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連載16——大小乘證悟的差別

連載16——大小乘證悟的差別

上師說

「年初講《金剛經》的時候我也說過,這次會將《金剛經》和《中觀寶鬘論》列為2018年的自學課程。

聽話的人,年底前一定會自覺學完,屆時大家在年底可以通過微博點贊等方式告知我,我到時候也會詢問各位的。之所以這樣做,並沒有其他目的,只是因為這些論典的內容的確非常殊勝,作為佛教徒如果不懂會特別可惜,希望大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觀寶鬘論釋--連載(16)

持續隔日更新

第一品 中觀寶鬘論廣釋

癸二

斷除輪迴之次第:

於彼自他二,三時亦未得,

故能盡我執,業與生亦爾。

此見因果生,彼等泯滅已,

不思真實中,世間有無性。

斷除輪迴之次第

此種緣起,自己、他者與自他二者以及在三時中自性不生,因而得不到或見不到生的有實法。由此可見,通達了依於蘊而假立的緣起無生後再加以修習,便能滅盡由壞聚見所產生的我執及其種子。隨之,善法等業與蘊結生的生也就消失無餘。

如此見到輪迴的因果產生與此等因果窮盡而通曉萬法真如性的有情,根本不會認為真實性中世間此蘊自性存在以及名言中少許也不存在,這是因為他們了知緣起遠離常斷之邊。

如果領會了緣起的含義,那麼就能遣除苗芽等有無之邊執的過患。《慧海請問經》中云:「智者證諸緣起法,悉皆不依邊執見,了知有因具緣法,無因無緣法非有。」

這般分析緣起法的六類中,前三類(自生、他生、共生)簡單易懂,後三類中過去不生,猶如燒壞的種子;未來不生,猶如石女兒;現在也不生,因為如同剎那性無有空閑。既然三時均無自性,當然由其所生的真實事物就了不可得。

在這裡應當稍加分析,印度諸大祖師的密意不可能不一致,因此《理集論》中說聲聞緣覺也需要證悟法無自性,這是有必要的,也就是為了制止聲聞部耽著自道為至高無上以及捨棄大乘的過患。並非是說聲聞、緣覺有遍知的究竟解脫道。小乘承許四諦十六種分類當中的空性無我只是補特伽羅獨立自主的實體不存在,應成派不單單承認粗大的無我,而且已明確地指出:將蘊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這是細微無我,如果未通達此理,就不能斷除無明我執,倘若未斷除無明我執,就不能獲得窮盡業惑蘊的解脫。密意是指如果沒有通達色等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體的自性,那麼我所執就有存在的可能,而並不是說必須像大乘所說那樣證悟的意思。

大乘的七種特法中,所緣大就是指《般若十萬頌》等,由於聲聞不能證悟這些,但是無我與單空從法界的側面來講一模一樣,因此四諦十六相的安立並不是實際的真如,只是為了對資糧道中次第成熟相續、聖者後得斷除其他增益引生定解才各自分開的,而真實解脫道即是如實證悟不染增益之戲論的無我或空性實相,比如,分別貓眼珠的種種顏色與無常等差異的分別念雖然次第生起,但一個無分別識現量見到一切對境行相併不矛盾。

聲聞部沒有通達這一點,《六十正理論》中說:「法智之末尾,於此有差別……」如果承認見道之智慧無常、自相等有著各不相同的差別,那麼尚未通達微小的緣起實相也無自性,更何況大部分的緣起實相呢?你們的觀點有聖者也未見依我假立之緣起實相一味性的過失,因為四諦的一法性存在各自分開的部分。就是為了遮破於聖諦一現觀執為若干次第的戲論,也為了遣除將無我實相執為有實以及我自性有生復自性滅的見解。同樣,《四百論》中所說的「一者向惡趣」,意思是說,惡劣士夫捨棄空性,或者對空性顛倒執著,另一種人將空性執為真實,只有證悟的殊勝士夫才能抵達寂滅涅槃的法界,如云:「勝者趣涅槃。」

如此一般情況講述完畢之後再來看特殊情況,即是說勝劣兩種補特伽羅的寂滅之道——法無我與人無我,這兩者只是從反體的角度,才有見解的高低之別,而法界的本體並無不同的分類,比如,汪洋與瓶中的水除了多少的差別以外,僅在水的方面無有差別,並且作用也同樣是解除乾渴的逼惱。

之所以說是一切聖者之母、一切聖者究竟遍知之一乘,也是由於所見的法性無有絲毫高低等之別,是「寂滅不二門」。對具德月稱論師在《入中論》的本頌及自釋中所說的一切內容也唯一要按照這種方式來掌握。龍樹師徒顯示種種方便來攝受諸聲聞學人,因而說:「假設他們對大乘有勝解心,即便不能修成,也可避免誹謗,不致於失毀相續。」

另有些人說:「《四百論》中所說的『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是指如果證悟了依於補特伽羅而假立本身不成立的空性,也就能證悟萬法皆空的意義。

實際上,這是針對特殊補特伽羅而言的,而並不是其他補特伽羅,應成派憑藉眾多理證闡示了緣起性空的含義,諸位聲聞學人卻不能通達並且予以否定。不僅如此,而且經中說:「聖者馬勝講說一遍緣起的四句,舍利子便通達,舍利子對目犍連講了兩遍,他方領悟。」更何況說所有鈍根的聲聞行人了。假使對於一切人來說智慧都無有差別,那麼安立根基的利鈍、乘的高低、果的勝劣也就毫無意義可言,結果一切都成了應成派。

有些人聲稱:《根本慧論》中說:「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因此,諸位聲聞也證悟了遠離四邊的無我才遣除常斷的。

即便有迦旃延這樣的教言,但是所有聲聞並不一定都能證悟,假設他們一致承認這一教言並通達,那麼為什麼不承認一切大乘中所說這般不可估量的教義是佛說,因為他們是如來的弟子之故。可是,他們不但一口否認還妄加誹謗。假使他們承認這一點,但也不一定是通過證悟而遣除常斷的。如果他們證悟了離邊,那麼也就不會有墮入寂滅邊的現象了。

印度的堪布煙拉番巴等許多大德以及自續派以下的論師在諸聲聞面前承許,只需獨立自主實有的補特伽羅為空性便可,而無需加上無實的鑒別,不必要證悟蘊無自性。他們的密意是指:如果不執著我,那麼也不可能執著我所,由此便可斷除我執、滅盡業惑,從而無有障礙、無有欺惑獲得自利解脫。而且,實執和執著自性成立是所知障,所以聲聞、緣覺無需斷除。

就像斬斷舌頭而不能執味一樣,斷掉我執,從而對身體受用任何事物都不會執為我所,如果單單在五蘊上宣說染污法與清凈法,那麼貪著色等而品味是染污法;認識其過患後出離即是清凈法。了知色等為無常與痛苦從而解脫耽著世間與世間的受用,達到金子與糞便平等的境界……如前引用《根本慧論》中所說「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為滅,受滅則身滅」的教證。所以,對補特伽羅加上無實的鑒別,證悟它的方便就是需要通達蘊無常等,這是應成派的特法。

有些人說:這只是講說宗派的差別,而諸位聖者證悟無有差別。

駁:如此一來,佛陀與阿羅漢也無有差別了,因無有差別,果必然需要相同。一般來說,三類種姓界性與根基攝受的差別、上下乘的所詮等方面差異極其懸殊,因此,大乘唯識雖然也被稱為有實宗,但此宗只是耽著二空的智慧而已,在勝解行位從數量與時間的方面提前修行,仍舊曆經數劫兢兢業業地積累二資糧而斷除粗分所知障有什麼障礙呢?因為他們自宗也承許要轉依的緣故。儘管對有些利根聲聞來說不一定,但作為鈍根平凡者以微不足道的智慧在短暫時間裡修行無我,結果獲得聖道及證悟萬法無自性這一點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對方說:這一點是承認的。

駁:那麼,就像他們在勝解行位以總相的方式分析無我進而修行那樣,對法無自性也同樣分析而修行是合情合理的。雖然你們不承認這一點,但實際上成為聖者以後仍舊需要修行,因為證悟的智慧需要遞進。如果在沒有藉助多種正理抉擇的情況下就證悟了法無自性,那麼人無我也需要變成這樣。不僅如此,而且除了菩薩的悲心與迴向等殊勝方便以外的法,聲聞緣覺也不同程度地具有,他們為什麼不像大乘聖者一樣,圓滿二資糧後成就遍知果位,因為能夠成就的緣故。鈍根菩薩雖說不能迅速通達一切深廣法義,但是通過修心輕而易舉便可證悟。《華嚴經》中云:「淺慧不能知,此等一切法,依清凈慧眼,方入此之理。」此外,三乘需要獲得見道以及成為一乘,因為見解無有差別的緣故。如此一來,應成派也墮入寂滅邊了。

如果對方說:由於聲聞不具備悲心與迴向等,因而無有過失。

駁:當然,應成派不具悲心、墮入滅邊這一點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

如果對方認為:即使證悟了法無自性但卻沒有修行。那麼,人無我也同樣不修行,或者,需要講出理由不同。

如果對方說:這是由根基下劣所致。

駁: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比菩薩更為利根。如果說:最初就是這樣的種姓,那麼,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宣說法無自性的法器,也不是能通達與修行的種姓。因此,如果像佛陀所指定的那樣,互不混淆而安立三乘次第,則善妙無過。

假設認為:有聲聞、緣覺聖者未證悟的法存在,那麼以他的入定可現見吧?

因為他們不能衡量法無我而能衡量人無我。再者,聲聞聖者不應該以業惑在欲界中受生,因為他們已經證悟空性的緣故。《寶性論》中云:「聖者已根除,生病衰老苦,以業惑投生,無有故無彼。」如同焚燒種子一樣以智慧火已燒盡煩惱,就不可能再生業果。這明顯與《四百論》中所說的「如見種有終,然彼非有始,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與「見諦無引業,無愛取無有」相違。

如果對方說:不相違,儘管證悟了空性,但由於沒有從數量、時間方面修行,並且沒有以廣大資糧攝持。

駁:如果證悟(了空性),還需要修行以理成立,這一點前面已論述過。只是說不曾積累無邊資糧就不能證悟空性,而並沒有提到證悟空性以後再依賴斷除業惑、積累資糧。通過理自在(法稱論師)所說的「依空見解脫,修余即為彼」也可以遮破對方的觀點。

敬摘錄《中觀寶鬘論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連載7——造不善業的可怕果報
他因救人,躲過厄運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