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清明節究竟是哪天,清明節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究竟是哪天,清明節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進入清明小長假了。

清明節究竟是哪天,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這些你都知道嗎?

小編今天科普一下哈!

清明節到底是哪一天?

因清明節在冬至後的第108天,而冬至是在12月22日或12月23日,導致清明節時間也有所變化,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是4月5日,所以今年的清明節不是4月5日,而是4月4日喲!

另外,在24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它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同老母親悄悄到岷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岷山。岷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岷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還有哪些國家過?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清明節這一天,東亞許多國家都有著相似的習俗。

例如: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

清明節的習俗

踏 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家長可以趁著清明的小長假帶小孩到植物園、濕地公園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讓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家長可以在踏青時選擇空曠的場地,為孩子準備風箏,讓孩子在春暖花開之時盡情地奔跑。

盪鞦韆

鞦韆本是在樹椏枝為架,用彩繩纏繞而成,現代多用繩索加踏板製成,多為兒童所喜愛。

插 柳

隨著柳條返青,人們喜歡將柳條折下,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寓意防擾辟邪。

掃 墓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園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清潔墓碑,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吃青團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青團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將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糰子。

清明節的相關詩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宋)歐陽修《採桑子》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唐)劉長卿《清明後登城眺望》

清明節出遊,孩子穿著要注意

乍暖還寒的清明,晝夜溫差大,天氣容易變化,帶孩子出門,要隨時調整穿衣。背部、小肚子和小腳丫要注意保暖,頭部和心胸要注意散熱。

南方降水較多,出行便可準備雨具,防雨防滑。北方較為乾燥,風力較大,出行也可準備口罩、墨鏡等裝備。

本文來源於央視新聞、園長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懶」的城市,不是喝茶就是打牌,去了就不想離開
喝不起星巴克,貧窮使我安全!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