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針灸療法作為中醫的一大特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歷史考證,針灸最早起源於石器時代。然而,在針灸療法最初的發展歷史中,各類典籍中雖然沒少出現過它的身影,卻並未形成較大的影響,直到一本叫做《針灸甲乙經》的針灸學專著的出現,才使其真正在中醫學裡形成獨樹一幟的治療體系。不過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樣的一本書的作者卻是一個半路出家的醫生。

皇甫謐,幼名靜,字土安,出身東漢名門,不過自其曾祖父皇甫嵩之後,家族開始衰落。等到皇甫謐的父親這一代,家境更不如前。皇甫謐幼年喪母,父親無力撫養於是過繼給了叔父,以後又隨著叔父遷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縣)生活。由於當時戰亂頻頻,且皇甫謐正值年少,貪玩好動,於是經常跟村裡的夥伴玩打仗遊戲,樂在其中不思學習。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皇甫謐

沒承想,皇甫謐貪玩成性,一直到年近二十還是不務正業整日遊盪。這讓皇甫謐一度遭到旁人嘲諷,被指指點點說是傻子。這天,皇甫謐摘了些瓜果,拿回家給叔母吃。不想叔母不僅沒有誇獎反而一頓訓導,而且還落了淚。皇甫謐雖然好玩,但自知叔母待自己一向視如己出,於是也一直敬愛有加,如今忽然受了訓斥頓生不安,而見叔母流淚更是羞愧難當。自此,皇甫謐收了心,開始專心學習。以後,皇甫謐更是修身養性,閱盡百家,成了了一名頗有名望的學者,並自號玄晏先生,寫了《帝王世紀》、《年曆》等論著(皇甫謐的這段經歷詳見《皇甫謐:浪子二十始回頭》)。

如果皇甫謐的人生繼續這樣下去,其在史學上的成就定然更加非凡。然而,皇甫謐卻病了,而且這個病讓他的人生軌跡又一次發生了轉折。由於皇甫謐長期沉迷學術,身體保養不當,40歲那年換上了風痹症(痛風病),每每發作十分痛苦。話說當時的社會流行服食寒食散(又名五石散),並一度流傳寒食散乃是仙藥,長期服用可祛病強身。於是,為了祛除自身病痛,探尋其醫療作用,皇甫謐也開始服食。然而寒食散有毒,長期服用者毒性積累危害甚大。服食過程中,皇甫謐亦是十分痛苦,但為了驗證效果,卻並沒有停止。

除此之外,為了探尋自己的病因和其他治療方法,皇甫謐又鑽研起了醫書。中醫典籍不同於歷史著作,但同樣浩瀚精深,皇甫謐一頭鑽進去卻是再也出不來了。在中醫的治療手段中,皇甫謐對針灸情有獨鍾,於是在遍閱醫藥典籍之後,開始鑽研起了針灸療法。當然而當時流行的醫書中關於針灸的內容雖然對針灸理論技術多有闡述,但大都是殘卷,並不成系統,且還有有穴無名的情況。於是,皇甫謐只好在研究的過程中以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從而驗證針灸療效。時間飛逝,在對針灸療法的實驗過程中,皇甫謐對於針灸技術的研究越來越精深。因此,做足準備後,皇甫謐開始編寫針灸專著。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皇甫謐先是將《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又稱《針經》)、《黃帝明堂經》等前人專著「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進行了一番嚴謹的整理,而後又將自己的理論和心得加入了其中。其中,皇甫謐在書中強調了《黃帝內經·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的理論,提倡針灸醫生對預防疾病和早期治療加以重視,同時還對毫針的形狀製作、針灸適應症、針灸禁忌、操作方法、臨床經驗、人體經絡及穴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並考訂了針灸穴位的名稱、部位及取穴方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本針灸專著中還增補了一些皇甫謐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的新穴位。這也使得全書記載的穴位達到了349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300個,較《黃帝內經》增加189個穴位,全身穴位達到了649個。

久病成醫撰經典——《針灸甲乙經》

皇甫謐編寫的針灸專著最初分10卷,全書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基本理論和針灸基礎知識,二二部分則是關於針灸的臨床運用。因為本書的基本理論取自於《素問》、《靈樞》、《黃帝明堂經》三書,且本書又根據天干編次,故而皇甫謐將其命名為了《黃第三部針灸甲乙經》。以後,又慢慢被人叫成了《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既總結了前代經驗,又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校正和補充,無疑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所以它問世後很快便成為了後世醫家必讀的醫書。唐朝的太醫署更是一度將其作為針灸學教材,宋代也明確規定其為中醫的必修課。而直到如今,此書還影響著我國以及日本、歐美等地的針灸學。《針灸甲乙經》這本針灸典籍,「劃時代巨著」這幾個字放在它身上端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書架上的家風
《廣韻疏證》的出版及其價值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