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代描寫洞庭的山水詩,若說這首詩排第二,則沒有哪首詩能排第一

歷代描寫洞庭的山水詩,若說這首詩排第二,則沒有哪首詩能排第一

在唐代,洞庭湖比現在要廣闊得多。當時湖上煙波浩渺,一望無際,人們泛舟其上,引起無限遐想,許多神話傳說也隨之產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日出、日落和月夜的美景,十分迷人。唐玄宗時的宰相張說,在開元四年貶官為岳州刺史。岳州在洞庭湖畔,張說在忙完公務後,常在湖中泛舟遊覽。張說被遠置於江湖,常鬱鬱不樂,這一時期寫過:「石木無生意,寒雲若死灰"、"誰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等消沉黯淡的詩句,但同時,他又寫出了一首與之風格截然不同的七言絕句——《和尹從事懋泛洞庭》。這首吟詠洞庭山水的詩,唱出開朗樂觀調子,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和尹從事懋泛洞庭

張說

平湖一望水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大意是:平廣的湖水遠接天邊,在夕陽西下、樹林陰影長達千尋的時候來湖中泛舟。忽然水面上波光粼粼,光華耀眼,使人懷疑是否船兒來到了太陽的旁邊。

平湖一望水連天

這首詩是唐代文學家張說創作的一首山水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通過對洞庭湖景色的描繪,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詩人遠眺碧波浩渺的洞庭湖,湖面波翻浪涌,廣袤無際,彷彿能湧上九重,與碧天連成一片。湖上君山層林疊翠,風景高深壯麗,千重翠色投入山腳的深深洞泉之中。詩人正滿懷豪情逸興縱覽湖山景色,忽然驚覺湖上波光閃閃,陽光燦爛,交相輝映,一派光明滿溢。詩人彷彿感到自己已乘舟回到了旭日身邊。

這首詩以興為主,即景發興,景中有寓意寄託而不露痕迹,語言高華郎秀,骨力雄健,氣格天成。寫湖水,從近到遠橫向鋪展,描平遠之景;寫君山,從上到下俯仰縱覽,繪高遠之圖。最後用伊尹夢裡乘舟到日邊的典故,意氣昂揚地抒發了對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

林景千尋下洞泉

這首詩唐詩發展歷史上具有很典型的過渡特色,表現了盛唐詩的整體感覺。詩人創作這首詩,其中心意旨是表達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而這一點主要是通過最後一句體現出來的,所以前面三句都是詩人小心翼翼地為最後的意象構造景物畫面。第一句描寫湖水在地平線上似乎與天空連接起來,這是最古老的描寫慣例之一。第二句描寫秋天景物的影子倒映入湖水中,引入了黯淡的主題,為第三句突然的光明作準備。隨著陽光突然充滿水面,漂浮在閃光湖面上的小舟變成飄浮於天上,到達了日邊。由於詩人用了乘槎上天的典故,第一句的描寫慣例也獲得了新的意義。這裡將簡單的泛舟湖上轉換成超脫的體驗。

忽驚水上光華滿

據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記載: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茫茫忽忽亦不覺盡夜。去十餘月,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有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為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云:「君還至蜀都,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這就是乘槎上天典故的由來。後人用這個典故比喻奉使,又比喻為入朝做官。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就暗用了這個典故。明白了這個典故,對於這首詩的主題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風雅 的精彩文章:

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細說陸遊唐婉那段凄美的愛情

TAG:古今風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