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始建:尋找千年古鎮的鹽花

始建:尋找千年古鎮的鹽花

主持鰲峰書院多年的馬凡若曾為鎮子場題詩:

淺溝小嶺綠陰濃,煙火縱橫氣鬱蔥。

儒社有鄉開始建,禪林何境說圓通。

芝山韻又琴台外,花市忙還古鎮中。

多少彬彬儒雅在,讓他乞丐一香風。

立秋過後,閏六月的一天,我們相約走進千年古鎮——始建,尋找馬凡若筆下的鎮子場,尋找古鎮歷史時光的背影。

為這次採風活動,我提前做了些功課,翻閱了《仁壽縣誌》、《仁壽歷代詩詞選》及《眉山文史》等書籍資料,查找關於始建的文字。

始建作為縣名比仁壽作為縣名要早7年,可見始建歷史的悠久。

查閱縣誌得知,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始建鎮為始建縣,屬陵州管轄的五個縣之一,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廢始建縣為鎮。始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建縣400餘年歷史。始建縣治所在地在哪兒?縣誌這樣記載「舊治擁斯茫水,唐聖歷二年(699年)移治榮社山(今靈芝山)。」擁斯茫水,曾有兩種說法,一指越溪河,一指發源於松峰鄉的茫溪河。由此引出始建舊治的兩種說法,一說在汪洋場,一說在松峰場。100餘年後縣治遷至始建場,維繫了300來年又降為鎮。

始建場鎮發達,原系自貢、榮縣至成都必經之路,來往商旅多,屬縣境內第三大集鎮,有「一富二汪三甑子」的說法。街道圍繞靈芝山腳修建,形成橢圓形,似甑子(外部像木桶,但底部為竹篾編成的向內、向上拱的圓錐,西南地區的人用其蒸飯),後人將始建鎮稱為甑子場,又稱「鎮子場」。古始建街道布局成不規則釘子型,以驛馬古道為主軸,沿古道形成長達2.5公里的木質、石質建築群。街面是規則整齊的青石板,兩旁是懸掛著各色招牌的吊腳樓。在我眼前,浮現出舊時喧囂的猜酒划拳、吆喝叫賣、評書川劇、龍獅會等場面。據縣誌記載,始建1949年有街道4條,街房2.5萬平方米,比富加、汪洋略少。當時集鎮人口近3千,比富加、汪洋集鎮人口還多。棉花、布匹市場繁榮。1952年置區公所,1955年撤區建鄉。

在離鎮政府不遠的榮盛街,我們走進一家木質結構的老屋。主人70多歲了,他說這屋子是他當裁縫的爺爺花五百大洋買來的。他說,小的時候,抱著屋子的一根柱頭,感覺好大好大。現在,並不覺得有多大。柱頭還是那根柱頭,但場鎮變了,趕集的人變了,鎮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變了,人的身體、思維想法也隨之改變。他給我們講當時鎮上月亮街的十二殿(現已完全毀掉),那時的始建閻王會遠近聞名。查閱資料,「十二殿閻羅」應為「十殿閻羅」。「閻王」一語,源於梵文,亦稱「閻羅」,印度古神之一,原意為「地獄的統治者或幽冥界之王」。唐末中國佛教有「十王」的傳說。十殿閻王名為: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輪轉王,因其分居於十殿之上,故而得名。每年農曆四月十二至十九日,前往燒香拜佛者上萬人,入夜,居士在廟內口念佛經,通宵達旦。

古鎮的繁華,少不了戲台。

可以說,歷盡滄桑的古戲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戲曲史。

聽當地人說,鎮上有六七個戲台。戲台由十多根圓柱支撐,兩邊各幾根,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常見於舞台的劇目有數百種,川劇中的"變臉"、"噴火"妙味無窮,在全國都很出名。

如今的戲台已破敗了,戲台如戲。戲台上曾上演過無數場川劇、話劇、雜技、曲藝。台上演繹著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都隨時光的腳步走遠。有一句關於戲台的對聯,內涵豐富「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台上的笑聲哭聲伴隨風聲雨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說人生如戲,幾十年的光陰就是一個人人生的舞台。台上台下,戲裡戲外,我們應當好演員,儘力演出一兩場精彩的戲劇,同時也要當好觀眾,笑看戲裡悲歡離合。

古鎮的厚重,少不了文化。

始建鎮清末設書院,民國時期建圖書館,曾有始建出「頂子」之說。頂子,清代禮帽頂飾,是區別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誌。用寶石或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以其質料和顏色分別官階的品級。按現在的說法,始建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

文昌宮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間又稱為文曲星。相傳是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學子的守護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很高。因為「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故稱為文昌宮。

在文昌宮後山上建有芝山書院。縣誌上記載是清雍正、乾隆時修建。而鰲峰書院修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據此推測,芝山書院很有可能早於鰲峰書院。文曲星照耀,書院浸染,始建出了很多「頂子」式的人物。如清舉人鄢照蘭、翰林毛澂、進士喻炌、內閣中書李植、舉人宋鳴謙、蔣光魯、楊道南等名人,均就讀於此。毛澂(1843~1906),出生於鎮子場附近的騎虎鄉,字叔雲,又作蜀雲,號瀚豐,光緒六年(1880)進士。他是張之洞鍾愛的五大弟子之一,與張祥齡、楊銳、廖平、彭毓嵩同號「蜀中五少年」。毛澂歷任山東各地知縣,廉潔勤勉,政績卓越。著有《群經通釋》、《稚澥詩集》等。和聖故里新泰專門為毛澂塑像,落成於和聖廟。毛澂在山東各縣任職時,時時繫念家鄉,遇有災禍,必竭力扶持。以三把椅子起家,建國後開創我國口腔正畸學的毛燮均教授,以及現任國家安全部部長陳文清、原雅安市委書記楊水源都是始建人。值得一提的是始建與藕塘相鄰,這方山水相連,藕塘出了丞相虞允文、抗戰名將唐式遵等歷史名人,也不是偶然。靈芝山上,聽說唐式遵曾到這兒住過,現在還留有一面老牆,附近以前還有亭子,取名將軍亭。

書院承擔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經過歲月洗禮,書院的遺迹不存在了,但書院的文化血脈至今沒有中斷。芝山書院被現在的始建鎮中和小學所取代。在鎮中貼有一張喜報,始建鎮中連續3年教育教學質量獲全縣特等獎。我走進鎮中校園裡,看到學校的辦學理念「優質+特藝」、「合格+特長」、「規範+特色」。達到「天人和諧、始中如一」的境界。每間教室都張貼有「腹有詩書氣自華」、「至樂無如讀書」等類似的勵志格言警句。在小學也有一幅標語「熱烈祝賀始小2016年教學質量獲縣一等獎」。

中學校園裡的一株大榕樹和小學裡十株大柏樹見證了古鎮的一段歷史,它們聽到了鄉下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文風盛,學風濃,相信書院精神會激勵一代又一代始建學子。

離場鎮不遠,經過一片玉米地,我們來到三慧寺。

三慧寺的歷史有幾百年了,傳說是為紀念三個幫助過始建人的智慧之人修建的,也有說是為尊崇觀音、普賢、文殊三位菩薩而修建。佛學的三慧指聞慧、思慧、修慧。聞須諦聞、思須審思、修須如實修持。聞、思、修三慧缺一不可,只有三慧俱足,才可得到三乘聖果。原來的三慧寺在文革期間被毀掉,後遷址到與靈芝山相對的山上修建,如今初具規模,主殿、副殿已經修建完成。主殿門外有兩口鐘,一大一小,大鐘上密密麻麻刻上了捐款人的姓名。我輕輕地敲了三下鍾,這些名字隨鐘聲響亮起來。捨得的人,善良的人,總會達到一種雲水禪心的境界。

馬凡若為三慧寺題詩六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老山青石出,古廟白雲藏。

蘿磴嵌人徑,林巒匝女牆。

門空紛卧犬,院冷斷相羊。

只有僧三兩,安禪坐上方。

我曾在《仁壽,我的故鄉》歌詞中寫到過一句「古老的陵州鹽花依舊盛開,嶄新的仁壽號子喊亮人間。」鹽伴隨仁壽這片熱土近兩千年的歷史。東漢漢安二年(143年)張陵指謂弟子曰:此山直下有咸泉。因於武陽縣東境飛泉山下開鑿鹽井。後人追慕張陵,取名陵井。陵井鹽業發展,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捍衛鹽井,這是仁壽置官立縣之始。唐宋最盛,年產200萬斤,明代年產140萬斤,清嘉慶年間,年產90萬斤。唐代陵州的陵井深達80丈,井深增長,單井產量大增。陵州鹽井一所課當錢2016貫,占陵、綿10州鹽課總數的1/4。文同在《奏為乞免陵州井納柴狀》中,陳述了陵州鹽井數量的巨大變化:「二三十年前,本州只有官井數處」,「自許人開卓筒井之後,都下至今已及數百井」。可見陵州井鹽的發達程度。1958年,仁壽縣財委投資20萬元開掘始建楊泗井,1962年淘穿3口,僅出鹽水未能產鹽。

始建建縣,與鹽有關。鹽業的發展,促進了場鎮的壯大,商業的繁榮。如今的始建,集鎮發展與富加、汪洋差距越來越大。楊書記告訴我,鎮上將深入挖掘古鎮歷史文化,力所能及地打造千年古鎮。仁沐新高速路即將修通,就會縮短始建到縣城的時間,促進鎮域經濟的發展。

楊泗村委會附近,有三座製鹽留下的炭渣山,炭渣隨處可見。在一塊玉米地里,還留下一口鹽井,隨著泥土的沖刷,井越來越小。我俯下身子,看那口井,看井裡的鹽水,看鹽花如鏡,照出自己還不夠純粹的內心。

馬幫馱煤、運鹽。我彷彿又聽到了迴響在村口的馬鈴聲聲。

鹽,是生活的必需。生活之鹽,語出《聖經?馬太福音》:「你們是世上的鹽。」鹽是潔凈的,鹽可調味,喻示人們要過聖潔的生活,要能調和百味。我們活著,離不開生活之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始建 的精彩文章:

TAG:大美始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