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見性不遷、理周法界,認物為己、背覺合塵

見性不遷、理周法界,認物為己、背覺合塵

已上一經一論,皆明三時無去,以標宗辯不遷也。此來去因果不遷,即會中道八不意也。如論偈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今以因果會釋八不義:

言不生者,如二十時為因,三十時為果,若離二十有今三十,可言有生;若離二十,則三十不可得,是故不生。故《中論》云:「離劫初谷,今谷不可得,是故不生。」

不滅者,則二十時不無,故不滅;若二十時滅,今不應有三十時。《中論》云:「若滅,今應無谷;而實有谷,是故不滅也。」

不常者,則三十時無二十時,是故不常。《中論》云:「如谷芽時,種則變壞,是故不常。」

不斷者,因二十有三十相續,是故不斷。《中論》云:「如從谷有芽,是故不斷;若斷,不應相續。」

不一者,二十不與三十同體,各性而住,故不一。《中論》云:「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是故不一。」

不異者,不離二十有三十,若二十姓張,三十不異。《中論》云:「若異,何故分別谷芽、谷莖、谷葉?是故不異。」

不來者,二十不至三十時,是故不來。

不出者,二十時當處自寂,不復更生,故不出也。

達此理者,則離一切戲論,契會中道,則真諦矣。是知,於真諦中,無一法可得,豈有去來?如《大涅槃經》云:「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為到來,為不到來?琉璃光菩薩言:世尊,到亦不來,不到亦不來。我觀是義,都無有來。世尊,諸行若常,亦復不來;若是無常,亦無有來。若人見有眾生性者,有來不來;我今不見眾生定性,云何當言有來不來?有驕慢者,見有去來;無驕慢者,則無去來;有取行者,見有去來;無取行者,則無去來。若見如來畢竟涅槃,則有去來;不見如來畢竟涅槃,則無去來。不聞佛性,則有去來;聞佛性者,則無去來。」

《般若燈論》「問:汝為已行名初發,為未行名初發,為行時名初發耶?三皆不然。如偈曰:已去中無發,未去亦無發。去時中無發,何處當有發?釋曰:已去中無發者,謂去作用,於彼已謝故;未去亦無發者,謂未行無去,去則不然;去時中無發者,謂已去未去等皆無去義,云何可說去時有去?如是三種,俱無初發,是故偈言:何處當有發?又偈云:無已去未去,亦無彼去時。於無去法中,何故妄分別?釋云:妄分別者,如瞖目人於虛空中,或見毛髮蠅等,皆無體故。又偈云:是故去無性,去者亦復然。去時及諸法,一切無所有。又偈云:未滅法不滅,已滅法不滅。滅時亦不滅,無生何等滅。

釋曰:第一句者,以滅空故,譬如住;第二句者,如人已死不復更死;第三句者,離彼已滅及未滅法,更無滅時,有俱過故,是故定知滅時不滅;第四句者,其義云何?一切諸法皆不生故。言無生者,生相無故,無生有滅;義則不然,如石女兒,乃至『複次汝言滅』者,為有體滅耶、為無體滅耶?二俱不然。如偈曰:法若有體者,有則無滅相。釋曰:以相違故,譬如水火;由如是故,偈曰:一法有有無,於義不應爾。複次偈曰:法若無體者,有滅亦不然。如無第二頭,不可言其斷。」

是以既無來去之法,亦無住止之時,以因法明時,亦因時辯法;法既無有,時豈成耶?如《中觀論》偈云:「時住不可得,時去亦叵得。時若不可得,云何說時相?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釋曰:如上引證,直指世間,皆即事辯真,從凡見道,目前現證,可以絕疑。去法既然,乃至六趣輪迴,四時代謝,皆是不遷,常住一心之道。」然則群籍殊文,百家異說;苟得其會,豈文言能惑哉者?」

若達萬法唯我一心,觀此心性尚未曾生,云何說滅;尚不得靜,云何說動?如楞嚴會上,實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乃至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故知見性不遷,理周法界;但是認物為己,背覺合塵。若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則顛倒行事,性心失真。境實不遷,唯心妄動,可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矣。故《論》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故不馳騁於古今;不動,故各性住於一世。」此乃是法法各住真如之位,無有一物往來,亦未曾一念暫住,皆不相待,豈非不遷乎?若能如是通達,己眼圓明,何似有之幻塵、一期之異說而能惑我哉?

又古釋云:「百家異說,豈文言之能惑」者,此明於三教不惑,各立其宗;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之理,即無惑也;黃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虛無,亦無惑也;釋有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無惑也。然則三教雖殊,若法界收之,則無別原矣。若孔老二教、百氏九流,總而言之,不離法界,其猶百川歸於大海;若佛教圓宗,一乘妙旨,別而言之,百家猶若螢光,寧齊巨照,如大海不歸百川也。

然則「四像風馳,旋機電卷,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者;四像,則四時也;旋機者,北斗七星也;雖寒來暑往,斗轉星移,電轉風馳,剎那不住,若得意者,了於一心毫微之密旨,則見性而不動也。

「果不俱因,因因而果」者,譬如為高山,初覆一簣之土為因,直至壘土成山。此初一簣土,雖未成山,初不至後,而亦不滅,又終因此一簣土成山。故云:「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

又如千里之程,起於初步,雖未即到,果不俱因;然全因初步之功,能達千里之路,則因因而果。故云:「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托至於初步。」

又如初發一念菩提善心之因,究竟成就無上妙覺之果,即最初一念不亡。若初一念已滅,則不能成佛果,故云:「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以其不滅不來,成功成業;因不虛棄,事不唐捐。則知萬法俱不遷矣,豈更猶豫於動靜之間哉?若能觸境而明宗,契神於即物,假使天翻地覆、海沸山崩,尚不見動靜之兆眹,況其餘之幻化影響乎?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文章 | 永 明 延 壽

圖片 | 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阿含經》故事
父愛 師恩 ——獻給點亮我們心燈的人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