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這個小長假,你都做了什麼?

掃墓踏青,風餐露宿?

宅在家中,炊煙不起?

恭喜解鎖清明節之前置關卡——

「去冬節一百五日,謂之『寒食』」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這個聽起來就很冷的節日……

寒食過後是清明

今已傻傻分不清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盧象《寒食》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感謝屈原為我們爭取了端午節的寶貴假期,

很熱門的說法,雖然聽起來不是很嚴肅,然而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祭奠。

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尚且有些爭議,

究竟感謝屈原還是伍子胥仍然沒有定論。

然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

清明這個假期,我們應該感謝一位名叫介子推的賢士。

晉文公放火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的故事盡人皆知,此處倒也毋庸贅述,

但最初為紀念介子推所形成的節日並非清明——

在他遇難的這一日,天下禁火,須吃冷食,故名寒食。

寒食在清明之前一兩日,

直到唐代,它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地位也在清明之上。

後來由於兩者十分接近,唐代將其合併,放假三到五天,對於執行「旬休」的唐代官員來說,這相當於一個不調休的黃金周。

也許是因為假期中普遍缺少時間概念,

寒食和清明就這樣慢慢混淆了。

後來,寒食的習俗,包括冷食、祭祖和各項遊樂活動,都慢慢移入清明,

最終形成了近代人只知清明不解寒食的局面。

這是歷史的選擇,還是歷史的玩笑呢?

無論如何,對於這個曾經輝煌過的節日,我們還是應該記住。

寒食之日火不起

除非令尊恰姓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寒食》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禁火,這是寒食最原始的習俗,

對古代的百姓來說,這樣的習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是一種刻進骨子裡的自律,即使漢魏時期屢次立法禁止,也無濟於事。

可是唐代的皇宮卻特許點蠟燭,

元稹在《連昌宮詞》中寫道「特敕街中許然燭」,便是另一個有力的旁證。

皇上不僅自己點,還將蠟燭賜給近臣,

在寒食節得到御賜蠟燭這種榮耀,大概僅次於清代的官員除夕晚上被賜一碗剩菜吧。

雖然開啟了嘲諷模式,

但作者韓翃還是因為這首詩被唐德宗注意,升了官,

因為在官員隊伍中有重名之人(由此可見以生僻字取名也不甚保險)還專門御筆書寫此詩,並批註「與此韓翃」,成就一段佳話。

想來因為唐德宗是個文學愛好者,拋開政治因素,

文人總是在相輕的同時,也相惜著。

寒食遍野生春草

祖先陵墓當祭掃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詩中同時出現清明寒食的字樣,

不難看出兩個節日逐漸合併的痕迹。

由於白居易擁有「老嫗能解」的特殊技能,

這首詩的主題再明顯不過,那就是寒食的另外一個功能——祭奠。

這一場大規模的祭奠中,

白居易是一個「野望」的旁觀者,

他清楚地看到人們在春光中哭泣,又在暮雨中歸去,

而他們哭泣的對象沉睡在九泉之下,靜默無聲。

頗有幾分陶淵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意味。

千古以來,祭奠畢竟只是活人的念想,

這也是一個必須有的念想,因為只有對昔日的牽掛,才有對未來的追求。

寒食花開去春遊

沒有相機也不愁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李清照《浣溪沙·淡盪春光寒食天》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寒食的活動,到宋代已經相當豐富,

雖然這個時候清明的地位已經有明顯提升(想想《清明上河圖》)

但廣大文人的詩歌中還是常見寒食的名字。

文人戀舊,而且,

寒食二字確也格外好聽。

少女們的寒食節,

總是少不了鞦韆,少不了鬥草,

除此之外,還有放風箏、賞花踏青、插柳、蹴鞠等等。

這些都是春天的遊戲,像這個季節一樣,

充滿著明媚的色彩、清亮的聲音和旺盛的生命力。

那時候沒有其他手段記錄和分享這些歡樂,

寒食春遊的盛景,只能寫在紙上,記在心裡,再代代相傳。

空間的廣闊與時間的縱深,究竟哪個更有影響力呢?這大概又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問題。

我們現在保留了春遊的傳統,也算可喜可賀。

而且,了解這個傳統的來歷,在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可以多個話題呢!

寒食怎能無美食

快來一起吃吃吃

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

今日寄來春已老,鳳樓迢遞憶鞦韆。

——李商隱《評事翁寄賜餳粥走筆為答》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凡是我國傳統節日,總能跟吃扯上關係,

每個節日都有其代表性食物,寒食自然也不例外。

它的名字里乾脆就有一個「食」字,可以說一切的冷食都是寒食節的代表。

詩中提到的「餳」其實就是飴糖,算是「寒食特供」,

而冷粥更是必不可少。

從「春已老」的字樣來看,李商隱收到的這碗粥大約已經沒法入口,不過人家千里迢迢寄過來,總算禮輕情意重吧。

除了多種多樣的粥和餳糖之外,

寒食節的節令食物還有青精飯(有些地方叫烏糯飯)、用柳條穿著掛起來的點心以及各種祭祀用的面點等等,

這些食物在今天不算常見,但並沒有徹底消失。

此外老北京有所謂的「寒食十三絕」,

就是排叉焦圈豌豆黃等十三種點心,倒是隨時都可以買到。

至於清明果?它的名字太「清明」了,在這篇以寒食為主角文章中,還是免談吧!

寒食自有寒士謠

他鄉怎及故鄉好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雲卿《寒食》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寒食是個祭祖的節日,

而無處可祭的「他鄉寒食」便顯出一些風塵飄零的感覺,

若再加上囊中羞澀,就是所謂的「寒士」。

這個諧音很是湊巧,漢語之妙盡在其中。

流傳下來的數百首寒食詩詞中,有不少都是這個主題。

本已背井離鄉,

寒苦到了無法開火的地步,

又逢根本不許開火的寒食,難免惆悵,但也只能作詩自嘲。

另有一首寫寒食的詩中說: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與孟雲卿傳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那樣的無力,那樣的茫然。

但也有人生性豁達,

同樣是在他鄉度過寒食節,卻能自我調侃道「酒錢猶有撰碑錢」——

這就是王禹偁,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

他當時被貶到被貶到商州做團練副使,

中央到地方的巨大落差沒有讓他感到惆悵,還能夠在寒食節替人寫碑文賺點酒錢,由此留下名篇(從概率上來說,宋詩名篇要比唐詩難得許多),

可見心態的重要性。

寒食一貼千古傳

邀君共來寫江山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黃州寒食詩》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因著一個「寒」字,

寒食總能引起文人的共鳴或者感慨,

由此醞釀出的情感,最終形成了那些動人的詩篇。

在這些作品當中,

蘇軾的兩首《黃州寒食詩》尤為特殊,

因為它們被世人周知的不是內容,而是原稿,

也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

這個時候,

蘇軾跟王禹偁一樣是被貶謫的團練副使,在凄風苦雨的黃州,生活艱難,

但他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即使用詞凄愴沉鬱,卻依然通過這率性奔騰,淋漓多姿的文字表達出了豪邁的情懷,

彷彿蘇軾自己所說的那樣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史料記載,《寒食帖》兩度躲過烈火焚身的命運,

一次是火燒圓明園,一次是東京大地震,

像是蘇軾詩中苦雨借著筆畫之勢飛出紙外,將這業火澆熄,

又或者,是介子推的精魂在冥冥之中庇佑著,誰知道呢?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本文由「詩詞中國」(shicizg)原創

轉載在後台回復「轉載」

歡迎隨手轉發朋友圈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長按·識別·關注

寒食之日火不起,除非令尊恰姓李

微信號:shicizg

喚醒生命中的詩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中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丨品千年詩韻,閱百味人生
李白、蘇軾、王安石……詩詞界的「杠精」本人沒錯了

TAG:詩詞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