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的思想:為人處世之道

「中庸」的思想:為人處世之道

「中庸」的思想,起源於上古時代。《論語·堯曰》記載,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唯一告誡的話是,一定要做到「允執其中」,「允」是信的意思。傳位者說:如不真誠地實踐「中」道,四海的百姓窮困,你的祿位就會永絕。使用、奉行中道,是聖王相授受的經國大道。

在孔子那裡,「中庸」既是道德修養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維方法論。首先,我們看修養的境界。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孔子稱讚「中行」之士。「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者一意向前,是豪邁慷慨之士,心地坦然。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義之財,個性獨立又有修養。孔子說,實在是找不到言行合乎中道的人交朋友,那一定要交狂狷之士做朋友呀!進取的狂者與有操守的狷者都很不錯,但還不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是綜合了兩者之優長的中行之士。孔子的弟子說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是性情上的中道,也是修養的境界。「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批評這種無原則的滑頭主義,說:「鄉愿,德之賊也。」有人說儒家、孔子及其道德論是「鄉愿」,說「中庸」之道是折中主義、苟且偷生,當然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其次,我們再看一般方法論。孔子的「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學。

《禮記·中庸》引孔子的話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這裡提出了「時中」的問題。孔子是「聖之時者」,最有時間意識,不舍晝夜,自強不息。「時中」的意思是隨時制宜,隨時符合標準。如果一定時空條件下的「禮」是標準與原則的話,「時中」的要求是指人的行為與時代的要求相符合。「立於禮」,符合禮,不是機械地拒執僵死的教條、規範。孔子有「叩其兩端而竭焉」的方法,即不斷地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端點(如陰陽、強弱、大小)去叩問,去啟發,去思考並解決問題。他又提倡「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即「執兩用中」,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動態統一平衡的契機,具體分析,靈活處理,辯證綜合。

仁與智,是人性本有的,擴充出來,成己成物,即是兼物我,合外內。人之本性圓滿實現,無所不通,舉措無有不宜。凡俗生活中有高明的境界。《中庸》提出了「尊德性」與「道問學」的統一、平凡與偉大的統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鵬為古籍 的精彩文章:

古籍《史記》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古籍《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TAG:鵬為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