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陳兵教授學佛群疑彙編 2 年輕人如何處理學佛與做人的關係?怎樣獲得皈依戒、皈依體

陳兵教授學佛群疑彙編 2 年輕人如何處理學佛與做人的關係?怎樣獲得皈依戒、皈依體

1、問:年輕人如何處理學佛與做人的關係?

我在1990年發表了一篇《現代青年人應該怎樣學佛》的文章,很多人因為這篇文章與我成了好朋友。我年輕時學佛,也走了一些彎路。我現在觀察學佛的年輕人中,走彎路的也還是相當多。因為年輕人的人生經驗不足,很容易偏激,而佛法裡面容易導致偏激的詞語、習俗很多。如果過分執著、偏激的話,就會影響你的成長與世俗生活,在社會上就不能正常生活下去了。

現在,這樣的人還是有。一些大學畢業的佛教徒,雖然很聰明,但是因為太虔誠,在社會上工作時,什麼都要死板地按照他自己認為的佛教道德去處理問題。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如果完全按照刻板的自認為的佛教價值觀念為人處事,不一定能處理好各種問題。有的年輕人就是這樣,因為信仰與現實的矛盾,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因此自殺。

學佛,首先應把自己的世俗生活處理好。就像佛陀在《阿含經》中教導青年善生那樣,首先要「四種具足」:方便具足,就是要掌握謀生的方便和技巧,而且要比別人做得好,才能夠生存得好一些。另外還有正命具足,善知識具足、守護具足。總之,要有專長,要有正當的職業,要從事對社會有益無害的、佛教所允許的職業。當時佛在這一方面的教導很多,也非常切實。先在社會裡立足,把生存問題解決好了,再將生活與信仰結合,使你的社會工作盡量有意義,使你的家庭生活和諧一些,生活安樂一些。佛法把這個叫做「現法安,現法樂。」就是現前人生的幸福與安樂,我覺得這應該是第一。

青年人不應該把往生凈土、明心見性,或者要證得道果、深入禪定、發神通等作為自己的全部。這樣的人我碰到很多。在這方面過於虔誠急切的話,花的工夫太大,大部分都出了問題。一天到晚打坐,沒有明師指導,即使不出問題,也很難工作。因為要住在禪定里,得到某一種定,就對世間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了,走到人群中會感到很煩。比如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傑克·康菲爾德禪師,他是美國人,到泰國出家,學了幾年以後,覺得佛教裡面講的東西他都證到了。回到美國以後,一走入社會,他就發現自己不能生存下去了,因為沒有辦法跟別人交往,產生了社交障礙。一個人,如果跟普通人的信仰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觀念不一樣,沒辦法跟人交往,也很難生存下去。後來,他慢慢調整自己才逐漸適應。現在,他創設出一種美國式的禪法,在西方已經比較盛行。也是教你先把人做好,把家庭關係處理好,在家庭里首先要發揮愛心,把各種關係都處理好,心理非常健康,然後再坐下來修禪定,這樣就不會出問題。

還有些年輕人,修了密法以後就想要得大成就,像蓮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大士一樣。但是,蓮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大士是什麼人呢?那都是大菩薩的化現。能不能證到大成就,要把自己跟他們比一比,就會發現自己是什麼根器。最簡單的可以跟弘一大師相比。弘一大師是什麼人呢?他極為聰明,是當時的社會名流,一流的人才,非常清高,非常出眾。他出家以後嚴守戒律,精進修持。可以說,從古至今都很少有這樣的人。那樣辛辛苦苦修行了二十四年,也就證到初果。想要證到阿羅漢果,要發大神通,要得大成就,一般來說是一種狂妄,或者說是一種擴張的我執。

2、問:如法的皈依是什麼?怎樣皈依才能獲得皈依戒、皈依體?

如法的皈依,在顯教里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經典中講得很清楚。首先要認識到佛是無上的導師,認識到法是無上的真理。區分清楚它跟外道,跟世間的哲學、科學不一樣的地方,明白它真正高明的地方在哪裡。認識到這些以後的皈依,才是發自內心的皈依。現在主要的問題就出在皈依僧寶上。

什麼是僧寶,經論裡面講了很多,講得非常清楚。如《地藏十輪經》說,僧分為四種或三種,能夠作為皈依對象的僧只是「賢聖僧」或者「第一義僧」。「賢聖僧」中賢位僧的最低標準,是《優婆塞戒經》里所說的暖位,第一義僧的最低標準,是小乘須陀洹向、大乘初地菩薩。藏傳佛教三歸依偈說:「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歸依。」但從修證的角度講,賢位僧實際上夠不上歸依處。暖位、頂位人雖有正見,而尚有退墮入三惡道的可能,大乘賢位菩薩尚未見道,對佛法的把握也未必全面、透徹。大多數大小乘經論,都說作為歸依處的僧寶是聖僧、第一義僧,小乘指四向四果,大乘加見道以上菩薩。密教與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中,都說大乘歸依的僧寶是不退轉菩薩,即八地以上菩薩,密乘三皈依還特別申明不歸依二乘即小乘的四果聖者和辟支佛,因為見地和發心不同。按此,受了大乘、密乘戒者,若歸依南傳佛教僧,即犯了大乘、密乘的三皈依戒。

依《地藏十輪經》,作為歸依處的第一義僧、聖僧,不僅指出家人中的證得聖果者,而且包括了在家人中的證得聖果者。如米拉日巴尊者,雖然是在家瑜伽行者,而證得的果位甚高,當然是作為歸依對象的僧寶、第一義僧。

此外,皈依僧指的是皈依聖僧的全體,而不是僅皈依某一個人,這點弘一大師講得非常清楚。

還有,歸依僧寶的真實意趣,是歸依他們所修證的佛法,其實質是歸依正法,並非靠哪位聖僧獲得解脫。如果碰不到或者沒有聖僧,那麼還是要歸依僧寶,歸依觀音、文殊等大菩薩及公認為證得果位的祖師大德。進一步講,皈依聖僧,歸依的是他的正見,而不是一定要拜他為師。聖僧講的佛法是很準確的,因為如果沒有證道,講的佛法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假如所講的法中有百分之一的偏激,或者根本是錯誤的,就會誤導人,甚至置人於死地。

不僅在家人要歸依僧寶,即出家人,也要歸依僧寶,歸依聖僧的正見。如果不依聖僧正見,沒有證果而自以為是,甚至見道不正,誤導信眾,雖然外現僧人形相,實際上不具備歸依僧寶,也就不是僧寶。

儀式上的皈依僧寶,作為佛教徒來說,必須要有一個清凈的比丘或比丘尼為之證明,證明你皈依了三寶,但不是皈依具體的某個人。民國時期中國佛教總會印發的皈依證,第一頁就說明這一點。但現在,很多信眾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多寺廟的皈依都是皈依個人,皈依某一位師父。弘一大師當時講過,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一個僧人講你歸依我或誰是我的歸依弟子的話,就等於自己宣布自己是聖僧了,如果不是,那就犯了要墮入地獄的極重的「增上妄語戒」。作為一個佛弟子,如果認為自己歸依的是哪位凡夫僧,不明白歸依的是聖僧的正見,只認自己師父的,那就不具備三皈依中的歸依僧寶。三皈依這第一步不具足,以後的修證就很難成就。

第二種僧是「福田僧」,即具有正信和正見,持守戒律,沒有犯四根本戒,沒有被驅逐出僧團。這樣的出家人也很寶貴,堪做大眾供養的對象,因此稱為福田僧。假如從外表看是出家的僧人,但不具備正信和正見的話,從嚴格意義講屬於佛教中的外道,是不應該供養的。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

還有一種僧人,出家的動機是因為貧窮、飢餓,《涅槃經》裡面講這種人「名為禿人,不名為僧」,是不應該供養的。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出家人,如果不具備正信和正見,而只具備出家人的形跡,則或者屬於外道,或者屬於魔子魔孫,鑽到僧侶隊伍中來破壞佛教。對這種僧人,不應該恭敬供養。

佛經裡面講,在家人即使證到聖果,也不具備主持佛教儀式、法會的資格。在家人不能給別人授三皈依戒,但是可以給別人授菩薩戒和密宗的戒。菩薩戒是所有的在家人都可以傳授的。《菩薩本業瓔珞經》說:夫妻、父子、兄弟可以互相授受。在家人不適合主持顯教的法事,但是具傳法阿闍梨資格的在家人,可以主持密教的法事。弘一大師說過,比丘戒是絕不可能得戒的。因為比丘戒有一個團體,要一代一代傳承不斷,是皈依這個團體,不是某一個人。如果這個團體的傳承中斷,就不可能得戒。南傳佛教界不承認中國有比丘。當時太虛大師請來了五個南傳佛教僧人,他們在上海看了半年,不承認中國和尚是比丘,就回去了。漢傳佛教守的戒律和生活方式跟他們不一樣,他們不能承認。所以藕益大師先自稱為沙彌,後來自稱是出家優婆塞,不敢自稱為比丘,因為傳戒的團體不夠資格,不能得戒體。當然,這是祖師這樣嚴格要求,我們不能這樣要求現在的僧眾。

作為在家人,在公眾場合,特別是在佛事活動中,一定要對出家人非常尊敬,坐的時候、法會上,一定要把出家人請在上面,對他們非常尊重,因為他們在事相上代表僧寶。

學佛修行後的七點變化,你有嗎?

中國最文藝尼姑庵,美到天際,看一眼就想出家,韓紅來了都不想走

助念注意事項,與佛溝通請法 仁煥法師開示

學佛發願很重要,發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大家一定要重視 索達吉堪布

一句佛號是生命的信號和密碼 念就啟動,不念就沒啟動 仁煥法師

念佛問答:閉著眼睛用心念佛,多次看見金光的大蓮花含苞待放

明理生命和皈命 有奉獻才有活力,念佛比不上用佛 仁煥法師開示

生命的奧秘 深度好文

仁煥法師:南山寺的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驛站 的精彩文章:

念佛問答:迴向偈後面是否要加:願我臨終無障礙?
仁煥法師 心態和念頭決定命運

TAG: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