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武者重拾「武德」,太極拳當為國之精粹

當武者重拾「武德」,太極拳當為國之精粹

作者:張清揚

太極拳熱愛者,有三十二年的習拳經歷

自稱為「太極拳小學生」

還拳武當,歸道樓觀。

續源頭活水,昌太極大道

作為傳統武術的熱愛和研習者,浸淫太極拳三十餘年,這個問題久久縈繞於心:國家倡導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年的發展依舊停留在招搖吶喊的不停造勢,依舊是碎片的拼湊和對前程的迷茫。

繼承和傳播的精髓到底是什麼?它是否具備旺盛的生命力?能夠綿延不絕且成長為參天大樹?

近日讀梁啟超先生《中國之武士道》一書後此問題得以豁然。作為近代較早「睜眼看世界」的最後一批「士」,此書是梁先生戊戌變法敗走日本後所寫,時值公元1904年。此時國運衰微民眾頹病,梁先生認為其內在癥結--—民族精神的孱弱,造成的原因:歷朝歷代的專制政體對中華民族「尚武」天性的不斷剪除和持續弱化。以此書為中國之武道「招魂」,由國民「尚武」起程,重塑民族精神的強悍和國家的強盛。

書中選取春秋、戰國時期七十多個著名人物作為中國武道精神的體現者。

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俠客、有刺客,有君主、將軍、宰相、太子...也有地方官員、陪臣、謀士,還有僕人、漁夫、民婦、屠夫等社會下層的普通人。

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重朋友、重道義、重名譽、重承諾、輕生死、淡功名。他們有血性、有個性,除暴安良、扶危濟困、急人所難、行俠仗義。往往為了一句諾言而捐棄生命,為了名譽而拋頭撒血。他們是士,他們是英雄,可殺而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自秦、漢以後,充滿武道精神的始終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日本幕府時代的橫向比較一下,日本武士是作為社會組織結構一個重要階層而存在,其發揮的作用也是在維護社會統治的穩定,「名譽於此者,爵賞賞此者,權利利此者」,處於社會地位的高層。

而遊離於社會組織結構之外的獨立個體,當自我認定需要維護的會不惜付出生命為代價,很多時候就會和社會管理階層相悖,成為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千百年中國的武者從未走出「俠以武犯禁」的境地,成為統治階層的眼中釘。

延續不變統治思維,新中國的建立把武術變為健身運動,「中國夢」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再次召喚國民精神的屹立,作為武者當有智慧面對新時代重塑武者精神,把時時掛在嘴上的「武德」拋到一邊去,這塊「遮羞布」成了前行的障礙。

借鑒在日本被後世之人稱之為幕末的劍豪禪師山岡鐵舟的話,做為武者當具備四則要素:一報父母之恩,二報眾生之恩,三報國家之恩,四報三寶之恩。用大白話可以這樣說:報效國家、報效社會、報效大眾、堅持信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另一種表達。

追求奉獻國家、社會、大眾、信念的修行目標,這才是傳統武者應追求的目標,也是武道繼承和傳播的精髓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注意啦!清明節這些地方可能會開啟看「人海」模式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