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清明節,說一說諸子百家的「鬼怪」觀

清明節,說一說諸子百家的「鬼怪」觀

原標題:清明節,說一說諸子百家的「鬼怪」觀



清明節本是節氣,萬物解凍,隨之生髮。對生者來說,孝子賢孫會選擇春季的這個日子祭拜祖先和修繕墓地。中庸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死去的父母,如同父母生時一樣,這是孝順。自古以來,鬼是部落中人的先祖,神是日月山川的精靈。人們往往認為,祭祀鬼神之後,會對國家、社會、個體進行庇佑,這種思想一直貫穿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中。那在清明節,我們來談談諸子百家的鬼神觀。

1


儒家:事鬼敬神而遠之


春秋時期,人們認為祭祀鬼神能夠得到鬼神的庇護,因此,造成了過度祭祀的現象,孔子的鬼神觀則採取了對鬼神「存而不論」的立場,宣揚周代的思想,祭祀時重禮節而輕物質,「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


《禮記·表記》里記載,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盪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解讀:夏代的治國原則是崇尚君主的政教,侍奉鬼神但敬而遠之,親近人並且待人忠厚,重俸祿而輕威嚴,重獎賞而輕刑罰,親切而不尊嚴。這給人們造成的弊端就是愚蠢無知,驕傲粗野,笨拙不知道文飾。殷人尊崇鬼神,領導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輕視禮儀,重刑罰而輕視獎賞,尊嚴而不親和。這給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蕩不安分,好勝而沒有廉恥之心。周人崇尚禮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遠之,親近人並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來對人進行賞罰,親和而不尊嚴。這給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貪利取巧,重文飾不知羞愧,相互殘害而不知道事理。


2


道家: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始終認為,如果能夠以「道」來治理天下,那麼鬼就不起作用了。《道德經》中提出,道是先天地生、高於一切的,鬼神自然也要服從「道」的支配。《周易》一書也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包括鬼神在內。但是,《周易》並不寄希望在鬼神,更不會提倡靠信仰鬼神而消災解禍。鬼神最多只能算是「道」的一部分。因此,出現「易不言鬼」的說法。


《易傳》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解讀:我們人的生命始於父母陰陽交合之際,自己的遊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氣而成身形,即「精氣為物」之義,此稱為生。吾人生命終於身體衰老,陰陽分離,由此魂失其所,此稱為死。魂既失所,再為遊魂,再遇陰陽交合,而感氣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遊魂為變」之義。遊魂為變是死生之際的一大轉變,但這轉變後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舊為人,居心在鬼神,則為鬼神。


由此可見,《周易》裡面樸素的鬼神思想,以及遠遠地超越了當時的「鬼神崇拜」和「敬而遠之」。


3


墨家:尊天事鬼


墨子提倡敬天明鬼,其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是,藉助於敬事天地鬼神來聚合民心。他專門用在《墨子》一書中用《明鬼》這一章節來論述自己的鬼神觀。

《墨子·明鬼》中提出,「若使鬼神請亡,是乃費其所為酒醴粢盛之財耳;且夫費之,非特注之污壑而棄之也,內者宗族,外者鄉里,皆得如具飲食之;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歡聚眾,取親於鄉里。」


解讀:如果鬼神不在,只不過是浪費一點資財而已,而如果鬼神存在,那麼祭祀鬼神就可以達到聚眾聯歡,使鄉里人團結親密的效果。


墨家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揚善懲惡,因而崇拜天地鬼神。因為有上天,就會有鬼神,鬼神遵從上天的安排,懲治那些不聽從天命的人。所以有句俗話叫『替天行道』,講的就是當法治不能約束強權者的時候,只能訴諸於暴力的方式,去尋求天地自然的『道義』。實際上就是『以暴制暴』,是老百姓忍無可忍的無奈之舉。


4

法家:恃鬼神者 慢於法


韓非子主張自然觀和無神論,完全否定和直接批判鬼神和有意志的「天」,認為兩者都與「法、術、勢」相悖。


《韓非子·飾邪》提出:「龜筴鬼神不足舉勝,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解讀:卜筮鬼神不足以推斷戰爭勝負,星體的方位變化不足以決定戰爭結果。既然如此,卻還要依仗它們,沒有什麼比這更愚蠢的了。


《韓非子·亡徵》「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解讀:辦事挑選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好祭神祀祖的,可能滅亡。


總之,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認為,信奉鬼神,便會怠慢法,最後會導致國家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10個成語,讀懂《莊子》智慧
當你遇見她,你的格局從此與眾不同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