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國軍抗日10大名將

國軍抗日10大名將

原標題:國軍抗日10大名將



1、李宗仁(1891—1969年),字德鄰。廣西桂林臨桂區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抗日戰爭時期長期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等一系列著名戰役。

李宗仁是桂系名將,軍事素養在時人之上。淞滬會戰時李宗仁建議預留十幾個師作為預備隊部署在蘇州附近,既能掩護上海敗軍撤退又能堅守蘇福防線,可以被蔣介石拒絕。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期間,擅長調和「中央軍」與「雜牌軍」關係,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型戰役中表示可圈可點,湯恩伯飛揚跋扈卻對李宗仁比較敬重。可惜1943年蔣介石將其「明升暗降」調離前線,失去繼續表現機會。



2、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回族,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山尾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譽為「小諸葛」。軍閥新桂系代表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北伐戰爭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它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國軍副總參謀長,協助蔣介石指揮了淞滬會戰,協助李宗仁指揮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直接指揮了桂南會戰。曾獲得青天白日勳章、抗戰勝利勳章、英國巴士武士勳章等勳章。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無論是協助蔣介石作戰還是協助李宗仁作戰甚至直接指揮作戰都表現不錯。可惜蔣介石對白崇禧不夠信任,其實白崇禧作為副總參謀長作為軍事委員會代表充當「救火隊員」最合適。


3、衛立煌(1897——1960年),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省合肥縣(現屬包河區)人,中華民國高級將領,國軍陸軍二級上將軍銜,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取得了中原大戰中擊敗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圍、鄂豫皖「圍剿」、鎮壓「閩變」分路暨主功。抗日戰爭時期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含強渡怒江戰役)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日軍華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稱其為「支那虎將 」。史迪威在回憶錄中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為「常勝將軍」。


衛立煌是蔣介石嫡系中「首席大將」,無論是在太原會戰還是獨領一軍參加收復鄭州之戰都在眾將之上。不過,衛立煌同情八路軍引起蔣介石不滿,甚至被軟禁於重慶,中條山之戰時被剝奪指揮權。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後,蔣介石重新啟用衛立煌,收復滇西作戰發揮關鍵作用。可惜蔣介石不能信用衛立煌,兩次解除其兵權。



4、羅卓英(1896—1961),字尤青,國民黨陸軍上將,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人,陳誠「土木系」二號首領。早年參加東征與北伐等役,由下級軍官升至國軍第11師師長及第18軍軍長,並積极參与江西剿共。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平滿納會戰等重大戰役,歷任第十六軍團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第九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太平洋戰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等。八年抗戰期間,羅卓英自淞滬會戰開始即首當其衝,繼而轉戰常熟廣德,拱衛首都南京,指揮保衛武漢,組織反攻南昌,獲取上高大捷,乃至三次長沙會戰,一度緬甸遠征,直至最後勝利,可謂南征北戰,幾至無役不與。

羅卓英是陳誠「土木系」二號首領,軍事才華遠在陳誠等人之上。八年抗戰,論作戰次數之頻繁,戰區跨度之大,戰績之輝煌,所有國軍將領中,實難有人能超過羅卓英。不過,蔣介石對羅卓英也不能放手使用,壓抑了才華。



5、薛岳(1896—1998年)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客家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早年參加粵軍,逐步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與紅軍多次作戰,參加第五次圍剿與追剿紅軍。抗日戰爭爆發後,薛岳先後參加淞滬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南昌保衛戰,並指揮四次長沙會戰,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自由勳章。


薛岳本是粵系名將,中原大戰後離開軍隊。後因同學陳誠推薦被蔣介石啟用參加「剿共」,在第五次圍剿與追剿紅軍中獲得蔣介石賞識。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陳誠的副手指揮了一系列作戰,後接替陳誠負責第九戰區。薛岳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長期在一線指揮作戰功勛卓著。


6、湯恩伯(1898——1954年),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浙江金華人,黃埔系骨幹將領,13軍核心人物。早年參加軍閥會戰,在與紅軍內戰中表現不錯。抗日戰爭中,南口戰役一戰成名,後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中表現不俗。華北日軍對湯恩伯恩伯銜恨甚深,以湯恩伯恩伯部為天字第一號大敵。1944年豫中戰役中在河南遭受重挫,在桂柳戰役中擋住日軍進軍重慶。1945年參加湘西會戰,並組織華南大反攻。


湯恩伯是蔣介石嫡系中優秀將領,無論是在李宗仁麾下還是獨領一軍都盡情展示「嫡系主力」風範,「湯軍團」甚至成為「中央軍」絕對主力。不過,湯恩伯是將才而不是帥才,蔣介石讓其負責一個戰區特別是兼任地方職務後,湯恩伯表現大不如從前。如果以「湯軍團」作為戰略預備隊跨戰區「救火」,也許更能發揮湯恩伯作用。



7、關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東,52軍首任軍長。漢族,陝西戶縣人,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用兵以穩,准、狠著稱,長於急襲的千里駒師的首任師長,生性傲岸,有陝西冷娃之稱,部將杜聿明、鄭洞國,劉玉章、覃異之、張耀明皆一時之名將。早年參加黃埔東征與北伐,並參加鄂豫皖剿共與「長城抗戰」。抗日戰爭時期指揮了 夜襲邯鄲機場與台兒庄戰役,後在徐州突圍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表現優異。1940年後鎮守雲南,逐漸被雪藏。

關麟征在「長城抗戰」表現不錯,在「湯軍團」更是「鐵拳」,可惜蔣介石將關麟徵調離「湯軍團」,而且將其長期學藏在雲南,使得「關鐵拳」失去表現機會。當然,關麟征與杜聿明、鄭洞國關係不睦,也使得關麟征的風頭逐漸被杜聿明取代。



8、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漢族,陝西省米脂縣人。第5軍首任軍長。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早年參加黃埔東征與北伐戰爭、軍閥混戰、鄂豫皖剿共與長城抗戰。抗日戰爭後作為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指揮官,參加了淞滬會戰,並在1939年桂南會戰中一舉成名,指揮桂南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指揮遠征軍入緬作戰,雖然失敗退回國內,但表現得可圈可點。後杜聿明長期被雪藏,成為另一個關麟征。


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名將,後來的解放戰爭時甚至作為「救火隊員」被寄以厚望。抗日戰爭時期,杜聿明表現突出是在「王牌對王牌」的崑崙關大戰,遠征緬甸也表現不錯,後來兵敗無損杜聿明名將風範。不過,蔣介石將杜聿明長期學藏在雲南,不能讓其建功立業無疑是敗筆。



9、傅作義(1895-1974年),字宜生,山西榮河(今山西省臨猗縣孫吉鎮安昌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畢業,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先後參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綏遠抗戰、百靈廟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太原會戰表現突出,1939年「冬季攻勢」遠程奔襲包頭名聲大噪,1940年五原大捷創國民黨戰區收復失地之先例。傅作義長期治理綏遠,遏制日軍河套地區西進。


傅作義本是閻錫山嫡系,無論是軍閥混戰還是長城抗戰、綏遠抗戰都是名將風範。在日軍風頭正盛時能夠反攻收復失地攻入名城,也只有衛立煌、傅作義能夠。不過,蔣介石對傅作義的器重更多是分化閻錫山晉綏軍,而不是讓其獨當一面抗日,這就使得五原大捷後傅作義也被雪藏。



10、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74軍核心人物。早年參加黃埔東征與北伐戰爭,後參加圍剿鄂豫皖紅軍,並參與擊潰方誌敏「抗日先遣隊」。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與俞濟時共同組建74軍。後參加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成為74軍巔峰時期代表人物。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陣地戰、夜戰、反包圍、殲滅戰都很擅長。王耀武作戰時雷厲風行,殺伐決斷;也敢打硬仗,敢接困難的任務,是國民黨軍在8年抗戰中最能打的虎將之一。


王耀武是74軍的核心人物,74軍成為「五大主力之首」最輝煌時期就是在王耀武指揮下。「八年抗戰」從淞滬會戰到湘西會戰,王耀武幾乎全程參加了作戰,與羅卓英相比毫不遜色。王耀武是湯恩伯那樣大兵團主帥之才,資歷不如湯恩伯但戰功卓著。


如果蔣介石以衛立煌為華北戰區司令長官,以李宗仁為華中戰區司令長官,以薛岳為華南戰區司令長官,以羅卓英為東南戰區司令長官,並組建白崇禧、傅作義、湯恩伯、關麟征、杜聿明、王耀武等野戰兵團,也許抗日戰爭可以表現更好。一些人稱道張靈甫、胡璉、孫立人、廖耀湘,其實這些人抗日戰爭尾聲時才開始擔任軍長之職,張靈甫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才是軍長(整編師長),更多是「斬將奪旗」的偏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幻心靈 的精彩文章:

抗戰中投敵叛國的高級將領大全
南京大屠殺為何唐生智要負主要責任

TAG:夢幻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