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桃李笑,莫負華韶……

清明桃李笑,莫負華韶……

春陰天氣草如煙,時有飛花舞道邊。

院落日長人寄寄,池塘風慢鳥翩翩。

故園回首三千里,新火傷心六七年。

青蓋皂衫無復禁,可能乘興酒家眠。

——宋·王安石《清明輦下懷金陵》

《曆書》記「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此時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光已經足夠旺盛,於是,除了祭掃,關於踏青的一些列活動,插柳、放風箏等,也順時做了清明的風俗。

祭掃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清明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要談到清明節的由來,則要從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主要習俗是禁火,不許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是為「寒食節」。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的這首《寒食》,說的就是此節的來歷。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與介子推流亡在外,生活艱苦之時,介子推曾割股(即大腿)肉供重耳充饑。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無計可施,遂放火燒山,以逼迫子推,誰知子推竟與母一起抱樹而死。晉文公傷心不已,為了紀念他,下令介子推祭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便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祭拜介子推的習俗,也演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

於是在這一天,人們紛紛祭拜先人,追思逝去的至親。清明也於春暖花開之日,平添了一筆傷感。就如文章開頭的《清明輦下懷金陵》,京城裡的王公貴族紛紛去踏青,院落變得空寂,「日長風慢」,而當時正北宋變法的關鍵時期,王安石想起離世六七年的母親,感慨自己無法回到江寧(今南京)故園祭拜,遂在愁思中寫下此詩。

踏青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按陽曆來說,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春和景明,於是,踏青也是清明的重要習俗。同時,放風箏,插柳,盪鞦韆等也成為人們的主要活動。

「落日明沙岸,微風上紙鳶。靜還林石下,坐讀養生篇。」在這明媚春色里,協同家人朋友郊遊放鳶,微風拂柳中,笑語踏鞦韆。好不自在!

今年,小編則強烈建議大家去古都開封看看,4月1日至10日,以「傳承文明、擁抱春天、清明中國、文化開封」為主題的2018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將在八朝古都開封舉行,各種民俗文化,大型展演等一系列富有開封風格、開封符號、開封底蘊的文化活動定會讓你目不暇接。

飲食

無論在什麼節氣,美食總是不可或缺。在清明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它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製作的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包好後入籠蒸熟。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還有類似青團的蒿餅,它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之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蒸熟即可食用。

另外,在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還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更是品種繁多,風味各異。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時令蔬菜,如綠豆芽、豌豆苗、蒜苗、蘆筍、薺菜、馬齒莧、香椿等,都是這個時節最新鮮的芽菜,既美味,又養生。

由於普遍認同春季的茶芽最嫩,茶葉口感最為鮮爽清甜,故而人們推崇春茶。中國人喝茶,講究的是事不宜遲,以早取勝。在諸多綠茶中,講究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主要以江南茶區的綠茶為主,明前龍井、洞庭碧螺春等皆是。有詩云「江南愁思盈芳草,採茶歌里春光老。春自催歸茶自香,筠籃無那紅塵道。生小兒家龍井山,峰前峰後好煙鬟。清明寒食絲絲雨,素腕玲瓏只自攀。」試想杏花煙雨,楊柳微風,三五閑話,手捧春茗。那真真是極好的!

難怪自古文人騷客留下諸多詩篇詠嘆清明,或讚頌春色,或抒發哀思。而清明就是這樣一個節日,在萌萌春色中又帶有一絲深沉,在肆意感受「新」的同時記得懷「舊」,我想,這便是傳承的意義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工程學院教務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河南工程學院教務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