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寫作的狀態,並蛻變成為一個「創作者」?

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寫作的狀態,並蛻變成為一個「創作者」?

原標題: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寫作的狀態,並蛻變成為一個「創作者」?


(1)


最近深深地感覺到,學習很簡單,寫作卻很難。


學習就是識記和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有一套系統的標準答案在那裡等著你,你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這個答案,並將其內化。


現成的知識體系是前人已經鋪展好了的,它結構嚴整、邏輯緊密,有待我們探索。學習這件事,就像我們打開一個全新世界的門,這個世界裡的人們都滿懷善意,給我們時間和空間慢慢去信步探索裡面的種種風景。

學習新知識的整個過程可以是非常享受的,這是大腦補充營養的過程,大腦的興奮區會一直被刺激,會不斷出現新鮮的念頭或者認同感,內心體驗到充實的安全感。


然而寫作卻剛好相反。


寫作好像是一個深淵,你站在深淵之前,不知道將會面臨的會是什麼。你像一個勇士,身披斗篷,手持利劍,準備投入黑暗的淵藪,下面是何種妖魔怪獸,你能不能全身而退,還是最終將丟盔棄甲俯首投降,心裡都沒有底氣。


你要召喚出自己的天賦與靈感,將它們變成盔甲和長矛,去克服障礙、降服怪獸。而靈感和天賦這種鬼神莫測的東西,也許根本不會聽你使喚,很多情況下,你就只能呆在那裡,一點一點被挫敗感和無力感吞沒。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寫過:


「靈感既不是一種才能,也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作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為他們所努力要表達的主題做出的一種和解。當一個人想創作出點什麼的時候,這個人跟他想要表達的主題之間就會產生一種互相制約的緊張關係,因為寫作的人要設法探究主題,而主題則力圖設置種種障礙。」


吃飯跟學習一個道理,本身其實是件簡單的事(只要你保持專註),因為那些營養和味道是被你的個體吸收和享受了的,你面對的是充實而非匱乏。


然而寫作猶如十月懷胎,你要將時間、精力、儲存於身體的營養,用耗損自身的方式一點一點孕育而出。而作品終於脫胎而出之後,你還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來面對和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如你所想像的那麼完美這個事實。


梁文道曾經說過,為什要讀書?因為寫書的人寫一本書可能要用上他數年的心血和智慧,而讀書的人,用一下午的時間,喝著咖啡,就能將這些心血和智慧盡數化為自己所有,所以他說,讀書實在是這個世界上最划算的事。


而寫作卻是一件令人苦惱、卻欲罷不能的事。

(2)


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我尤其喜歡散步時幻想,在獨自漫步的時候,許多畫面和情節,就會像跑馬燈一樣紛至沓來。


我也是一個很會做夢的人。我說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睡覺做夢。我的許多夢和幻覺,都有著真實的邏輯和質感,我的電腦里有一個word文檔被我用來記載我做的夢。


我的腦袋中常常會出現許多畫面、碎片和場景。我很想將它們化作真實的文字,凝固成有著完整結構和文字表述的文章,但是當我坐在桌前,想要捕捉和編輯那些神奇的碎片時,卻常常覺得力不從心。


記得讀大學的某個寒假的晚上,飯後散步時我忽然想到了一個故事,我立馬跑回了家,打開電腦,開始將這個故事記錄下來。那時的我,好像全身通了電一樣,一邊打字一邊興奮得哆嗦,坐在電腦前,不知不覺就寫了一夜,直到天色泛白我也沒有覺察到。


我將這晚寫出來的小說給別人讀,沒想到收穫的差評多於好評,很多人都對我說,你寫的根本不真實。


我切實地感受到了打擊,甚至算得上是心理陰影,心懷滿滿的自負卻從高處跌落。我將寫的東西刪掉,深深地質疑自己,我也許真的不適合做一個寫故事的人,或者我根本不適合做一個寫作者。


後來,是一個叫祝小兔的姑娘讓我重拾了信心。


祝小兔是我的中學同學,讀書的時候就極勤奮和認真,理解能力特彆強,大學畢業後在《時尚芭莎》當編輯,再後來辭職當了獨立作家和內容創業者。


記得她剛當上編輯、開始投身寫作的時候,我曾經讀過她的文章,行文規整,結構整齊嚴謹,從頭到尾一絲不苟,但是缺少一點畫龍點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靈氣和金線。整篇文章彷彿是成績優異的理科生寫的滿分作文。

沒想到的是,時隔數年的如今,當我再讀她的文章,竟然頗覺得驚艷,結構依然規整,多了一些靈氣,一股溫柔沁潤的力量,一種嫻雅自得的掌握感,行文更加自由洒脫,同時又不失克制,完全是我喜歡的類型。


這個姑娘,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靠著過人的韌性,不斷磨練自己創作的能力,終於登堂入室,成為了文字創作的行家裡手。


而我在這些年中,卻將自己的天賦一直擱在那裡,任其腐壞和蒙塵,離寫作的大道越來越遠了。


法國現代詩人瓦雷里在聊到詩歌創作時曾經說過:


「上帝無償地贈予我們第一句,而我們卻必須自己來寫第二句,第二句必須跟第一句保持首尾同韻,並且無愧於它神賜的兄長。」


瓦雷里總結道,對於寫作這件事,「苦工能通神」。


寫作,就像修鍊,就像求道,是天機和人力共同澆築的結果。如果你愛它,就必須與它長情廝守,並為它衣帶漸寬終不悔。


(3)


彭浩翔的一次採訪讓我印象深刻。在採訪中,他說他不把自己看作電影導演,他將自己定義為「創作者」。


他充分貫徹了自己對「創作者」這個身份的定義,不僅導演電影,還寫小說、編劇本、寫散文隨筆、開情感專欄、執導舞台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表達。

「表達」,這個詞多麼的美好,它具有呼神喚鬼的魔力。我從小就具有非常強的表達欲,隨著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它從來沒有減褪過,甚至卻來越強烈。


我希望有一天,除去在學術上的研究性寫作之外,也能有人在我的文字中獲得鼓勵和撫慰。


我想用寫作去探索療愈人心的魔法。


(4)


如何在生活中訓練自己,成為一個創作者?總體來說,就是要時刻保持「創作思維」。


1、勇於表達


創作者比一般人的情感更加豐沛,體驗更加細膩入微,而寫作就是抒發這種情感與體驗的一種渠道。


很多創作者寫作的時候比較小心翼翼,害怕自己不夠剋制,過分地表達、抒情,從而被旁人冠上「矯情」的名號。我覺得創作者應該擺脫這種思維,不怕矯情,勇於表達。


寫作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用文字翻譯出來,這過程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2、用力的生活

創作者需要比平常人更加敏感細膩,更能明顯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細枝末節,捕捉那些生活中不經意間的草蛇灰線、蛛絲馬跡。他們能夠從身邊的細微小事中發掘出永恆的意義,發現並創建尋常的事物之間不為人所知的隱秘聯繫。這就需要更加用力地融入生活本身,開發「當下」的意義,進入「心流」的專註狀態。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太輕易地被身邊的瑣事影響,墮入紛繁的俗務里,將精力都用在日常的算計中,忘記去感受和體驗鮮活的當下。


創作者都是有「第三隻眼」的人,或者又稱為「內視覺」,懂得用內在心靈去觀察,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有的時候事物的本相和真諦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3、保持「創作」的感覺,勤奮為先


畫畫的人再忙每天也要保證至少畫上幾筆,寫字的每天一定要堅持寫,哪怕是不能見人的文字,要保持創作的狀態,功力都是一點一點磨出來的。


對創作的技巧,一定要進行刻意練習,主動的思考,努力試錯,不怕挫折,勤奮在這裡是一切的法則。


莫泊桑在跟著福樓拜學習寫作時,福樓拜讓莫泊桑每天在同一地點觀察那些每天都會在這次出現的人群,用最簡單的句子描述他們每個人的特點,並將寫好的文字拿給福樓拜,福樓拜單憑文字去辨認描寫的是哪些人,如果辨認正確,就成功了。這種構造的技術是創作的基本功,是穩紮穩打的硬本領。


4、隨時「進補」,避免入不敷出


創作的過程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只有不斷的積累,才能保證靈感不會枯竭。這種積累除了從生活中來,也存在於大量的閱讀和對各種知識的吸收中。


李欣頻是台灣最優秀的廣告文案寫手,她將閱讀、看電影和欣賞藝術視作「進補」,她曾經戲稱,每一次電影展、藝術展,都是創作人的「大補湯」,要抓緊時間進補,多多囤積見識和靈感。


如果想要提升作品的層次和水平,自身必須具有很高的鑒賞力,這種鑒賞力,只有在閱讀、觀影、看展中獲得。「匱乏感」是創作的大敵,如果靈感枯竭了,寫不出東西來了,那就立刻去逛書店、看電影、去博物館看展覽吧。


以上的訓練創作思維的方法論用於跟大家分享,但更多的是用於對自己的勉勵。


人類是創造力極強的生物,如果能夠成為一個創作者,持續地表達和產出,扭盡六壬、苦心孤詣,從眾多偶然性中捕捉到那個珍貴的必然性,用一百分的專註和辛苦勤奮的耕耘,創造出能與自己的靈感這樣的神造物相匹配的作品,大概是件異常美好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attinexo 的精彩文章:

三大奢侈品巨頭爭破頭的手袋市場 誰更強?

TAG:Cattinex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