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花田找愛情:寫一篇自我傳體記憶,找找安全感

我在花田找愛情:寫一篇自我傳體記憶,找找安全感

「如果你希望現在與過去不同,請研究過去。」

——斯賓諾沙

網易·花田·戀愛研究院·出品

本文約3500字左右·建議閱讀8分鐘

小娃

 小娃

馬雨陽 

00:00/04:47

01

安迪:我習慣了孤單

明星真人秀節目開播,這次是母子題材《媽媽是超人3》

黃聖依的兒子安迪的表現讓很多人驚訝!

記者問:「你爸爸媽媽不陪你的時候,你會孤單嗎?」

安迪說:「不孤單,我習慣了。」

習慣了!孤單!

我的天吶,孩子怎麼可能說出這種話!

習慣了孤單,也就是說,父母很少陪伴了,父母不能滿足安迪的情感需求,安迪只能自己待著自己玩了。

怎麼會形成這種「習慣孤單」的行為模式呢?

心理學家關注嬰幼兒和主要監護人(一般為父母,尤其是母親)情感互動的時候發現,嬰幼兒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形成不同的經驗:

如果父母在與嬰幼兒互動過程中能夠滿足嬰幼兒對安撫和保護的需要,尊重嬰幼兒獨立探索的需要,則嬰幼兒傾向於認為父母是慈愛的,認為自己是有價值和自立的,能夠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如果父母在互動中很少和嬰幼兒進行友好互動,拒絕對安撫、關懷、探索的需要,則嬰幼兒會認為父母是拒絕的、自己是無價值和無能的,容易和父母形成非安全的依戀關係。

如果認為父母是拒絕的,比如很少出現在自己身邊,或者把自己長期託付到爺爺奶奶家裡,或者父母因為工作原因不能照顧自己,嬰幼兒可能就開始迴避於父母的情感聯繫,開始迴避和其他撫養者的情感連接。

如果認為自己是無價值的、無能的、不值得被愛的,比如在自己渴的時候沒有水喝,餓的時候沒有飯吃,尿了褲子冷冰冰的時候沒有人換尿片,醒來的時候嘶喊這也沒有人愛撫,那麼嬰幼兒形成自我無價值的概念,顯得很焦慮,通過發脾氣、苦惱來喚起撫養者的關心。

02

嬰幼兒依戀的類型

嬰幼兒在和父母的互動中逐漸分化。美國心理學家艾斯沃斯創設的「陌生情景」法,通過觀察和分析嬰幼兒在陌生情景中的行為表現,將嬰幼兒的依戀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大家會問,吳老師,我聽說依戀類型分為四種哦?

沒錯,成人依戀類型分為四種,而心理學家艾斯沃斯把嬰幼兒依戀類型分為三種:

l 兒童的安全型對應成人的安全型;

l 兒童的焦慮?矛盾型對應成人的焦慮型;

l 兒童的迴避型分化為成人的迴避型和害怕型。

03

嬰幼兒依戀類型轉化為成人依戀類型

心理學家認為「嬰幼兒會根據自己生命最初幾年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形成主要撫養者與自我的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內部工作模式,也就是依戀模式。嬰幼兒一旦建立起來這種內部工作模式,就會形成穩定的依戀互動模式。嬰幼兒的內部工作模式不同,那麼嬰幼兒處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隨著年齡的成長,嬰幼兒長大成人,雖然身高體型變化了,但是個體傾向於用和原有模型保持一致的方式,進行處理親密關係中的信息,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過去和當前經驗,塑造未來經驗,保持自我同一性和一致性。

我們可以把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比喻成為安全感內核,這種內核在嬰幼兒時期分為三種: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由於兒童時期已經能夠建立起和母親的依戀內部工作模式,並且這種模式很穩定,隨著兒童的成長,這種模式幾乎沒有被改變,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當成人後需要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這種內部工作模式又重新被激活,適用於情侶之間的依戀關係。於是,在嬰幼兒時期建立起來的依戀模式遷移到親密關係中。如果小時候是不安全依戀的個體,長大之後很可能是不安全依戀的。

解釋下各種類型的具體表現,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小時候的情況做一個對應。

l 安全型:

這類嬰幼兒能夠和主要監護人(一般為父母,尤其是母親)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和主要監護人分離的時候,感受到痛苦,當監護人返回的時候,情緒逐漸平息。這類嬰幼兒約佔大部分比例。

l 焦慮?矛盾型:

這類嬰幼兒在主要監護人將要離開時情緒波動很大,表現出苦惱與反抗,但是當監護人回來時,他的態度又很矛盾,既尋求接觸但同時又產生反抗。所以,這種類型又時常被稱為「矛盾性依戀」,這類嬰幼兒約佔15%~20%。

l 迴避型:

這類嬰幼兒的依賴性實際並不高,對其主要監護人,或者說與可能和其構成依賴關係的另一個體並不產生高度的情感體驗,但這很有可能是嬰幼兒迴避行為反應的一種表現,其內心很有可能有依賴的需要和傾向,這類嬰幼兒約佔20%。如母親離開或回來他都無所謂,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

大家猜安迪可能的類型是什麼呢?

我不能給出答案,因為我沒有具體見到安迪,也沒有做深度訪談。有一個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大家分析。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迴避型傾向於使用抑制激活機制降低目標記憶產生的痛苦」。大家根據這個研究結果去分析安迪的類型吧!

04

成人的安全感是什麼?

有一個女生來找我諮詢,開口就問:「老師,怎麼才能有安全感,我總是覺得不安全,感覺男朋友不喜歡我,會拋棄我。我為什麼會覺得不安全啊?」

很多來諮詢的來訪者,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訴求:安全感。

什麼是安全感?用自傳體回憶怎麼分析自己的安全感呢?

有一個禪的公案是這樣的。

有人對禪師說:「大師,我心裏面很不安,怎麼辦?你能幫我安心嗎?」

禪師說:「請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心」

心不可能拿出啦,只能自己讓自己心安。

同樣的道理,吳老師我不能給你安全感,愛人也不能給你安全感,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了。

成人的安全感是什麼?

大家說的安全感,在心理學術語中對應的是安全依戀,具體表現在親密關係中不焦慮、不迴避。反過來,缺乏安全感的人,感受到焦慮、迴避。注意了,不安全表現在兩個維度上,一個是焦慮,一個是迴避。

心理學家根據這兩個維度,把全球所有人類的安全感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就是安全型,這部分人不焦慮、不迴避。

第二種,是焦慮型,有些學者翻譯成傾注型、痴迷型,很顯然,我們從詞語上直觀地可以看出,這類型的人是比較缺乏安全感的一類人,容易在親密關係中感受的焦慮。

第三種,是迴避型,有些學者翻譯成輕視型、冷漠型、疏離型,從詞語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類型的人在親密關係表現得比較冷淡,不太熱情。

第四種,是害怕型,有些學者翻譯成為恐懼型,這類型的人害怕失去對方,又擔心靠得太近不舒適,在迴避和親近中遊離。

大體上是這麼區分了,近期的研究顯示,無論什麼類型,都存在焦慮和迴避的心理特質,只是在程度上有差異。什麼叫做程度上有差異呢?就是每個人都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焦慮;都可能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迴避。只是大家在焦慮、迴避上程度不一樣了。

安全感包括3個「如果——那麼」的命題:

第一個命題:如果遇到威脅,那麼我就會親近他人、尋求保護;

第二個命題:如果我的愛人是可獲得的並且是支持性的,那麼我就會感到放鬆、被愛並自信地投入其他活動;

第三個命題:如果愛人不能獲得或者是無反應的,那麼我就會採用過度激活的策略或者採用去激活的策略,過度自我依賴。

這裡有幾個心理學專業術語需要解釋下:

過度激活的策略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比如發脾氣、查手機、查行蹤、頻繁打電話、頻繁要求愛人關心自己、懷疑愛人不忠、懷疑愛人不再關心自己、需要反覆確認愛人對自己的感情以獲得親近和保護。這些行為經常發生在焦慮型當中。

去激活的策略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比如不理睬對方、冷戰、隔離、不接電話、不回微信、不需要肢體接觸、不需要共處、獨自行動、自我解決各種問題。這些行為經常發生在迴避型當中。

分析了嬰幼兒依戀類型,以及了解了成人的安全感可能來自嬰幼兒和父母的依戀互動,這就提供了一種分析自我依戀類型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回憶過去,來了解現在。寫自傳體記憶,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我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要求來訪者寫回憶。通過分析來訪者的回憶,我可以更快、更全面的了解來訪者。

05

什麼是自傳體記憶呢?

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過去所有生活事件的回憶。

這裡有幾個要點:

l 時間

在什麼時間發生。不需要具體到某一天,只是大體的時間,比如小時候5歲的時候,或者在讀幼兒園的時候。

l 空間

也就是地點。不需要詳細的地址,採取模糊地址就好了,比如在爸爸單位,或者在老家的舊房子裡面。

l情緒

情緒總共分為六種,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驚訝。需要回憶清楚具體的情緒,是快樂呢?還是悲傷呢?還是幾種情緒的混合。

l 敘事內容

指的是發生是什麼事件,怎麼發生的,過程是什麼,結果怎麼樣?

l 語境

指的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當時還有其他什麼人?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的記憶是這樣的。

時間:在我大約3歲的時候,在春天,我記憶得很清楚,桃花開的非常漂亮了。

地點:在老家鄉下農村

情緒:感覺很開心啊

敘事內容:姐姐帶著我看我爸爸媽媽還有一些鄰居,在蓋房子。他們在夯土。

語境:在蓋房子的時候,我和姐姐從爺爺家回自己家裡。

那麼,不安全依戀的自傳體記憶有什麼特點?

我們又該如何運用自傳體記憶幫助自己獲取內心的安全感呢?

等大家寫完自己的自傳體記憶,咱們下次繼續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花田戀愛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網易花田戀愛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