員,秀麗、苗條的毛澤東夫人,計劃離開延安,到重慶去治療牙齒,問她是否會與蔣介石夫人見面,毛夫人笑笑,說:「我希望能見面。」八年前,她一直生活在國民黨的地區,當時她是上海名叫藍蘋的女演員,一位中國的電影明星。她為政治放棄電影,決定前往延安。1939年,在延安,她成為毛主席的第四任妻子。

這位共產黨領袖的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在他十四歲時為之挑選的一個農村姑娘,他後來沒有接受。第二任妻子是教授的女兒、忠誠的楊開慧,在莫斯科念書的兩個兒子的母親。第三任妻子是軍隊宣傳員、身體虛弱的賀子珍,據說她為毛生了五個兒子,內戰期間,為了安全,把他們都留給了農婦們照顧,從此他們失去了聯繫。

1938年,毛與賀分居,後來離婚。為安慰前妻賀,她被送到莫斯科。

1924年,楊開慧與兒子毛岸英(右)、毛岸青

1930年代,毛澤東與賀子珍在延安

據查閱,這應是江青在《時代》上的初次亮相。自延安結婚之後,一直到「文革」前夕,在很長時間裡,江青並不公開參加政務活動,西方媒體關於她的報道並不多見。因此,《時代》這則報道雖然簡短,卻也屬難得史料。

版面上配發了一張毛澤東與江青的合影。兩人站在延安山坡前,毛澤東一身深色棉衣便裝,右手拿煙,平和而帶笑意,注視著江青。江青一身淺色棉裝,雙手悠閑地插在褲口袋裡,面對毛澤東,笑得甜蜜而開朗。這張合影是當時外國記者喜歡使用的一張。1945年,曾任英國《曼徹斯特衛報》和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駐華記者的岡瑟·斯坦,在美國出版The Challenge of Red China(《紅色中國的挑戰》)一書,書中選用的也是這一張,發表時間早於《時代》。

1946年《時代》刊載的毛澤東與江青合照

《時代》發表這張合影時,對兩人關係的說明極為簡略:Mao&No.4(毛和第四任),簡略得連「夫人」一詞都未用。照片下面,另有一句則涉及毛岸英的回國:「莫斯科是這個家庭的避難所。」

江青自這次在《時代》上出現後,在以後的歲月里,隨著毛澤東一次又一次成為封面人物,《時代》在報道毛澤東時,也一直把關注目光放在江青身上,她的照片也時而相伴出現。

江青成為報道主角,則是在1977年3月21日的《時代》。這一次,江青成了封面人物,是宋美齡之後的另一位中國女性。該期封面用了這樣一個標題:《毛的妻子講述她的故事——從女演員到女皇》。半年之前,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10月6日,江青作為「四人幫」的主要成員之一而被捕。《毛的一家》在1946年2月發表時,《時代》記者或者盧斯(《時代》創辦人),或者無論什麼人,都沒有預測到她未來的歷史命運,會有如此大的起落。誰能想到,「文革」剛剛結束的新聞背景下,江青竟會再以另外一種身份走上了《時代》封面?

1977年江青成為《時代》封面人物

再過幾年,1980年,江青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首犯之罪受到審判,並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1991年5月14日,江青自殺身亡。

本文摘自《作家文摘·合訂本》2018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海濱 的精彩文章:

關於延長2019年春節假期時間的通知
一邊是爛尾的城市,一邊是破碎的山河

TAG:周海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