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換種方式看文物,文化遠在器物之上

換種方式看文物,文化遠在器物之上

本報駐京記者周淵

說起近來的「現象級」電視綜藝,許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國家寶藏》。這檔故宮與央視攜手八大國家級博物館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一經播出便引發熱烈反響,上下五千年潑墨寫意的文明畫卷,因《國家寶藏》的記憶凝縮,涌動在骨子裡的家國情懷被深度激發。

《國家寶藏》不僅讓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館玻璃櫃中安放著的靜物,成為有生命、有溫度的精彩存在,讓觀眾發現其蘊含的令人動容的人文精神。與此同時,《國家寶藏》 的成功也引發人們思索:如何搭建觀眾與文物之間的心靈橋樑? 如何為文物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國家寶藏》所演繹的是當我們看到一件文物時,應該如何思考,即便在我們還不具備相關歷史積累的時候,也應該保持好奇心去貼近它們,這才是一件文物應得的尊嚴。我相信在此之後,我們會換一種方式看文物———文化遠在器物之上。」28日,《國家寶藏》 第一季探討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辦,單霽翔院長說道。

博物館熱自熒屏「燃」到線下

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潤文物。《國家寶藏》 首次將文博與大眾娛樂、綜藝形態結合在一起,這一股自熒屏「燃」到線下的博物館熱,也讓沉睡的文物從館舍之地邁向大千世界。

透過《國家寶藏》的講述,很多觀眾第一次知道,原來雲夢秦簡中的法治精神、商鞅方升里的精準理念、讓中國航天發動機製造領先全球的雲紋銅禁「失蠟法」等等,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沿用。

《國家寶藏》打造一系列「明星文物」之餘,也為網路熱議的「乾隆皇帝農家樂審美」「黃公望嫌棄三連」等找到科學而生動的解讀,多位博物館館長、工作人員也成為深受觀眾愛戴的「網紅」。

而最讓與會專家感到振奮的,莫過於年輕觀眾的熱情。據各平台的反饋,《國家寶藏》 觀眾的主體構成人群

中,年齡集中於15歲到25歲之間,年輕觀眾持續在B站、豆瓣、微博、朋友圈等網路平台「刷屏」、點贊及分享。

另據多方數據統計,自2017年12月初《國家寶藏》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遊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遊項目新熱門。2018年元旦及春節期間,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參觀博物館的風潮。《國家寶藏》 中介紹的部分博物館參觀人數較去年同期提升了50%以上。

「我們為什麼是現在的我們?追根溯源,是因為中華民族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文明,這是每個中小學生都會背誦的內容。但如何讓他們有體驗、有認知、有參與、有互動,這是我們這一代博物館人的責任。」研討會現場,單霽翔懇切地說道。

文物「活」起來需要多種形式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表示,上周央視對2017年優秀節目進行表彰,把唯一一檔綜藝節目的榮譽授予了《國家寶藏》,意在繼續堅持創新為要,加大「現象級」節目創作力度,展現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魅力。

據節目總製片人呂逸濤介紹,繼3月20日亮相香港國際電影節邁出全球宣傳推廣第一站之後,《國家寶藏》 還要走向戛納電視節,走向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

單霽翔則認為,《國家寶藏》 帶起的這股文博熱,說明民眾並不缺乏對博物館的興趣,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邁出了成功的一步。「說起文物,人們往往感到距離現實生活很遠。實際上,文物不僅是博物館裡的珍貴寶物,更是具有想像力和年輕活力的現實存在。」他進一步指出,要讓時代久遠的文物重新回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審美和需求有效對接,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才能感動社會公眾。

「我總說自己是一位『看門人』,在盡職盡責的同時給大家講講故事,這應該符合人們對『看門人』的普遍認知。」單霽翔感慨地表示。據他介紹,在《國家寶藏》之後,故宮正在籌拍一部文物南遷為主題的電影、一部紫禁城600年題材的電視劇,關於紫禁城營造和故宮博物院成立的話劇也正在策劃之中。

(本報北京3月30日專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西方欲發動對俄「新冷戰」?
「翰墨傳承書法作品展」上海站開幕,189件優秀作品體現三代書法傳承淵源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