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衰老與死亡的最好認知

關於衰老與死亡的最好認知

我是陳大頭

有深度的大頭,等你來關注。

Don"t Make Me Cry

 Moon Shines At Night

Djivan Gasparyan 

00:00/00:00

人的一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目標。例如童年時期的目標就是玩,青年是學習,中年是工作養家,老年的目標是安度晚年。

生命的本質就是充滿痛楚又略帶微疼的流失,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生死輪迴。沒有人願意堂堂正正地談論死,談論怕死的感受,對死的好奇與困惑。

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阿圖·葛文德結合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創作出《最好的告別》,被稱為每個人在50歲前必讀的書,講述一個個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對衰老與死亡進行深入的探索。

這本《最好的告別》是一本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

書中對「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詳盡的說明,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01

從出生那刻起,每個人都在不斷老去。這是無人可以擺脫的命運。

衰老意味著什麼?

「衰老是一系列的喪失」——喪失耳聰目明、健步如飛、喪失記憶,喪失社會角色......。

從30歲開始,心臟的泵血峰值逐年下降,人們跑步的長度和速度都趕不上過去;

40歲左右,肌肉的質量和力量開始走下坡路;

50歲開始,骨頭以每年1%的速度丟失骨密度;

60歲時,人們會逝去1/3的牙齒,

70歲的時候,大腦灰質丟失使頭顱空出了大約2.5 cm的空間。老年人頭部受到撞擊後很容易發生顱內出血,因為大腦在他的顱內晃動。

85歲後,大約40%的人已經一顆牙齒也沒有了並且都患有教科書上所謂的老年痴呆。

每一個人可能面臨的真實困境是:老了,行動不便,沒法自己走到廁所去,沒法自己洗澡,甚至沒法給自己脫鞋,剪指甲,渾身是病,都會成為巨大的生活障礙。

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

作家菲利普·羅斯形容: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而我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02

1997年,奶奶腦溢血住院,在經歷了醫院73天住院後仍然沒有治癒的可能,醫療提出了兩個建議:

一是轉院到更好的醫院去繼續治療;

二是是放棄治療,善終治療,讓人少受罪,經濟少點負擔。

明知結局是死亡,是使用各種醫療手段,哪怕親人痛苦萬分,也要盡一切可能延長生命,那時奶奶全身已經因為長期的輸液而潰爛生瘡。

經過叔伯和親屬的討論,有的說放棄治療,有的說多活一天是一天,不然下半輩子會內心不安,不忍親人就這麼離世。

何時該積極救治,何時該明智地放手?不管對於醫生還是家屬和患者,都是最難的一道選擇題。

在《最好的告別》中,阿圖通過和許多垂死的老人交談,以及親歷自己父親從衰老到死亡的過程,他意識到:要把選擇權交給老人,讓他們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放棄治療。儘管這樣的談話過程充滿艱難,但是一次次實踐證明: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式。

有的老人說只要還能看球賽,他就不放棄治療;有的老人則把「能吃冰激凌」作為是否繼續醫療干預的臨界點;有的老人說: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

因此,醫生的工作不是儘可能地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是儘力維護病人的生命質量。這包含兩層意思:儘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擾,以及維持足夠的活力及能力去積極生活。

《最好的告別》作者認為,最終救治的失敗,並不是醫學的無能,而是對生命進程的尊重。

其實,挽不回來的搶救是種傷害。我們把生命的余日交給醫生和家屬,結果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好處,讓治療攪亂我們的大腦、削弱我們的身體。既痛苦,又讓我們與生命中真正要緊的事隔絕。

在極盡全力的搶救過程中,會花費整個家庭幾乎終身的積蓄,然而生活質量卻非常低。

最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們卻沒法跟自己的至親再多說幾句再多看幾眼,渾身插滿了管子,倉促地在痛苦中離開了這個世界。仔細想想,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度過余日呢?

03

在《最好的告別》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一個概念——善終: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好好活到終點」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如何去理解,怎麼去做?

阿圖的父親身患惡性腫瘤,在初發時積極接受了治療,病情也一度得到控制,化療後也的確度過了悠閑自得的生活,但是幾年之後,腫瘤不可避免地捲土重來並且廣泛擴散。阿圖醫生和他的父母親面臨了人生的岔道口,3個人加起來有120年行醫經驗,但是還是不知所措。

他們諮詢了專業的腫瘤科醫生,明確了即使接受最新的化療方案,結局也幾乎不可更改,最好的結果就是延長一段生存期,但是治療本身會帶來極大的痛苦。

於是,阿圖的父親選擇放棄,他再也不想化療了,最大的心愿是:保持體力、可以打字用來和朋友們交流、不要痛苦。於是請來了臨終關懷機構的工作人員,在交談中,阿圖的父親甚至已經想好了選擇哪個殯儀館。

工作人員建議:仍然維持日常的生活,採用姑息的治療並逐步加大止痛和麻醉劑的劑量,在那一刻來臨時,不要打911、不要叫醫生和警察,通知護士和臨終關懷人員,他們會幫忙清洗身體、聯繫殯儀館。

開始一切都在預料中進行,但是,真正當父親突然倒地時,Atul和母親還是匆匆把父親送到醫院,當父親在ICU醒來時,發現身上插滿了管子,他非常生氣:為什麼讓我這麼痛苦?

阿圖這才意識到:他其實一直猶猶豫豫,不肯誠實地面對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應讓父親獲得安寧緩和,卻讓過度的技術剝奪了父親最需要的臨終關懷。作為醫生,要忍住干預、修復、控制的衝動,因為死亡已經超越了醫學問題。

阿圖把父親接回家,用大劑量的止痛劑幫助解除痛苦,在家人的陪伴下,父親度過了最後平靜的時光,他注意到父親呼吸停頓的時間越來越長。

最終,母親握著父親的手,默默聽著,呼吸聲再未響起......。

善終服務不同於標準醫療,它的本意是在抵達生命終點前,讓病人有尊嚴、維持較高質量的生活。

有研究跟蹤了數千位晚期癌症和心臟病患者,結果發現,他們是否參加善終服務,在存活時間上沒有差異,而對於有些病人,善終服務似乎還延長了少則數周,多則數月的存活時間。

這其中的教訓似乎很有禪意: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活得更長。

04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想尋求更多的機會,發展更廣的人脈,拓展事業、積累財富......。而對於老人,他們珍視和情感上親近的人共度時光,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

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因此,對於一個走向衰老的長者,親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用心陪伴。

現代人在對待家裡的老人的態度上,常常有這樣一個矛盾:我們自己想要自主權,而對於我們愛的人,我們要的是安全。

然而, 對於老人而言,這兩句話依然是適用的: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獨立性的生活。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

讓老人儘可能地保持獨立性,更多地感覺自己「被需要」,是老人晚年最大的幸福。

《最好的告別》書中寫到:「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死亡時,除了內心長期深藏的恐懼與麻木之外,幾乎沒有辦法。正如本書中所寫到的,人們熱衷於談論死亡而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避之不及。

但這本書也給了我們另一個啟示:如何選擇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如何在最後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精彩?」

一路走來,細細想想,其實,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一道人生的風景。不管是對作者還是他已故去的母親,這些點滴的記錄還原了最初的記憶,還原了最初的愛,以及一個善良的生命的存在。

倘若我們終究要在這個世上留下些什麼的話,那麼這些帶著溫度的文字,所留下的記憶,會繼續流傳下去,溫暖更多的人。或許,這便是世間最好的告別,也是最好的禮物。

在生命的終點即將到來前,需要2種勇氣:面對死亡的勇氣,面對死亡採取行動的勇氣。

點擊讚賞鏈接,隨心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衰老 的精彩文章:

這菜能抗衰老,愛美的女生不信你能忍住不吃哦!
平常吃一點「它」,女人再也不擔心卵巢問題,還可以養顏抗衰老!

TAG: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