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2018 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正式啟動

2018 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正式啟動

「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的前身為「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作為學術交流平台吸引了全國 1700 所高校的參與,且已成為這一專業領域內有重要影響的獎項。後由清華大學與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聯手改組,構建了更為強大的評委陣容,在 2015 年全新開啟「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2018 年 4 月 2 日第四屆學年獎啟動,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徵集參賽作品。

「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由清華大學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所屬、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四個一級學科指導委員會協辦。

2015 年新改組後的第一屆學年獎共收到作品 789 組,參賽單位 100 余所院校,參賽人數達兩千人,2016 年第二屆學年獎共收到參賽作品 804 組,120 所院校參與,參賽人數三千餘人。2017 第三屆學年獎共收到作品 1236 組 204 所院校參與,2017 年的教育年會頒獎典禮由四川美術學院承辦,彙集了評委嘉賓與參賽師生四百餘人參與,今年的年會暨頒獎典禮將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承辦。

本次大賽已於 2018 年 4 月 2 日啟動,4 月 3 日開始開通網上報名通道,7 月 10 日報名截止, 8 月至 10 月評審,11 月頒獎,參與評審的評委達 46 人,嚴格按照評審要求,公平公正匿名評審,評審全程在學年獎官網進行。參賽者可通過網站查到自己作品的評審狀態。

(主持人: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旭東)

本次新聞發布會於 2018 年 4 月 2 日下午 14:30 開始至 16:00 結束,主要有四個環節,首先是由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組委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老師對 2017 年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做了一個回顧總結,2017 年學年獎較之 2016 年有一個很大的飛躍,報名作品總共數量提升了百分之四十,參與人數達四千餘人,入圍作品展覽、終審、教育年會均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聚集了評委老師、各高校師生四百餘人。2016 年出版了第一屆獲獎作品集與論文集,2017 年出版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第二屆獲獎作品集。今年獲獎作品集與論文集也將在 11 月份出版,請大家拭目以待。

(清華大學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教授)

(清華大學鄭曙暘教授)


主題闡述

學年獎組委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鄭曙暘教授對本次大賽的主題做了明確的闡述,內容有: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走向環境審美的價值定位,走向環境審美的設計價值定位,在教學當中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創新能力的設計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設計教學。其次,對模式的抽象概念也做了簡單的表述。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模式圖、模式化。相較於形式,模式是更抽象的概念, 但模式能影響甚至決定形式的結果。依據傳統模式的發展能否延續: 在人居環境的設計中,模式的選擇或創新,來源於歷史傳統、技術演進、觀念和具體的生活方式。短短數年世界的變化超乎想像,首先是信息化發展日益加速,其次是能源革命已見端倪,再次是人工智慧來勢洶洶,這裡鄭老師引用了霍金預言的事件講述了人工智慧化的發展迅速,當然毀滅人類這一預言暫時還有點距離。最後強調了人人關心的生態環境方面,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已經越來越差,這些看起來遙遠的事情其實已經漸漸到來,未來已至,世界的變化不可阻擋,人居環境將如何順應這樣的變化?

面對大變局的形勢,人居環境的設計機會在哪裡?對模式的思考和選擇,或許有助於我們作出判斷,對此,鄭老師用樹的生長模式做了一個點睛之筆,一棵樹和一組樹的生長所需要的條件都是陽光、空氣 、水 、光合作用,一棵樹和一組樹生長的模式邏輯完全相同,但是將一組樹分開再看,不難發現他們又會有很多變化,顯然,同樣的模式下面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為了吸收養分他們不斷生長改變,達到屬於自己的形態,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學會劍走偏鋒,逆境生存,穿越融合發展的空間,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縛。

(清華大學鄭曙暘教授)

(組委會委員清華建築學院副院長張利)

來自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張蔚萍教授,作為擔任學年獎 2018 年教育年會暨頒獎典禮的籌備方的主要負責人,對 2018 年學年獎年會也做了詳細的計劃,並附帶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新校區的相關圖片,讓我們對秦嶺腳下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充滿神往,期待 11 月的再次相聚。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張蔚萍教授)

最後進入了媒體提問互動環節,各家媒體對學年獎組委會嘉賓都提了不少精闢的問題。

首先是人民藝術向鄭老師提問,其問題是: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作為一個學術獎項,對於獲獎作品的要求是否相較於其他獎項更為嚴格,其嚴格在哪些方面。

(媒體提問互動)

鄭老師:這個獎是非常嚴格,其評委組成是四個一級學科的評委組成,跨四個一級學科,在教學和教育理念上發展到今天已經融入到人居環境科學的理念,如果我們的學科只是單一理念的教育理念,就比較落後,人居環境科學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咱們四個專業可以跨專業報名,並不是只是報一個專業就不能報其他專業,但是你所投報的專業必須符合相關專業的評審標準,咱們的作品理念也需要符合咱們學年獎的主題,第一屆的主題是環境走向審美,咱們這一次的主題是模式,那麼設計者就需要符合人的審美和生活模式,能不能有所突破。

(騰訊媒體提問)

騰訊家居對方曉風老師也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17 年和 18 年的賽事有什麼不同?第二個問題因為鄭老師對這次的主題做了一個闡述,能否請方老師再來做一個簡短的闡述?

方老師:這兩個問題可以合起來回答,17 年和 18 年沒有太大的區別,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主題不同,以往的設計談形式比較多,模式相對於比較抽象,我可以舉簡單的例子,以前我們去銀行辦理業務是在窗口站著排隊,現在是領了號排隊,這也是模式的改變,在舉一個例子比如上廁所,中國和國外的人,咱們國家的人排隊會等在便位門口排隊,而國外的則是在廁所門口排隊,這跟領號排隊是一個意思,領號排隊是比較科學,避免讓人產生焦慮,這也是一種設計,這個細節也是,這也是一種模式。提出這個模式的問題,希望大家針對這個巨變的時代,整個社會的變革,文化的變化,希望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思考抽象層面的一些模式的更新,模式影響的變化,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影響和衝擊。

築龍網:作為國內設計院校的領航員,您認為清華大學有哪些教育使命?目前教育院校設計類專業層出不窮,也導致一些不好的設計出現,對於未來的設計學子您的教育建議是?

方曉風:去年學院建院六十周年做了一個片子,這片子的題目也做了很多討論,定在未來,所以我們學院的使命也是未來。

(唐建老師回答問題)

唐建老師回答了第二個問題:您說得是兩個問題,是現在不好的設計和設計教育的問題,因為以設計教育來看,設計不是在藝術領域,它是在工科領域工科門類,需要勤奮,藝術門類講究創新、創作,而且應用藝術比較特殊,1000 個院校有環藝設計專業,對我們國家來說,國家重點設計學科只有一個,就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但是國家設計一級學科 15 個標準,評估排名層次從培養學生的角度代表了最高水平,教師組成情況也是非常重要,教師組成情況不是很平穩,也需要配合,所以教師的任務也很繁重。國內外都有同樣的問題,都是參差不齊,這就需要由好的領航院校帶領一起努力學習進步。期望老師們和同學們一起努力,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築龍網:在線教育的看法

(張書鴻教授回答問題)

張書鴻:關於網路教育大概現在比較火,五年前教育部審批的設計公開課和精品課,那麼從去年開始就不再推崇了,取而代之的是微課、慕課,目前更加有吸引力,手段需要創新,設計學能否通過網路來學會?目前看還遠遠不可能。設計除了文字類的東西,更多的是在網路上無法學習的,比如繪圖、設計思維訓練、手繪、調研練習等等。那麼網路只能作為一種教育過程中的補償手段,只看網路是遠遠不足的。

時尚家居:現在空氣污染成為了人們密切關注的一個話題,那麼作為設計者能否將空氣污染與建築設計、改造環境相結合?在建築初期就將空氣凈化融入進去?

(張書鴻教授回答問題)

張書鴻:其實空氣凈化與建築設計已經開始融入到一起,河北省教育廳發了一個幼兒和中小學新風系統的文件,需要給幼兒園中小學加入空氣凈化,新風系統等設計進入我們的建築,設計師也密切關注著我們環境的變化,但是這些也需要政府立案才能開始實施,其實現在一般好的幼兒園和中小學已經在建設初期將這些技術加進去了。

(方曉風老師回答問題)

方曉風老師: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其實空氣凈化技術手段能做到的只是成本問題,北歐國家基本都有新風系統,但是如果都是用新風系統也並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美國 911 恐怖事件,如果遇到恐怖襲擊將會很容易讓恐怖分子有機可乘,我們其實不僅僅是要關注凈化室內的空氣,更多是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只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污染,用心治理環境,其實地球也就會越來越好,天空也會越來越藍。

(部分嘉賓合影)

(院校嘉賓合影留念)

2017 年,在全國各地眾多高校的鼎力支持下,第三屆 「學年獎」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功,並收穫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18 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建築學院共同協力,繼續舉辦第四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意在樹立更良好的學科機制與學科規範,並將「學年獎」辦成清華大學在人居環境設計領域的一項優質品牌活動,同時為中國的人居環境設計教育提供更大的助力與貢獻。

資料圖片來源: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組委會

關注設計癖,發現好生活。關注設計癖微信公眾號(shejipi),下載「設計癖 App」同樣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癖 的精彩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少了這個怎麼混設計圈?

TAG:設計癖 |